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 2000年第4期
编号:10270262
残余胆囊的超声诊断
http://www.100md.com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2000年第4期
     作者:李永忠 袁朝新 彭玉兰 杨欣秋 罗燕

    单位:李永忠 袁朝新 彭玉兰 罗燕(610041 成都,华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超声科);杨欣秋(空军第四二五医院特诊科)

    关键词: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000420

    残余胆囊是胆囊切除术后,因胆囊颈残留或胆囊管残株过长所形成的“小胆囊”。因残余胆囊可并发炎症、结石及肿瘤,致术后症状依旧或复发,故已成为临床不可忽视的问题。本研究分析了我院近11年来经手术证实,病理和超声资料完整的28例残余胆囊患者,旨在探讨残余胆囊的超声诊断及其漏诊原因。

    资 料 与 方 法

    本组28例患者,男9例,女19例,年龄26~70岁。首次胆囊手术后出现临床症状的时间不等,4例术后症状仍在,24例从数月至数年才出现症状,最长达20年。其临床表现为:右上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少数患者出现黄疸,2例合并急性胰腺炎,1例合并胆囊癌。
, http://www.100md.com
    应用TOSHIBA 240、AI Performa型超声仪,探头频率 3.5 MHz,检查前患者禁食8 h以上。检查时取仰卧位,辅以侧卧位,在剑突、右肋缘下及右肋间隙仔细扫查肝内外胆管及胆囊床。

    结 果

    28例患者术前均经B超检查,仅21例提示“残余胆囊”,7例漏诊。其声像图表现为:胆囊床区见一形似胆囊的无回声区,壁稍厚,边界清楚,大小不等,范围在 1.0 cm×1.5 cm~4.0 cm×3.0 cm之间。其中,1例 1.0 cm×1.5 cm,9例约 2.0 cm×1.5 cm,5例约 2.5 cm×2.0 cm,5例约 3.0 cm×2.5 cm,1例 4.0 cm×3.0 cm左右。且13例合并结石。1例在肝脏右前叶下段和左内叶区见 6.0 cm×5.0 cm左右的不规则低回声团,内部回声不均匀,其内可见 2.0 cm×1.5 cm的厚壁囊状的不规则无回声区,囊壁不连续,B超提示“残余胆囊癌”。漏诊的7例中,3例B超仅发现肝内胆管结石,2例肝外胆管下段结石伴胆管扩张;另2例B超只发现肝外胆管增粗,但患者症状明显,经内窥镜逆行胆管造影,提示“残余胆囊”。
, http://www.100md.com
    讨 论

    胆囊切除术时,由于胆囊肝三角充血、水肿、炎症粘连或胆囊管的解剖变异等因素造成胆囊颈的残留或胆囊管残株过长以及胆囊大部切除术时,未能彻底清除胆囊颈残余粘膜,胆囊切除后因胆道内压力改变和胆汁的作用,致残留的胆囊颈或胆囊管扩张而形成残余胆囊。残余胆囊的超声诊断可根据患者有明确的胆囊切除术的病史,在胆囊床区见形似胆囊的厚壁囊状无回声区,即可确认,但须排除术后早期胆囊床水肿和局限性积液;若囊内有强回声,则更能确定且伴结石;若残余胆囊轮廓不清,壁不连续,呈不规则弱回声,则有癌变可能。

    超声诊断残余胆囊的漏诊原因:①以前对该病的认识不足,对胆囊切除后有症状的患者,只注意肝内外胆管有无结石、蛔虫等病变而未仔细检查胆囊床区。②残余胆囊一般较小且隐蔽,常被肝门附近的胃肠气体所遮盖,或胆囊管近端因炎症、结石或狭窄而阻塞,不易被发现。③胆囊切除后Oddis括约肌张力及胆管压力改变,肝外胆管代偿性扩张,残余胆囊结石可继发肝外胆管结石及炎症,检查时常提示“肝外胆管扩张”或“肝外胆管结石”而漏诊残余胆囊。因此,对胆囊切除术后有明显胆道感染症状,特别是临床具有胆道术后综合征的患者,超声检查时应仔细扫查胆囊床区,并可结合逆行胆管造影等检查以提高残余胆囊的诊断。,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