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与临床关系的研究
作者:颜学兵 吴文漪 魏 来 张言超
单位: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传染科?邮政编码:221002
关键词:丙型肝炎病毒 基因型
江苏医药991206 摘要 目的:研究不同基因型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后丙型肝炎(HC)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对90例血清HCVRNA阳性HC患者进行基因分型,并对不同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结果:(1)徐州地区HCV流行株基因型主要为Ⅱ型(78.9%),同时存在Ⅲ型(18.9%)及Ⅱ/Ⅲ混合型(2.2%)。本地区HCV基因型分布符合我国HCV基因型分布的总特征,可能反映我国东部沿海地区HCV基因型分布。(2)Ⅱ型患者肝损重于Ⅲ型,而其免疫原性低于Ⅲ型,两者在致病机理方面可能存在一定差异。(3)Ⅱ/Ⅲ混合型感染与反复输血制品及多次血液透析有关,在致病过程中可能起协同作用。
对徐州地区丙型肝炎病毒(HCV)采用比较经济简便而基本可以满足临床需要的酶切分型方法进行基因分型,并对不同型HCV感染丙型肝炎(HC)患者临床资料作了分析。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 百拇医药
资料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90例血清抗-HCV及HCVRNA阳性HC患者来自本院1993年1月至1995年10月门诊及住院病人,年龄3~67岁,平均36.8±13.0岁,男65例,女25例。有输血史63例。HC诊断依据1990年上海全国第6次病毒性肝炎会议制定的诊断和分类标准进行。
二、试剂来源 抗-HCV检测采用上海科华实业有限公司生产的第2代ELISA试剂盒,用华东电子仪器厂生产的PG3022酶标仪测抗-HCV OD值,HCVRNA检测采用北京医科大学肝病研究所生产试剂盒,PCR引物设计在HCV基因组5′-末端非编码区(5′-NCR)。PCR终产物为145bp。酶切分型所用HaeⅢ及分子量标志PBR322/HaeⅢ购自SABC。肝功能:ALT、TBil由本院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
三、试验方法 先对待测血清行HCVRNA PCR检测,对90例HCVRNA阳性标本,参照文献[1,2]行基因分型。
, 百拇医药
四、统计学处理 样本均数以±s表示,均数、率比较分别采用u、χ2检验。
结果
一、徐州地区HCV基因分型结果 90例中Ⅱ型71例(78.9%),Ⅲ型17例(18.9%),Ⅱ/Ⅲ混合型2例(2.2%)。
二、Ⅱ、Ⅲ型患者临床资料比较见表1~3
Ⅱ型患者ALT异常值高于Ⅲ型,而抗-HCV OD值低于Ⅲ型,且两者在不同ALT及抗-HCV OD值范围内检出率不等,而两者在其它方面均无差别。90例中23例发生黄疸(TBil≥34.2μmol/L),20例为Ⅱ型HCV感染。2例Ⅱ/Ⅲ混合型HCV感染,2例中1例为28岁青年男性,因胃溃疡反复出血从而输血及血浆达11000ml,为90例中输血制品量最多患者,另1例66岁女性,因慢性肾功能衰竭反复进行血液透析达150余次。2例混合型感染患者ALT均>200U/L,但无一例发生黄疸。
, 百拇医药
表1Ⅱ、Ⅲ型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Ⅱ(n=71)
Ⅲ(n=17)
P值
年龄(岁)
37.3±12.9
37.8±13.5
>0.05
性别(男/女)
50/21
13/4
>0.05
, http://www.100md.com
输血史(有/无)
48/23
14/3
>0.05
ALT(U/L,±s)
308.8±234.9
165.4±103.0
<0.05
ALT异常数(%)
53(74.6)
, 百拇医药
14(82.4)
