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循环杂志》 > 1999年第3期
编号:10270588
三例原发性冠状动脉夹层造影征象的探讨
http://www.100md.com 《中国循环杂志》 1999年第3期
     作者:张立仁 阎建玲 高清乐 耿爱寒

    单位:

    关键词:

    中国循环杂志990328 国内曾报道过1例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原发性冠状动脉夹层。我院近年来发现3例,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例1:男,54岁。5年前急性下壁心肌梗塞,静脉溶栓后好转。1997年6月以陈旧性下壁再梗塞入院。造影结果见图1、2。内科治疗好转后出院随诊。

    例2:男,53岁。1998年6月以前间壁、下壁心肌梗塞入院外科手术。造影结果见图3。

    例3:男,63岁。1998年8月因不稳定性心绞痛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见图4。

    图1右冠状动脉近端扩张,造影剂滞留,示有螺旋形不规则负性阴影。前降支和回旋支亦有扩张

    图2 右冠状动脉c字形弯曲后有一破口,假腔逆行充盈,夹层延伸至后降支的近、中段

    图3 右冠状动脉中、远段轻度扩张,后降支开口的前、后二处呈“套袖征”。本例前降支近、中段重度狭窄,回旋支中段中度狭窄,左心室室壁瘤形成

    图4 右冠状动脉普遍轻度扩张,中、远段二处显示条状负性内膜片影,假腔剥脱不大,真腔轻度受压

    图1~4 原发性冠状动脉夹层造影片

    2 讨论

    原发性冠状动脉夹层(primary coronary artery dissection,PCAD),也有作者称其为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SCAD),指夹层病变原发于冠状动脉本身,有别于冠状动脉造影、介入治疗等引发的医源性夹层。Demaio[Am J Cardiol,1988,61∶645.]依据PCAD的临床特点将其分为3组:Ⅰ组是中青年女性围产期发生的PCAD;Ⅱ组是年龄较大的男性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者;Ⅲ组为特发性,包括囊性中层坏死、纤维肌性发育不良、嗜酸细胞增多性动脉炎等。本文例2、3可归为Ⅱ组,例1归为Ⅲ组为宜。

    PCAD造影征象为:①管腔内线状透明影,螺旋或斜行,为动脉内膜剥离的直接征象。②正常与夹层血管相间而形成的“套袖征”。③造影剂经内膜破口进入假腔。④管腔充盈缓慢,造影剂滞留、排空延迟,为假腔包绕、压迫所致。⑤夹层以远的管腔不同程度的狭窄。⑥不同程度的左、右冠状动脉扩张而其分支并不扩张,伴血管张力减低或消失。其中①~④为直接征象。

    诊断PCAD必须排除医源性夹层。与医源性夹层的鉴别可参考以下几点:①夹层很少发生在冠状动脉开口处。本组1例夹层始自右冠状动脉开口部,但病变广泛。另2例均在c字形弯曲以远检出夹层。②很少造成管腔完全闭塞。③夹层受累范围多较广泛。④多伴有不同程度的冠状动脉扩张症。本组3例PCAD检查中心电图平稳,患者顺利地耐受了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这一临床特点也有助于二者的鉴别。

    (收稿:1998-08-11 修回:1999-04-12),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