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 2000年第5期
编号:10273377
浅谈《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体会
http://www.100md.com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00年第5期
     作者:黄海玲

    单位:黄海玲(右江民族医学院组胚学教研室,广西百色533000)

    关键词:组织学;胚胎学;教学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0005139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817(2000)05-0839-01

    医学的迅猛发展对医学生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是每一位教师的基本义务。《组胚学》是医学教育的重要入门课程之一,它为其它医学基础课程(生理学、病理学等)和临床课程(如内科学、妇产科学等)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这里笔者浅谈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1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组胚学作为一门形态学,教学内容存在大量形态描述,学生容易觉得枯燥乏味,并易混淆难以记忆。组织学是微观上的解剖学,肉眼看不见,摸不着,切片与照片呈现的是平面图像,但人体结构是立体的,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学会通过平面图像理解立体结构。胚胎学更是多个“变”字,在不同时期,个体发生的结构变化极其复杂。这些特点都增加了组胚学的学习难度。而这门学科授课对象为大学一年级学生,大部分学生还没有完成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多年来,学生普遍认为本学科抽象难懂。
, 百拇医药
    作为教师除了注意改进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外,促进学生尽快完成角色转变尤为重要。要让学生对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在一开始学习就告诉学生,大学里的学习内容要比中学的深奥,一些纯理论的内容会比较枯燥,不可能期望老师把所有内容讲得象故事一样引人入胜,而自己只是被动的被吸引。要学得好,必须持积极的学习态度,主动的去学习。同时教师要时常鼓励学生,在学习中迎难而上,并给学生予本学科学习方法上的指导。只有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做好克服困难的准备,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 精选考试题目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由于九八级本科组胚试题出得过难,卷面成绩极不理想。九九级本科的学生还未开始学习就接受了九八级学生传授“组胚学怎么学都考不好”的观点,学习信心明显不足,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考试题目太难,将严重打击学生自信心。精选考试题目,选择能体现教学目的、要求和难度适中的试题,让学生感到只要用功就能取得好成绩。让学生体验成功,建立自信,提高学习兴趣。低年级学生自信心的建立也将有益于日后其它医学课程的学习。
, 百拇医药
    3 教学手段多样化

    目前本科室针对学生知识综合归纳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教学改革。

    3.1 问题讨论形式 由教研室教师设计,主题突出、归纳性强、有创意的讨论主题,坚决摒弃在某章、节、句的抄录或摘录。例如出题:本身即为细胞的纤维有哪些? 为细胞间质的纤维有哪些?为细胞器的纤维有哪些?这题目就能使学生对极容易混乱的各种纤维概念、结构特点有一个清楚认识,避免越学越乱。题目涉及结缔组织、肌组织、神经组织等好几章内容,能很好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归纳能力。

    3.2 命题形式 让学生设计试题题目,要求题目具有归纳性、创新性,范围涉及整章书以上,并附试题答案。这就要求学生熟悉此章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既能促进学生看书和思考,还能转变学生单纯“被考”的角色,让学生体会自己是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提高学习积极性。

    3.3 适当布置作业 形态学一个特点是形态学描述不易记忆,而且容易混淆。作练习是加强记忆,加深理解的好办法,而且能减少看书的枯燥。
, http://www.100md.com
    4 引导学生使用“树枝式”思维方式

    例如淋巴结的介绍:

    淋巴结被膜———小梁(粗支架)

    实质皮质浅层皮质:B细胞区薄层弥散淋巴组织

    淋巴小结帽

    生发中心

    副皮质区:T细胞区中央区

    周围区

    皮质淋巴窦被膜下淋巴窦

    小梁周窦

    髓质髓索

, 百拇医药     髓窦

    如此从大到小,一层一层的讲述,使学生对器官的组成有一个清晰的整体概念,对微细结构的学习就不会漫无头绪。

    5 纵横联系,贯通全书内容

    组织学分总论(四大组织)和各论(器官与系统)两大部分。各器官系统都是由四大组织有机结合而成,各系统的活动又相互联系和影响。但不少学生在学习中总论内容与各论的知识严重脱节。在各论的教学中应不时让学生联系总论内容,以及相关或有对比意义的其它章节,让学生对共性与特性有双向思维的方式。这样学生在学新的同时能复习旧的知识,达到学以致用,温故而知新的目的,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提高组胚学教学效果还需多种方法结合,以上仅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一些感触较深的体会,希望能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本文承蒙本教研室解继胜讲师指导,特此致谢!)

    收稿日期:2000-06-08

    ,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