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管瘤的超声影像诊断
作者:刘明辉 李瑞珍 李胜利 周美英
单位:刘明辉 李瑞珍 李胜利(湖南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超声科);周美英(湖南汉寿人民医院超声科)
关键词: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001216
淋巴管瘤是由淋巴管组成的良性肿瘤,是胚胎发育中某些部位的原始淋巴囊与淋巴系统隔绝后所产生的畸形[1,2]。好发于头颈部、躯干、纵隔、肠系膜、腹膜后、四肢等处。肿瘤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大,发生于皮肤严重影响美观,而位于纵隔和腹部者则影响心肺功能和消化功能,因此,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就淋巴管瘤的图像分析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淋巴管瘤27例,男17例,女10例,年龄2个月~45岁,平均21岁。淋巴管瘤位于腮腺8例,颈部13例,肩部2例,纵隔2例,腹部2例。全部病例来诊时均以无痛性肿块为主诉。肿块无明显临床不适症状,但呈进行性增大趋势。
, 百拇医药
使用ACUSON 128XP/10和PHILIP SD800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探头频率 2.0~7.5 MHz。检查时患者取卧位,充分暴露病变所在部位,依据病变的深浅采用不同频率的探头进行检测。淋巴管瘤位于腮腺、颈部和肩部者用 5.0~7.5 MHz探头检测,位于纵隔和腹部者用 2.0~4.0 MHz探头检测。检测时注意观察病变与其周围血管及淋巴管走行的关系,根据血管和血流进入病变的图像判断病变的发源部位。然后选择适当的部位,在超声引导下用细针对病变进行穿刺,抽取病变内的液体送病理检查。
结果
本组27例淋巴管瘤均经手术病检确诊,21例超声诊断为淋巴管瘤,与临床诊断相符,诊断准确率为 77.8%。6例(22.2%)超声诊断为囊性病变,其中位于腮腺1例,颈部2例,肩部2例,纵隔1例。
淋巴管瘤的声像图表现:①病变多发生于淋巴组织丰富区和淋巴管汇集处(27例,100%);②病变位于颈部和肩部者,其内无分隔时呈扁平囊状,囊壁薄(14例,51.9%);③病变位于纵隔和腹部者,淋巴管瘤内有数条带状回声分隔,形成典型的蜂房样结构(图1,2)(13例,48.1%);④病变无定型,张力低(25例,92.6%);⑤淋巴管瘤与周围组织境界不清,呈浸润性分布,位于纵隔和腹部者可包绕邻近的大血管、十二指肠等器官(4例,14.8%);⑥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有动脉细小分支进入肿块内,血流丰富(13例,48.1%),其中1例紧靠动脉处肿块内动脉血流的收缩期峰值速度(Vmax)为49 cm/s,舒张期末血流速度(Vmin)为8 cm/s,阻力指数(RI)为 0.84;⑦超声引导下用细针对20例病变进行了穿刺,获取病变内液体为乳白色淋巴管液。⑧2例淋巴管瘤合并瘤体内出血时,囊腔突然增大,囊液中出现可移动的沉淀回声。
, 百拇医药
图1 右侧腹膜后多房性囊性肿块位于右肾(箭头所示)
前内方,肿块张力低,右肾被膜整齐
图2 右侧纵隔旁巨大的多房性囊性肿块占据右胸大部,其内后方为压缩的肺和心脏图像(箭头)
讨论
淋巴管瘤是由原始淋巴管发育形成的一种先天性的良性错构瘤,有一些淋巴管瘤同时含有血管组织,因此是淋巴管和血管的混合性肿瘤,称为淋巴血管瘤。淋巴管瘤的病理改变主要为淋巴管扩张、增生和结构紊乱,可向周围呈浸润性生长。其临床表现与血管瘤非常类似,所不同的是淋巴管瘤的管腔内容物是淋巴液而不是血液。根据病理和临床表现可分为三型:①单纯性淋巴管瘤,由多数细小的淋巴囊肿密集成球组成;②海绵状淋巴管瘤,由较粗大的淋巴管生长成许多小的多房性的腔隙组成,也可混有血管性腔隙,与血管瘤不能绝对区分;③囊状淋巴管瘤,呈圆形或分叶囊状,囊内衬上皮层,囊壁光滑,血管分布非常贫乏,囊腔直径可达数厘米或更大。从本组的病变特点和临床表现来看,病变位于纵膈和腹部的多属于海绵状淋巴血管瘤和单纯性淋巴管瘤,其声像图表现出肿块分布弥散,无明显包膜,内部回声呈网格状改变,网格状强回声分隔形成不规则囊性暗区,液暗区内可见细小点状回声的图像特点。而病变位于腮腺、颈部和肩部的多为囊状淋巴管瘤,其声像图表现呈圆形或分叶囊状的扁平无张力无回声暗区,壁薄且整齐光滑,血管分布非常贫乏,囊腔直径最大12 cm,加压易变形。本组病例另一特点是病变多发生于淋巴组织丰富区和淋巴管汇集处,通过病变起源部位的识别有助于临床鉴别诊断。分析6例超声诊断为囊性病变的原因,主要是早期对淋巴管瘤图像特点认识不足,满足于对病变的囊性和实质性的鉴别诊断所致。随着诊断经验的积累和对淋巴管瘤的认识,超声检查配合穿刺是淋巴管瘤诊断的好方法,并有助于CT和临床对淋巴瘤和结核的鉴别诊断,对临床治疗有较大指导意义。
