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细胞性胃炎B细胞单克隆形成的检测
http://www.100md.com
中华内科杂志 2000年第9期第39卷
作者:甘华田 欧阳钦 李甘地 易智慧 杨秀英
单位:甘华田(610041 成都,华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科);欧阳钦(610041 成都,华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科);易智慧(610041 成都,华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科)李甘地(病理科);杨秀英(病理科)
关键词:
中华内科杂志000912 本无淋巴组织的胃黏膜在幽门螺杆菌(Hp)的长期刺激下可产生淋巴组织,形成淋巴细胞性胃炎。后者的产生为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我们采用巢式PCR技术检测淋巴细胞性胃炎中是否有B细胞单克隆形成并探讨该单克隆形成的意义及其与Hp感染的关系,旨在为阐明胃MALT淋巴瘤的发病机制提供依据。
一、对象和方法
1.对象:淋巴细胞性胃炎26例,符合Dixon诊断标准[1]。胃息肉7例及胃平滑肌瘤4例为对照。
, 百拇医药
2.方法:(1)组织学及免疫组化:HE染色和改良Giemsa染色后,观察Hp及淋巴细胞浸润或淋巴滤泡形成。免疫组化采用的第一抗体分别为KiB5(1∶100),L26 (1∶100),UCHL1(1∶100),anti-K(1∶3 000,anti-λ(1∶3 000)。除KiB5由德国Kiel大学Lennert教授赠送外,其余均为Dako公司产品,染色方法为LSAB和PAP法。(2)B细胞单克隆形成的检测:引物选用互补于IgH基因V区及J区保守序列的Fr2、Fr3、LJH、VLJH作半巢式PCR。引物由德国德累斯顿大学医院Thiede博士赠送,其序列如下:Fr2∶ 5′-TGG [A/G]TCCG [C/A] CAG [G/C]C[T/C][T/C]CNGG-3′;Fr3:5′-ACACGGC[C/T][G/C]TGTATTACTGT-3′,LJH:5′-TGAGGAGACGGTGACC-3′;VLJH:5′-GTGACCAGGGTNCCTTGGCCCAG-3′。参照Diss等[2]的方法进行。首先用Fr3和LHJ作第一次扩增。第一次扩增产物以双蒸水1∶1 000稀释后取10 μl用Fr3和VLJH作第二次扩增。Fr3-PCR扩增为阴性者,用Fr2-PCR再次进行扩增。第一步用Fr2和LHJ扩增,第二步用Fr2和VLHJ扩增。每次扩增均设无模板DNA的阴性对照和Raji细胞株DNA(德国德累斯顿大学医院Thiede博士赠送)的阳性对照。
, 百拇医药
3.统计学处理:χ2检验,以 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二、结果
1.组织学及免疫组化结果:26例淋巴细胞性胃炎均可见淋巴细胞浸润或淋巴滤泡形成。没有发现中心细胞样细胞(CLC)以及淋巴上皮样病变(LEL)和Dutcher小体,免疫组化染色表明它们均为多克隆性增生。
2.Hp检查结果: 26例淋巴细胞性胃炎患者中有14例检出了Hp(53.8%),其Hp检出率并不高于对照组的45.4%(P>0.05)。
3.B细胞单克隆形成与Hp: 26例淋巴细胞性胃炎中有7例检测出了B细胞单克隆性重排(26.9%),且Hp阳性组其B细胞单克隆性重排检出率(42.9%)明显高于Hp阴性组(8.3%),P<0.05。
讨论 传统观点认为,B细胞单克隆形成是恶性淋巴瘤的特征,良性增生病变不具这一特征,是多克隆性的。然而我们联合运用Fr2-PCR和Fr3-PCR技术,却在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技术显示良性的26例淋巴细胞性胃炎中发现有26.9%的病例出现了B细胞单克隆性重排。提示某些良性淋巴增生性病例中存在着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不能检测到的单克隆性病变。尽管这一单克隆形成的真实生物学意义尚不完全清楚,但可以肯定它是从良性病变进展到恶性病变过程中的重要事件[3]。尽管所有淋巴瘤都是单克隆性的,但有B细胞单克隆形成的病变并非都是恶性病变[4]。因此很可能这种单克隆形成是肿瘤发展过程中的早期阶段,是良恶病变的一个转折点;或是形态学以及免疫组化未能检测到的亚临床、亚病理的癌变,因DNA 水平的单克隆形成早于转录及表达,因此,细胞水平和蛋白质水平尚未能检出,而分子水平的检测才能发现这一恶变的微小病变。如果这种有B细胞单克隆形成的病变最后的确演变为MALT淋巴瘤,那么当前MALT淋巴瘤、尤其是亚临床型的诊断是否过低?目前我们的研究结果尚不能对此做出准确回答,但至少提醒人们这一B细胞单克隆重排的出现应高度怀疑早期恶性病变的可能,对此进行监测和随访是十分重要的。
, 百拇医药
