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胃肠道非霍奇金淋巴瘤二例
作者:郑淑均 梁浩 赵金媛
单位:054200 河北省内邱县中医院(郑淑均);解放军总医院消化科(梁浩);河北省复员军人医院(赵金媛)
关键词:
中华内科杂志990926 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比较少见,其病史和症状又缺乏特殊性,因此诊断比较困难。现将解放军总医院消化科1998年7~9月收治的2例病人作一分析,以其提高诊断率。
例1 男,67岁。以发热、腹泻6个月于1998年7月15日入院。患者于6个月前无诱因出现发热,最高体温达38.5℃,上腹部不适,腹泻,稀水样便,每日6~7次,院外曾给抗感染等治疗,发热、腹泻逐渐加重,消瘦明显。入院后高热不退,最高体温42.0℃,并出现血便。体检:一般情况差,浅表淋巴结不大,心肺未见异常。 腹软无包块。血常规:白细胞及分类均正常,胸片未见异常。内镜:食管、全结肠及回肠末端多发散在溃疡,可见息肉样增生,部分回肠有大小不等憩室。病理:病变区见有多量异型淋巴细胞浸润,并见少数核分裂相,食管病变区异型淋巴样细胞侵至表层磷状上皮内,免疫组化染色:PanT(+++),CD20(-),CD68(+),诊断为血管中心性T细胞恶性淋巴瘤。
, http://www.100md.com
例2 男,17岁。以间断上腹痛6年,间断黑便7个月加重1天于1998年9月2日入院。患者于1993年起无诱因出现上腹痛,多发生于餐前,进食可缓解。1998年初间断出现黑便。1998年9月1日凌晨腹痛明显,呕吐咖啡色胃内容物约1 000 ml,伴头晕、心慌、出汗而入院。胃镜:胃角偏后壁见不规则隆起,约2.0 cm×4.0 cm,并有不规则溃疡形成。胃窦体交界处前壁见1.0 cm×1.0 cm圆形隆起,无蒂。病理:胃黏膜慢性炎症,伴少量幽门螺杆菌感染,淋巴组织增生明显和少量淋巴上皮病变,不除外黏膜相关性淋巴瘤。1998年9月24日于普外科行远端胃大部切除术。 术后病理:胃窦黏膜相关性淋巴瘤,低度恶性,肿瘤大小为5 cm×2 cm×1 cm,侵及黏膜下层,瘤周淋巴滤泡形成。诊断:胃窦黏膜相关性淋巴瘤B细胞型。
讨论 2例病人均符合Dawson于1961年提出的诊断原发性胃肠淋巴瘤的5条标准。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为少见病,常先被误诊为消化道其他疾病,如肠炎、伤寒、炎性肠病、肠结核、白塞病等。因此,临床上遇有高热、腹泻、消化道出血,且病情不易控制者应想到本病的可能性,内镜检查为诊断本病的首要手段,内镜有如下特点:(1)胃淋巴瘤好发于胃窦部,结肠淋巴瘤好发于回肠未端及回盲部。(2)病变可表现为溃疡型、弥漫浸润型、结节型等,呈多形性、多灶性、弥漫性及不规则性,常可出现假性愈合。(3)溃疡呈节段性分布,大小不一,形状不规则, 可见巨大溃疡,病变边缘隆起,呈火山口状。(4)隆起形的特征性表现为耳状及盘状隆起。(5)超声内镜可清楚地观察黏膜下及胃肠道周围淋巴结的病变,可以帮助取材活检。病理检查是胃肠道淋巴瘤确诊的关键。因内镜活检取材小,其中夹有大量炎性坏死组织,肉芽组织增生,异型淋巴细胞不典型,分布较弥散,并因淋巴瘤源于黏膜下层淋巴组织或黏膜固有层,活检较难获得阳性结果,因此,要明确恶性淋巴瘤的诊断有一定困难,常见的问题是与溃疡病、炎性肠病、淋巴组织增生及分化差的癌等相鉴别。故活检取材应多取、深取或在超声内镜引导下取材,活检常规病理难以诊断而疑为本病者,应行免疫组化染色和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可提高本病的诊断率。, 百拇医药