>0.05
TBil(μmol/L)
32.72±45.56
16.35±8.18
>0.05
TBil异常数(%)
20(28.2)
3(17.6)
>0.05
表2 Ⅱ、Ⅲ型患者在不同ALT范围内检出率比较(n,%)
, 百拇医药
例数
ALT≥200U/L
ALT<200U/L
Ⅱ型
71
38(53.5)
33(46.5)
Ⅲ型
17
4(23.5)
13(76.5)*
Ⅱ/Ⅲ型
, 百拇医药
2
2(100.0)
0(0.0)
*与Ⅱ型比P<0.05表3 Ⅱ、Ⅲ型患者抗-HCV OD值比较(n,%)
例数
抗HCV OD±s
≥2
<2
Ⅱ型
, 百拇医药 71
1.49±0.95
33(46.5)
38(53.5)
Ⅲ型
17
2.10±0.36
13(76.5)
4(23.5)
P值
<0.05
<0.01
讨论 国内学者[1,3]对我国不同地区HCV基因分型表明,中国大陆已证实发现HCVⅡ、Ⅲ二型,HCV基因型存在一定的地区性分布差异。北方城市Ⅲ型感染率较高,南方城市则以Ⅱ型感染为主,东西分布无差异。本文结果说明徐州地区HCV感染流行株以Ⅱ型为优势株,同时存在Ⅲ型与Ⅱ/Ⅲ混合型,符合我国HCV基因型分布的特征,可能反映我国东部沿海地区HCV基因型的分布。
, 百拇医药
HCV感染后其临床表现轻重与感染基因型有一定关系[3~5]。对Ⅱ、Ⅲ型患者临床比较后发现,Ⅱ型患者肝功能损害明显,ALT上升水平高,20例患者有黄疸,说明Ⅱ型肝损重于Ⅲ型,可能因其致病机理与Ⅲ型存在一定差异,也可能因其毒力强于Ⅲ型,但感染不同基因型与临床疾病的发展及结局哪一方面存在相关性,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不同型别抗-HCV OD值及不同抗-HCV OD范围内检出率不等,推测其可能机制为:①HCV免疫原性较HBV低[6,7],Ⅱ型HCV病毒株免疫原性较Ⅲ型更低,故同等量病毒感染后,Ⅱ型患者体内产生抗体量少;②Ⅱ型HCV毒株毒力可能强于Ⅲ型,导致Ⅱ型病毒少量感染人体即可发病,而Ⅲ型则相反,若Ⅱ、ⅢHCV免疫原性相同,因Ⅲ型侵入机体抗原量较多,故产生抗体量多,抗-HCV OD值即高;③临床上发现部分HC患者行干扰素治疗后抗-HCV OD上升,提示HCV感染后可能使机体免疫功能处于抑制状态,尤其是体液免疫功能,Ⅱ型抗-HCV OD值低于Ⅲ型,可能与Ⅱ型HCV毒株对机体免疫功能抑制使用强于Ⅲ型有关;④Ⅱ型HCV毒株变异速度快于Ⅲ型,机体持续产生针对某一毒株抗体量较少。以上4点与Ⅱ型HCV感染后行干扰素治疗效果较差有一定关系。
, 百拇医药
我们发现2例Ⅱ/Ⅲ混合型感染,1例由于反复大量输血制品,另1例反复血液透析而感染,两者都属于医源性感染,特别是后者应引起有关血液透析单位重视。混合型感染病例存在说明:①HCV可以重复感染或再次感染;②HCV免疫原性低下,感染后诱发的免疫力低下或免疫力不持久,加之不同型间无交叉免疫保护现象存在,故HCV可再次或混合感染;③不同型HCV间无干扰抑制现象存在;④混合型感染病例存在并不完全是再次或不同型的先后感染,而是不同型毒株之间相互转变所致。HCV是多变异的病毒,在同一患者体内不同时期克隆HCV基因序列有一定差异。如病初感染Ⅱ型或Ⅲ型,经过一段时间后,病毒在承受宿主强大的免疫压力和逃避宿主免疫选择作用的选择性进化过程中,一部分毒株发生长期变异,由Ⅱ型变成Ⅲ型或Ⅲ型变异成Ⅱ型,导致体内Ⅱ/Ⅲ混合型感染存在。2例混合型感染患者临床症状不明显,符合HC的总特征,但ALT均>200U/L,提示不同基因型HCV感染起协同致病作用。
参考文献
[1] 杜绍材,等.中华医学杂志 1993;73:7.
, http://www.100md.com
[2] 杜绍材,等.北京医科大学学报 1993;24:353.
[3] Wang Y,et al.J Med Virol 1993;40:254.
[4] Bukh J,et al.Proc Natl Acad Sci USA 1993;90:8234.
[5] Pozzato G,et al.Lancet 1991;338;509.
[6] Prince AM,et al.J Infect Dis 1992;165:438.
[7] Farci P,et al.Science 1992;258:135.
