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内科杂志》 > 2000年第6期
编号:10274276
胃恶性神经鞘瘤一例
http://www.100md.com 《中华内科杂志》 2000年第6期
     作者:朱关洪

    单位:314400 浙江省海宁市第二人民医院内科

    关键词:

    中华内科杂志000628 患者女,48岁。因上腹部隐痛5年余、黑便3天,于1998年3月3日入院。自1992年12月开始上腹部持续性隐痛,劳累后加重,拟诊为“消化性溃疡”,一直服用雷尼替丁,症状时轻时重,未作进一步检查。入院前3天出现黑便,无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体检:重度贫血貌,皮肤无黄染及瘀点,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腹软,剑突下有轻压痛,肝脾未触及,肠鸣音正常。双下肢无水肿。实验室检查:红细胞2.10×1012/L,血红蛋白46g/L。粪便查寄生虫卵阴性,隐血试验(++++)。肝肾功能正常。B超:剑突下脾内侧探及6.9 cm×5.4 cm的实质性团块,边界清,包膜完整;内部回声强弱不等,肿块与胃大弯后壁不能分离(诊断为胃肿瘤)。CT:胃内圆形肿块,最大层面约5.2 cm×4.5 cm,首先考虑平滑肌瘤。于1998年3月25日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胃底部有一直径约5.0 cm圆形包块,质地中等,边界清楚,与周围组织无粘连,未侵及胃浆膜层。切开胃,见包块带蒂,基底部较宽,术中送冰冻病理切片,报告为胃恶性肿瘤,性质待查。即行肿块广泛切除加胃壁部分切除。病理检查:肿块大小7.0 cm×4.0 cm×4.0 cm,切面灰白色,部分灰红色,有包膜、质脆。镜检:见瘤细胞主要由纤维细胞组成,排列呈束状和不规则旋涡状,长杆状核排列呈栅栏状。组织内细胞丰富,生长活跃,细胞核深染,核浆比例失调,异型性明显,多数核分裂,散在瘤巨细胞。病理诊断:胃恶性神经鞘瘤。

    讨论 胃非上皮性肿瘤较为少见,约占胃肿瘤的5.5%,以平滑肌肿瘤最多,非霍奇金淋巴瘤次之[1],而胃神经鞘瘤则极为少见,文献报道占整个神经鞘瘤的0.2%,多为良性,恶性则较为罕见,文献报道约占胃神经鞘瘤的5.5%~7.7%[2]。此类肿瘤本身无特异性症状,多因出现了并发症而被发现,临床表现可有消化道出血、贫血、腹块等。手术是治疗的惟一有效方法。但鉴于胃恶性神经鞘瘤较为罕见,即使术中也易误诊,故必要时应行术中冰冻病理切片以明确诊断及判定良恶性。文献报道胃恶性神经鞘瘤者术后常易复发,并扩展到邻近组织。但也有报道术后24年未经其他抗癌治疗者仍无肿瘤复发或转移,其原因可能与肿瘤的病理类型有一定关系。本例术后第九天行胃左动脉介入化疗(枢丹针8 mg、氟美松5 mg、环磷酰胺600 mg、阿霉素30 mg、顺铂60 mg)。术后随访1年半,情况良好,无复发及转移情况出现。

    参考文献

    1,周慕珩. 胃非上皮性肿瘤病理诊断与鉴别方法.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5,15:494-495.

    2,刘振疆,陈鹏,马斌林. 胃神经鞘瘤的诊断与治疗(附2例报告). 实用癌症杂志,1996,11:36.

    (收稿日期:1999-10-10),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