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 2000年第10期
编号:10271854
光化学诱导树鼠句局部脑缺血及银杏内酯B的实验治疗
http://www.100md.com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2000年第10期
     作者:李树清 张利能 孟强

    单位:昆明医学院病理生理教研室,云南 昆明 650031

    关键词: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0010149

    脑血管病是威胁人类健康和致残致死的常见多发病,且随着年龄增长而呈上升的趋势。当前实验脑缺血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①大多数实验性脑缺血多采用啮齿类动物开颅结扎其脑血管而复制,发病环节与临床差距甚远;②由于多为预防性给药,不利于“时间窗”选择的研究;③缺血半暗匹的划分因梗塞区不固定而难以获得较客观的观察指标,以致拯救半暗区的进展不大。因此采用接近于人类发病条件的血栓形成模型及生物学特性与人相似的树鼠 句动物脑缺血半暗区神经元继发性损伤为当前国际关注的热点之一。目的:探讨脑血栓形成缺血半暗区神经元继发性损伤的可能机制,观察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受体拮抗剂(银杏内酯B)对半暗区病理生理改变的影响。方法:采用光化学法诱导低等灵长类动物(树鼠 句)局部血栓形成性脑缺血,并监测实验前、后4、24及72 h局部脑血流(rCBF)、神经元泵功能及神经递质的改变。结果:光化学诱导树鼠 句血栓性局部脑缺血乃继发于血管内皮细胞受损、血栓形成所致的脑缺血,组织化学染色可见梗塞面积与光照范围一致,其缺血半暗区局部脑血流(rCBF)减少(为37.58%±1.69%,P<0.01)、神经元Na+、Ca2+增多(分别为433.0±87.2 μmol/g和32.3±1.7 μmol/g,P<0.01)以及水含量(密度梯度法)增加(为82.41%±0.78%,P<0.01)的改变不及中心区严重,但明显高于对侧区(P均<0.01)。实验后4 h上述各项指标的改变是血管内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阻塞血管以及多种活性物质相互作用的结果。缺血中心区去甲肾上腺素(NA)、多巴胺(DA)、5-羟色胺(5-HT)明显降低,5-HT代谢产物-5-吲哚乙酸(5-HIAA)增加,为缺血区单爱递南变化的总趋势,其中DA含量降低发生较早,4 h即达最低值(335.15±31.88 ng/g);NA于24 h达最低值(为254.94±42.26 ng/g,P<0.01);5-HT降低的变化以72 h为著(为355.29±35.23 ng/g);5-HIAA则随5-HT的下降而呈上升趋势。在系统研究光化学反应及抑制血小板环氧化酶途径,改善脑缺血研究的基础上,于缺血后6 h一次静注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受体拮抗剂(银杏内酯B),其不仅能抑制半暗区神经元Ca2+超载,改善rCBF减少所致的神经元泵功能紊乱,缓解脑水肿,还具有恢复缺血中心区及半暗区单胺递质平衡的作用。结论:单胺递质的改变既是继发性脑损伤和迟发性神经元坏死的原因,又是缺血神经元代谢障碍及离子平衡紊乱的结果。PAF介导神经元Ca2+内流和促进脑水肿的同时,直接或间接地通过干扰缺血神经元单胺递质的代谢而影响脑机能。PAF拮抗剂改善脑血流和脑代谢而发挥脑保护作用。对缺血时神经功能异常的逆转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