(1998年10月15日收稿 1999年3月20日修回), http://www.100md.com
单位: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传染科?邮政编码:221002
关键词:丙型肝炎病毒 基因型
江苏医药991206 摘要 目的:研究不同基因型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后丙型肝炎(HC)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对90例血清HCVRNA阳性HC患者进行基因分型,并对不同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结果:(1)徐州地区HCV流行株基因型主要为Ⅱ型(78.9%),同时存在Ⅲ型(18.9%)及Ⅱ/Ⅲ混合型(2.2%)。本地区HCV基因型分布符合我国HCV基因型分布的总特征,可能反映我国东部沿海地区HCV基因型分布。(2)Ⅱ型患者肝损重于Ⅲ型,而其免疫原性低于Ⅲ型,两者在致病机理方面可能存在一定差异。(3)Ⅱ/Ⅲ混合型感染与反复输血制品及多次血液透析有关,在致病过程中可能起协同作用。
对徐州地区丙型肝炎病毒(HCV)采用比较经济简便而基本可以满足临床需要的酶切分型方法进行基因分型,并对不同型HCV感染丙型肝炎(HC)患者临床资料作了分析。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 百拇医药
资料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90例血清抗-HCV及HCVRNA阳性HC患者来自本院1993年1月至1995年10月门诊及住院病人,年龄3~67岁,平均36.8±13.0岁,男65例,女25例。有输血史63例。HC诊断依据1990年上海全国第6次病毒性肝炎会议制定的诊断和分类标准进行。
二、试剂来源 抗-HCV检测采用上海科华实业有限公司生产的第2代ELISA试剂盒,用华东电子仪器厂生产的PG3022酶标仪测抗-HCV OD值,HCVRNA检测采用北京医科大学肝病研究所生产试剂盒,PCR引物设计在HCV基因组5′-末端非编码区(5′-NCR)。PCR终产物为145bp。酶切分型所用HaeⅢ及分子量标志PBR322/HaeⅢ购自SABC。肝功能:ALT、TBil由本院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
三、试验方法 先对待测血清行HCVRNA PCR检测,对90例HCVRNA阳性标本,参照文献[1,2]行基因分型。
, 百拇医药
四、统计学处理 样本均数以±s表示,均数、率比较分别采用u、χ2检验。
结果
一、徐州地区HCV基因分型结果 90例中Ⅱ型71例(78.9%),Ⅲ型17例(18.9%),Ⅱ/Ⅲ混合型2例(2.2%)。
二、Ⅱ、Ⅲ型患者临床资料比较见表1~3
Ⅱ型患者ALT异常值高于Ⅲ型,而抗-HCV OD值低于Ⅲ型,且两者在不同ALT及抗-HCV OD值范围内检出率不等,而两者在其它方面均无差别。90例中23例发生黄疸(TBil≥34.2μmol/L),20例为Ⅱ型HCV感染。2例Ⅱ/Ⅲ混合型HCV感染,2例中1例为28岁青年男性,因胃溃疡反复出血从而输血及血浆达11000ml,为90例中输血制品量最多患者,另1例66岁女性,因慢性肾功能衰竭反复进行血液透析达150余次。2例混合型感染患者ALT均>200U/L,但无一例发生黄疸。
, 百拇医药
表1Ⅱ、Ⅲ型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Ⅱ(n=71)
Ⅲ(n=17)
P值
年龄(岁)
37.3±12.9
37.8±13.5
>0.05
性别(男/女)
50/21
13/4
>0.05
, http://www.100md.com
输血史(有/无)
48/23
14/3
>0.05
ALT(U/L,±s)
308.8±234.9
165.4±103.0
<0.05
ALT异常数(%)
53(74.6)
, 百拇医药
14(82.4)
>0.05
TBil(μmol/L)
32.72±45.56
16.35±8.18
>0.05
TBil异常数(%)
