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循环杂志》 > 1999年第3期
编号:10270558
高血压病左心室构型与心律失常的关系(摘要)
http://www.100md.com 《中国循环杂志》 1999年第3期
     作者:何建桂 马虹 马中富 廖新学

    单位:

    关键词:

    中国循环杂志990323 高血压病患者由于各种原因可产生不同的左心室构型。本文旨在探讨高血压病患者左心室构型与心律失常的关系。

    1 对象与方法

    选择了1993年6月至1997年4月在我院住院的148例高血压病患者,男87例,女61例,年龄39~75(平均58.7±12.6)岁,高血压病病程1~16(平均5.4±4.2)年。高血压病的诊断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诊断标准,并除外继发性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及电解质紊乱。每例患者均经超声心动图及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根据超声心动图结果计算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及相对心室壁厚度(RWT)[1]。并据此将左心室构型分为4组:正常构型组53例(LVMI及RWT均在正常范围);向心性重构组28例(LVMI正常而RWT超过正常范围);向心性肥厚组31例(RWT及LVMI均超过正常范围);离心性肥厚组36例(RWT正常而LVMI超过正常范围)。根据20名血压正常健康人的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得出LVMI及RWT正常值,LVMI正常值上限男、女分别为124.0 g/m2、119.5 g/m2,RWT正常值上限男、女均为0.44 cm。根据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判断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室性心律失常按Lown标准分级,房性心律失常按Kleiger标准[2]分级。
, http://www.100md.com
    统计学处理:心律失常发生率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房性心律失常总发生率在不同左心室构型组间无差异,但KleigerⅢ级以上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向心性肥厚组和离心性肥厚组明显高于向心性重构组和正常构型组。室性心律失常总发生率依次为:向心性肥厚组和离心性肥厚组>向心性重构组>正常构型组。但LownⅢ级以上的室性心律失常主要见于向心性肥厚组和离心性肥厚组。(附表)

    附表 4组左心室构型心律失常发生率的比较(例) 组别

    例数

    房性心律失常

    ≥KleigerⅢ级

    室性心律失常
, 百拇医药
    ≥LownⅢ级

    正常构型组

    53

    42(79.2)

    6(11.3)

    19(35.8)

    1(1.9)

    向心性重构组

    28

    25(89.3)

    5(17.9)

    17(60.7)*
, http://www.100md.com
    1(3.6)

    向心性肥厚组

    31

    28(90.3)

    14(45.2)*△

    27(87.1)*△

    10(32.3)*△

    离心性肥厚组

    36

    30(83.3)

    15(41.7)*△
, 百拇医药
    30(83.3)*△

    9(25.0)*△

    注:与正常构型组比较*P<0.05;与向心性重构组比较P<0.05。括号内为百分数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发现左心室向心性肥厚和离心性肥厚者室性及复杂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增高,即使LVMI在正常范围的向心性重构,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也高于正常构型。提示高血压病患者左心室构型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有关,左心室构型异常者,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增高。因此,对于高血压病患者应尽早采取积极降压治疗,防止和逆转左心室几何形态的改变,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王育林,蒋文平,汪康平,等.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超声心动图左室构型.中国超声医学杂志,1996,12∶23—25.

    2 Kleiger RE,Senior RM.Longterm electrocardiographic monitoring of ambulatory patients with chronic airway obstruction.Chest,1974,65∶483—487.

    (收稿:1998-07-17 修回:1998-12-14),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