许多研究已证实,在MALT形成B细胞克隆及形成MALT淋巴瘤序列演进过程中,B细胞单克隆形成是一个必须的关键步骤[5]。但尚不清楚是何种因素和机制触发这一序列过程而导致从反应性增生到B细胞单克隆形成至最后形成MALT淋巴瘤。若干研究已将Hp感染与这一序列演进过程相联系,认为Hp感染在这一序列演出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3]。我们的研究发现,Hp阳性的淋巴细胞性胃炎中B细胞单克隆重排的检出率明显高于Hp阴性者,支持上述观点。然而,我们同时也发现在Hp阴性的淋巴细胞性胃炎中也有B细胞单克隆形成。尽管这种单克隆重排的检出率不高,但也足以说明除Hp外,还有其他因素可以导致B细胞单克隆形成。因此,我们认为该B细胞单克隆形成与Hp感染有关,但并非仅与Hp感染有关。
参考文献
1,Dixon ME, Genta RM, Yardley JH, et al. Classification and grading of gastritis. Am J Surg Pathol, 1996, 20: 1160-1170.
, 百拇医药
2,Diss TC, Peng H, Wotherspoon AC, et al. Detection of monoclonality in low-grade B-cell lymphoma using the polymersase chain reaction is dependent on primer selection and lymphoma type. J Phatol, 1993,169: 291-295.
3,Sigal SH, Saul SH, Auerbach HE, et al. Gastric small lymphocytic proliferation with immunoglobulin gene rearrangement in pseudolymphoma versus lymphoma. Gastroenterology, 1989, 97: 195-201.
4,Calvert RJ, Evans PAS, Randerson JA, et al. The significance of B-cell colonality in gastric lymphoid infiltrates. J Pathol, 1996, 180: 26-32.
5,Sorrentino D, Ferraccioli GF, Devita S, et al. Gastric B-cell clonal expansion and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in patients with autoimmune disease and with dyspepsia. Scand J Gastroenterol, 1997, 31: 1204-1208.
(收稿日期:1999-11-26), 百拇医药
单位:甘华田(610041 成都,华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科);欧阳钦(610041 成都,华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科);易智慧(610041 成都,华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科)李甘地(病理科);杨秀英(病理科)
关键词:
中华内科杂志000912 本无淋巴组织的胃黏膜在幽门螺杆菌(Hp)的长期刺激下可产生淋巴组织,形成淋巴细胞性胃炎。后者的产生为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我们采用巢式PCR技术检测淋巴细胞性胃炎中是否有B细胞单克隆形成并探讨该单克隆形成的意义及其与Hp感染的关系,旨在为阐明胃MALT淋巴瘤的发病机制提供依据。
一、对象和方法
1.对象:淋巴细胞性胃炎26例,符合Dixon诊断标准[1]。胃息肉7例及胃平滑肌瘤4例为对照。
, 百拇医药
2.方法:(1)组织学及免疫组化:HE染色和改良Giemsa染色后,观察Hp及淋巴细胞浸润或淋巴滤泡形成。免疫组化采用的第一抗体分别为KiB5(1∶100),L26 (1∶100),UCHL1(1∶100),anti-K(1∶3 000,anti-λ(1∶3 000)。除KiB5由德国Kiel大学Lennert教授赠送外,其余均为Dako公司产品,染色方法为LSAB和PAP法。(2)B细胞单克隆形成的检测:引物选用互补于IgH基因V区及J区保守序列的Fr2、Fr3、LJH、VLJH作半巢式PCR。引物由德国德累斯顿大学医院Thiede博士赠送,其序列如下:Fr2∶ 5′-TGG [A/G]TCCG [C/A] CAG [G/C]C[T/C][T/C]CNGG-3′;Fr3:5′-ACACGGC[C/T][G/C]TGTATTACTGT-3′,LJH:5′-TGAGGAGACGGTGACC-3′;VLJH:5′-GTGACCAGGGTNCCTTGGCCCAG-3′。参照Diss等[2]的方法进行。首先用Fr3和LHJ作第一次扩增。第一次扩增产物以双蒸水1∶1 000稀释后取10 μl用Fr3和VLJH作第二次扩增。Fr3-PCR扩增为阴性者,用Fr2-PCR再次进行扩增。第一步用Fr2和LHJ扩增,第二步用Fr2和VLHJ扩增。每次扩增均设无模板DNA的阴性对照和Raji细胞株DNA(德国德累斯顿大学医院Thiede博士赠送)的阳性对照。