20(28.2)
3(17.6)
>0.05
表2 Ⅱ、Ⅲ型患者在不同ALT范围内检出率比较(n,%)
, 百拇医药
例数
ALT≥200U/L
ALT<200U/L
Ⅱ型
71
38(53.5)
33(46.5)
Ⅲ型
17
4(23.5)
13(76.5)*
Ⅱ/Ⅲ型
, 百拇医药
2
2(100.0)
0(0.0)
*与Ⅱ型比P<0.05表3 Ⅱ、Ⅲ型患者抗-HCV OD值比较(n,%)
例数
抗HCV OD±s
≥2
<2
Ⅱ型
, 百拇医药 71
1.49±0.95
33(46.5)
38(53.5)
Ⅲ型
17
2.10±0.36
13(76.5)
4(23.5)
P值
<0.05
<0.01
讨论 国内学者[1,3]对我国不同地区HCV基因分型表明,中国大陆已证实发现HCVⅡ、Ⅲ二型,HCV基因型存在一定的地区性分布差异。北方城市Ⅲ型感染率较高,南方城市则以Ⅱ型感染为主,东西分布无差异。本文结果说明徐州地区HCV感染流行株以Ⅱ型为优势株,同时存在Ⅲ型与Ⅱ/Ⅲ混合型,符合我国HCV基因型分布的特征,可能反映我国东部沿海地区HCV基因型的分布。
, 百拇医药
HCV感染后其临床表现轻重与感染基因型有一定关系[3~5]。对Ⅱ、Ⅲ型患者临床比较后发现,Ⅱ型患者肝功能损害明显,ALT上升水平高,20例患者有黄疸,说明Ⅱ型肝损重于Ⅲ型,可能因其致病机理与Ⅲ型存在一定差异,也可能因其毒力强于Ⅲ型,但感染不同基因型与临床疾病的发展及结局哪一方面存在相关性,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不同型别抗-HCV OD值及不同抗-HCV OD范围内检出率不等,推测其可能机制为:①HCV免疫原性较HBV低[6,7],Ⅱ型HCV病毒株免疫原性较Ⅲ型更低,故同等量病毒感染后,Ⅱ型患者体内产生抗体量少;②Ⅱ型HCV毒株毒力可能强于Ⅲ型,导致Ⅱ型病毒少量感染人体即可发病,而Ⅲ型则相反,若Ⅱ、ⅢHCV免疫原性相同,因Ⅲ型侵入机体抗原量较多,故产生抗体量多,抗-HCV OD值即高;③临床上发现部分HC患者行干扰素治疗后抗-HCV OD上升,提示HCV感染后可能使机体免疫功能处于抑制状态,尤其是体液免疫功能,Ⅱ型抗-HCV OD值低于Ⅲ型,可能与Ⅱ型HCV毒株对机体免疫功能抑制使用强于Ⅲ型有关;④Ⅱ型HCV毒株变异速度快于Ⅲ型,机体持续产生针对某一毒株抗体量较少。以上4点与Ⅱ型HCV感染后行干扰素治疗效果较差有一定关系。
, 百拇医药
我们发现2例Ⅱ/Ⅲ混合型感染,1例由于反复大量输血制品,另1例反复血液透析而感染,两者都属于医源性感染,特别是后者应引起有关血液透析单位重视。混合型感染病例存在说明:①HCV可以重复感染或再次感染;②HCV免疫原性低下,感染后诱发的免疫力低下或免疫力不持久,加之不同型间无交叉免疫保护现象存在,故HCV可再次或混合感染;③不同型HCV间无干扰抑制现象存在;④混合型感染病例存在并不完全是再次或不同型的先后感染,而是不同型毒株之间相互转变所致。HCV是多变异的病毒,在同一患者体内不同时期克隆HCV基因序列有一定差异。如病初感染Ⅱ型或Ⅲ型,经过一段时间后,病毒在承受宿主强大的免疫压力和逃避宿主免疫选择作用的选择性进化过程中,一部分毒株发生长期变异,由Ⅱ型变成Ⅲ型或Ⅲ型变异成Ⅱ型,导致体内Ⅱ/Ⅲ混合型感染存在。2例混合型感染患者临床症状不明显,符合HC的总特征,但ALT均>200U/L,提示不同基因型HCV感染起协同致病作用。
参考文献
[1] 杜绍材,等.中华医学杂志 1993;73:7.
, http://www.100md.com
[2] 杜绍材,等.北京医科大学学报 1993;24:353.
[3] Wang Y,et al.J Med Virol 1993;40:254.
[4] Bukh J,et al.Proc Natl Acad Sci USA 1993;90:8234.
[5] Pozzato G,et al.Lancet 1991;338;509.
[6] Prince AM,et al.J Infect Dis 1992;165:438.
[7] Farci P,et al.Science 1992;258:135.
(1998年10月15日收稿 1999年3月20日修回),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