(收稿日期:2000-03-15), http://www.100md.com
单位:刘明辉 李瑞珍 李胜利(湖南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超声科);周美英(湖南汉寿人民医院超声科)
关键词: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001216
淋巴管瘤是由淋巴管组成的良性肿瘤,是胚胎发育中某些部位的原始淋巴囊与淋巴系统隔绝后所产生的畸形[1,2]。好发于头颈部、躯干、纵隔、肠系膜、腹膜后、四肢等处。肿瘤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大,发生于皮肤严重影响美观,而位于纵隔和腹部者则影响心肺功能和消化功能,因此,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就淋巴管瘤的图像分析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淋巴管瘤27例,男17例,女10例,年龄2个月~45岁,平均21岁。淋巴管瘤位于腮腺8例,颈部13例,肩部2例,纵隔2例,腹部2例。全部病例来诊时均以无痛性肿块为主诉。肿块无明显临床不适症状,但呈进行性增大趋势。
, 百拇医药
使用ACUSON 128XP/10和PHILIP SD800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探头频率 2.0~7.5 MHz。检查时患者取卧位,充分暴露病变所在部位,依据病变的深浅采用不同频率的探头进行检测。淋巴管瘤位于腮腺、颈部和肩部者用 5.0~7.5 MHz探头检测,位于纵隔和腹部者用 2.0~4.0 MHz探头检测。检测时注意观察病变与其周围血管及淋巴管走行的关系,根据血管和血流进入病变的图像判断病变的发源部位。然后选择适当的部位,在超声引导下用细针对病变进行穿刺,抽取病变内的液体送病理检查。
结果
本组27例淋巴管瘤均经手术病检确诊,21例超声诊断为淋巴管瘤,与临床诊断相符,诊断准确率为 77.8%。6例(22.2%)超声诊断为囊性病变,其中位于腮腺1例,颈部2例,肩部2例,纵隔1例。
淋巴管瘤的声像图表现:①病变多发生于淋巴组织丰富区和淋巴管汇集处(27例,100%);②病变位于颈部和肩部者,其内无分隔时呈扁平囊状,囊壁薄(14例,51.9%);③病变位于纵隔和腹部者,淋巴管瘤内有数条带状回声分隔,形成典型的蜂房样结构(图1,2)(13例,48.1%);④病变无定型,张力低(25例,92.6%);⑤淋巴管瘤与周围组织境界不清,呈浸润性分布,位于纵隔和腹部者可包绕邻近的大血管、十二指肠等器官(4例,14.8%);⑥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有动脉细小分支进入肿块内,血流丰富(13例,48.1%),其中1例紧靠动脉处肿块内动脉血流的收缩期峰值速度(Vmax)为49 cm/s,舒张期末血流速度(Vmin)为8 cm/s,阻力指数(RI)为 0.84;⑦超声引导下用细针对20例病变进行了穿刺,获取病变内液体为乳白色淋巴管液。⑧2例淋巴管瘤合并瘤体内出血时,囊腔突然增大,囊液中出现可移动的沉淀回声。
, 百拇医药
图1 右侧腹膜后多房性囊性肿块位于右肾(箭头所示)
前内方,肿块张力低,右肾被膜整齐
图2 右侧纵隔旁巨大的多房性囊性肿块占据右胸大部,其内后方为压缩的肺和心脏图像(箭头)
讨论
淋巴管瘤是由原始淋巴管发育形成的一种先天性的良性错构瘤,有一些淋巴管瘤同时含有血管组织,因此是淋巴管和血管的混合性肿瘤,称为淋巴血管瘤。淋巴管瘤的病理改变主要为淋巴管扩张、增生和结构紊乱,可向周围呈浸润性生长。其临床表现与血管瘤非常类似,所不同的是淋巴管瘤的管腔内容物是淋巴液而不是血液。根据病理和临床表现可分为三型:①单纯性淋巴管瘤,由多数细小的淋巴囊肿密集成球组成;②海绵状淋巴管瘤,由较粗大的淋巴管生长成许多小的多房性的腔隙组成,也可混有血管性腔隙,与血管瘤不能绝对区分;③囊状淋巴管瘤,呈圆形或分叶囊状,囊内衬上皮层,囊壁光滑,血管分布非常贫乏,囊腔直径可达数厘米或更大。从本组的病变特点和临床表现来看,病变位于纵膈和腹部的多属于海绵状淋巴血管瘤和单纯性淋巴管瘤,其声像图表现出肿块分布弥散,无明显包膜,内部回声呈网格状改变,网格状强回声分隔形成不规则囊性暗区,液暗区内可见细小点状回声的图像特点。而病变位于腮腺、颈部和肩部的多为囊状淋巴管瘤,其声像图表现呈圆形或分叶囊状的扁平无张力无回声暗区,壁薄且整齐光滑,血管分布非常贫乏,囊腔直径最大12 cm,加压易变形。本组病例另一特点是病变多发生于淋巴组织丰富区和淋巴管汇集处,通过病变起源部位的识别有助于临床鉴别诊断。分析6例超声诊断为囊性病变的原因,主要是早期对淋巴管瘤图像特点认识不足,满足于对病变的囊性和实质性的鉴别诊断所致。随着诊断经验的积累和对淋巴管瘤的认识,超声检查配合穿刺是淋巴管瘤诊断的好方法,并有助于CT和临床对淋巴瘤和结核的鉴别诊断,对临床治疗有较大指导意义。
(收稿日期:2000-03-15),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