, 百拇医药
3.统计学处理:χ2检验,以 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二、结果
1.组织学及免疫组化结果:26例淋巴细胞性胃炎均可见淋巴细胞浸润或淋巴滤泡形成。没有发现中心细胞样细胞(CLC)以及淋巴上皮样病变(LEL)和Dutcher小体,免疫组化染色表明它们均为多克隆性增生。
2.Hp检查结果: 26例淋巴细胞性胃炎患者中有14例检出了Hp(53.8%),其Hp检出率并不高于对照组的45.4%(P>0.05)。
3.B细胞单克隆形成与Hp: 26例淋巴细胞性胃炎中有7例检测出了B细胞单克隆性重排(26.9%),且Hp阳性组其B细胞单克隆性重排检出率(42.9%)明显高于Hp阴性组(8.3%),P<0.05。
讨论 传统观点认为,B细胞单克隆形成是恶性淋巴瘤的特征,良性增生病变不具这一特征,是多克隆性的。然而我们联合运用Fr2-PCR和Fr3-PCR技术,却在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技术显示良性的26例淋巴细胞性胃炎中发现有26.9%的病例出现了B细胞单克隆性重排。提示某些良性淋巴增生性病例中存在着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不能检测到的单克隆性病变。尽管这一单克隆形成的真实生物学意义尚不完全清楚,但可以肯定它是从良性病变进展到恶性病变过程中的重要事件[3]。尽管所有淋巴瘤都是单克隆性的,但有B细胞单克隆形成的病变并非都是恶性病变[4]。因此很可能这种单克隆形成是肿瘤发展过程中的早期阶段,是良恶病变的一个转折点;或是形态学以及免疫组化未能检测到的亚临床、亚病理的癌变,因DNA 水平的单克隆形成早于转录及表达,因此,细胞水平和蛋白质水平尚未能检出,而分子水平的检测才能发现这一恶变的微小病变。如果这种有B细胞单克隆形成的病变最后的确演变为MALT淋巴瘤,那么当前MALT淋巴瘤、尤其是亚临床型的诊断是否过低?目前我们的研究结果尚不能对此做出准确回答,但至少提醒人们这一B细胞单克隆重排的出现应高度怀疑早期恶性病变的可能,对此进行监测和随访是十分重要的。
, 百拇医药
许多研究已证实,在MALT形成B细胞克隆及形成MALT淋巴瘤序列演进过程中,B细胞单克隆形成是一个必须的关键步骤[5]。但尚不清楚是何种因素和机制触发这一序列过程而导致从反应性增生到B细胞单克隆形成至最后形成MALT淋巴瘤。若干研究已将Hp感染与这一序列演进过程相联系,认为Hp感染在这一序列演出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3]。我们的研究发现,Hp阳性的淋巴细胞性胃炎中B细胞单克隆重排的检出率明显高于Hp阴性者,支持上述观点。然而,我们同时也发现在Hp阴性的淋巴细胞性胃炎中也有B细胞单克隆形成。尽管这种单克隆重排的检出率不高,但也足以说明除Hp外,还有其他因素可以导致B细胞单克隆形成。因此,我们认为该B细胞单克隆形成与Hp感染有关,但并非仅与Hp感染有关。
参考文献
1,Dixon ME, Genta RM, Yardley JH, et al. Classification and grading of gastritis. Am J Surg Pathol, 1996, 20: 1160-1170.
, 百拇医药
2,Diss TC, Peng H, Wotherspoon AC, et al. Detection of monoclonality in low-grade B-cell lymphoma using the polymersase chain reaction is dependent on primer selection and lymphoma type. J Phatol, 1993,169: 291-295.
3,Sigal SH, Saul SH, Auerbach HE, et al. Gastric small lymphocytic proliferation with immunoglobulin gene rearrangement in pseudolymphoma versus lymphoma. Gastroenterology, 1989, 97: 195-201.
4,Calvert RJ, Evans PAS, Randerson JA, et al. The significance of B-cell colonality in gastric lymphoid infiltrates. J Pathol, 1996, 180: 26-32.
5,Sorrentino D, Ferraccioli GF, Devita S, et al. Gastric B-cell clonal expansion and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in patients with autoimmune disease and with dyspepsia. Scand J Gastroenterol, 1997, 31: 1204-1208.
(收稿日期:1999-11-26),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