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实用医学杂志》 > 1999年第9期
编号:10273472
广州地区流行性出血热58例临床与流行病学分析
http://www.100md.com 《实用医学杂志》 1999年第9期
     作者:徐启桓 雷瑞祥 梅咏予 曹 红 肖杰生

    单位: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传染病科(510630)

    关键词:出血热,流行性;流行病学;肝炎,乙型

    实用医学杂志990911 摘 要 目的:为进一步了解近年广州地区流行性出血热(EHF)的临床和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对58例EHF患者的临床及流行病学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1)肝、肾损害发生率分别为87.5%和92.9%,分别有87.9%和81%的患者出现蛋白尿和血小板减少;心电图改变发生率为81.3%;(2)EHF病毒重叠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率高达47.1%(24/51),但单纯感染组与重叠感染组比较,两组的肝损害发生率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3)临床分型属重型和危重型共占48.3%,但具有典型临床五期经过者仅为39.7%;(4)本病在春季(1~3月)多发,多见于男性青壮年民工和农民;18.9%病例病前有明确鼠类接触史。结论:本地区EHF重型和危重型病例较多,病死率较高,近年收治病人逐年增多,应引起重视。
, 百拇医药
    近年来,本地区流行性出血热(EHF)病例有逐年增多趋势[1]。为进一步了解本地区近年EHF的临床及流行病学特点,对我院1990年10月~1998年10月收治的病例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组58例均为住院患者,男52例,女6例,年龄13~64岁,平均34岁。全部病例符合卫生部1988年颁布的EHF防治方案的诊断标准[2]

    1.2 检测项目与方法 患者入院后分别检测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丙氨酸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肾功能:尿素氮(BUN)、肌酐(Cr);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ELISA检测HBV标记物(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并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抗体试验(IFAT)检测EHF特异性抗体。同时进行床边心电图、超声波等检查。
, 百拇医药
    1.3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

    2 结果

    2.1 EHF抗体 除2例病人因入院24小时死亡而未能检查EHF抗体外,其余56例血清中均存在EHF特异性抗体,滴度为单份血清1∶80以上,或双份呈4倍增高。

    2.2 肾功能 56例中BUN和Cr升高者52例(92.9%),BUN最高值达99.3mmol/L,平均值为25.2±19.8mmol/L;Cr最高值达1564μ mol/L,平均值为439.1±378.9μ mol/L。

    2.3 肝功能 肝功能检测56例,49例(87.5%)ALT和AST升高,其中伴有TBIL升高者有23例(41.1%)。ALT平均值311.3±520.1U/L,其中7例ALT>500U/L;而AST平均值为392.9±982.6U/L,其中有6例AST>500U/L。TBIL平均值为56.8±42.3μmol/L,其中3例TBIL>100μ mol/L,最高187.6μ mol/L。
, 百拇医药
    2.4 血常规与尿常规 58例中,血红蛋白升高28例(48.3%),白细胞升高44例(75.9%),血小板减少47例(81%),16例(27.6%)出现异型淋巴细胞;在尿常规检查中,51例(87.9%)出现尿蛋白,其中(+++~++++)33例,管型尿19例(32.8%),镜下血尿38例(65.5%)。

    2.5 EHF重叠HBV感染情况 51例进行了血清HBV标记物检测,发现HBsAg阳性24例,EHFV/HBV重叠感染率为47.1%。EHFV单纯感染患者与EHFV/HBV重叠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见表1。

    表1 EHFV单纯感染与重叠HBV感染患者临床资料 组别

    例

    数

    ALT异常
, 百拇医药
    例数(%)

    ALT均值

    (U/L)

    TBIL异常

    例数(%)

    TBIL均值

    (μ mol/L)

    死亡

    例数

    重叠感染

    24

    20(83.3)

    471±652
, http://www.100md.com
    10(41.7)

    70.1±54.7

    2

    单纯感染

    27

    23(85.2)

    230±412

    11(40.7)

    49.5±24.3

    1

    P值

    >0.05

    <0.05
, http://www.100md.com
    >0.05

    >0.05

    2.6 临床特点及预后 58例患者中,临床分型轻型9例,中型21例,重型18例,危重型10例。所有病人均有发热,23例(39.7%)有典型临床5期经过。在45例行B型超声波检查的病例中,发现肝肿大16例(35.6%),脾肿大22例(48.9%),腹腔积液6例,胸腔积液4例。48例心电图检查:39例(81.3%)发现有心电图改变,其中窦性心动过缓17例,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2例,心肌劳损6例,Q-T间期延长2例,窦性心动过速2例,左前半束支传导阻滞及左后半束支传阻滞各2例,显著性窦缓伴频发性室性早搏1例。治愈出院53例,死亡5例,病死率为8.6%,死亡原因均为急性肾功能衰竭为主的多器官严重损害。