单位:054200 河北省内邱县中医院(郑淑均);解放军总医院消化科(梁浩);河北省复员军人医院(赵金媛)
关键词:
中华内科杂志990926 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比较少见,其病史和症状又缺乏特殊性,因此诊断比较困难。现将解放军总医院消化科1998年7~9月收治的2例病人作一分析,以其提高诊断率。
例1 男,67岁。以发热、腹泻6个月于1998年7月15日入院。患者于6个月前无诱因出现发热,最高体温达38.5℃,上腹部不适,腹泻,稀水样便,每日6~7次,院外曾给抗感染等治疗,发热、腹泻逐渐加重,消瘦明显。入院后高热不退,最高体温42.0℃,并出现血便。体检:一般情况差,浅表淋巴结不大,心肺未见异常。 腹软无包块。血常规:白细胞及分类均正常,胸片未见异常。内镜:食管、全结肠及回肠末端多发散在溃疡,可见息肉样增生,部分回肠有大小不等憩室。病理:病变区见有多量异型淋巴细胞浸润,并见少数核分裂相,食管病变区异型淋巴样细胞侵至表层磷状上皮内,免疫组化染色:PanT(+++),CD20(-),CD68(+),诊断为血管中心性T细胞恶性淋巴瘤。
, http://www.100md.com
例2 男,17岁。以间断上腹痛6年,间断黑便7个月加重1天于1998年9月2日入院。患者于1993年起无诱因出现上腹痛,多发生于餐前,进食可缓解。1998年初间断出现黑便。1998年9月1日凌晨腹痛明显,呕吐咖啡色胃内容物约1 000 ml,伴头晕、心慌、出汗而入院。胃镜:胃角偏后壁见不规则隆起,约2.0 cm×4.0 cm,并有不规则溃疡形成。胃窦体交界处前壁见1.0 cm×1.0 cm圆形隆起,无蒂。病理:胃黏膜慢性炎症,伴少量幽门螺杆菌感染,淋巴组织增生明显和少量淋巴上皮病变,不除外黏膜相关性淋巴瘤。1998年9月24日于普外科行远端胃大部切除术。 术后病理:胃窦黏膜相关性淋巴瘤,低度恶性,肿瘤大小为5 cm×2 cm×1 cm,侵及黏膜下层,瘤周淋巴滤泡形成。诊断:胃窦黏膜相关性淋巴瘤B细胞型。
讨论 2例病人均符合Dawson于1961年提出的诊断原发性胃肠淋巴瘤的5条标准。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为少见病,常先被误诊为消化道其他疾病,如肠炎、伤寒、炎性肠病、肠结核、白塞病等。因此,临床上遇有高热、腹泻、消化道出血,且病情不易控制者应想到本病的可能性,内镜检查为诊断本病的首要手段,内镜有如下特点:(1)胃淋巴瘤好发于胃窦部,结肠淋巴瘤好发于回肠未端及回盲部。(2)病变可表现为溃疡型、弥漫浸润型、结节型等,呈多形性、多灶性、弥漫性及不规则性,常可出现假性愈合。(3)溃疡呈节段性分布,大小不一,形状不规则, 可见巨大溃疡,病变边缘隆起,呈火山口状。(4)隆起形的特征性表现为耳状及盘状隆起。(5)超声内镜可清楚地观察黏膜下及胃肠道周围淋巴结的病变,可以帮助取材活检。病理检查是胃肠道淋巴瘤确诊的关键。因内镜活检取材小,其中夹有大量炎性坏死组织,肉芽组织增生,异型淋巴细胞不典型,分布较弥散,并因淋巴瘤源于黏膜下层淋巴组织或黏膜固有层,活检较难获得阳性结果,因此,要明确恶性淋巴瘤的诊断有一定困难,常见的问题是与溃疡病、炎性肠病、淋巴组织增生及分化差的癌等相鉴别。故活检取材应多取、深取或在超声内镜引导下取材,活检常规病理难以诊断而疑为本病者,应行免疫组化染色和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可提高本病的诊断率。,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