    2.7 流行病学分析

    2.7.1 性别、年龄与职业 本组病例中,男女之比为8.67∶1(52∶6);年龄在17岁以下1例,18~29岁25例,30~49岁22例,50~59岁6例,60岁以上4例。职业方面,民工18例,农民13例,干部9例,工人8例,学生3例,家庭妇女、炊事员、教师各2例,医师1例。
, 百拇医药
    2.7.2 发病季节及年度收治病例分析 58例中,每年1~3月发病者20例(34.5%),4~6月12例(20.7%),7~9月16例(27.6%),10~12月10例(17.2%);而按年度收治病例统计,1990~1992年5例,1993~1995年15例,1996~1998年38例,病例数呈逐年递增趋势。

    2.7.3 流行病学史 全部病例中,在病前1个月内11例有明确鼠类接触史,5例有下田劳动史,23例居住环境中见有鼠类活动。

    3 讨论

    EHF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可使全身各系统器官受累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本组发现肝肾损害发生率分别为87.5%(49/56)和92.9%(52/56)。肝损害发生率与周影等[3]报道十分相近。EHF引起肝损害的原因目前认为可能与病毒直接作用、肝脏微循环障碍或免疫性损伤等因素有关[4,5]。本组心脏损害较普遍,出现心电图改变者达81.3%,以窦性心动过缓最常见,结果与储峰等[6]报道相似。窦房结功能的损害可能与EHFV病毒直接作用于窦房结或引起周围组织充血、出血、水肿、炎症等有关[7]。此外,本组中51例病人进行HBV标记物检测,结果发现合并HBV感染率为47.1%(24/51)。EHF患者中存在较高的HBV感染率的情况,国内已有报道[5]。推测可能由于本地区为HBV感染高发区,病人在HBV感染后出现免疫功能异常而导致对EHF病毒的易感性增加有关。但本组结果也显示在HBV感染者中合并EHF,其肝损害的发生率及黄疸的程度并无明显升高(P>0.05)。本组病例中,重型及危重型较多,二者合共28例,占48.3%;但具有典型5期临床经过的病例仅为23例(39.7%),故在诊断时值得注意。
, http://www.100md.com
    本组资料显示,发病者主要为男性青壮年,以民工和农民最多,可能与其多从事野外劳作以及工作条件和居住环境较差有关。但在其他人群组中如干部、学生、教师、家庭主妇也有一定的发病率,值得引起注意。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病前有11例病人与鼠类有明确的接触史,23例患者居住环境中见有鼠类活动,表明除了野鼠型外,家鼠型EHF在本地区也有相当的比较。与罗勇生等[1]报道相似,本病在春季(1~3月)发病人数明显增多,可能与鼠类在春季繁殖、活动频繁有关。

    本组年度收治病例数显示近年EHF发病人数有逐年增多的趋势,其原因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1)本地区是EHF的新疫区,人群普遍易感;(2)近年的大规模的工地开发建设使从事野外工作的人群增多,接触传染源的机会较多。

    由于本病重型和危重型较多,病死率较高,故加强宣传教育、做好个人防护及防鼠、灭鼠工作在本地区显得尤为重要。

    4 参考文献
, 百拇医药
    1 罗勇生,冯国强.34例流行性出血热临床特点及分析.广东医学,1995,16(11):727.

    2 卫生部.流行性出血热防治方案.中华传染病杂志,1988,6(3):188.

    3 周 影,艾春芳,刘德民.62例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肝功能检测分析.锦州医学院学报,1997,18(1):24.

    4 赵洪奎,姚智慧,付春生,等.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致肝脏损害的临床与实验室研究.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7,17(3):147.

    5 魏梅新,王玉清,李风林,等.流行性出血热的肝穿刺病理组织学观察.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1990,6(3):191.

    6 储 峰,张兆华,季 青,等.流行性出血热529例心电图分析.中华传染病杂志,1990,8(2):113.

    7 俞子东,俞运成,袁正波,等.流行性出血热窦房结和房室结功能的研究.中华传染病杂志,1993,11(1):6.,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