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新药杂志》 > 1999年第2期
编号:10274960
新药评价工作的展望(二)
http://www.100md.com 《中国新药杂志》 1999年第2期
     作者:秦伯益

    单位:(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 北京 100850)

    关键词:

    中国新药杂志990201 2 加强建设

    我国新药评价工作者在改革开放后,对国际规范化的要求越来越清楚,今后的任务主要是加强内部的建设。上面讨论的完善法规,也可以看成是建设的一部分,即法制建设。这里要讨论的是加强新药研究的学科建设,即实体建设问题。

    新药评价是多学科的系统工程。一个新药从发现化合物活性到投产上市,涉及七、八个学科的协同工作。每一学科的水平都会影响到新药评价的总体水平。因此每一学科都应努力把自己的学科建设好,以适应新药评价工作的总体需要,这是不言而喻的事。对我国当前来说,在众多学科中,最感迫切的是要尽快建设几个符合国际GLP标准的安全性评价中心,符合GCP标准的临床药理基地和符合GMP标准的制药企业。国家新药研究与开发领导部门也已注意到了这一问题的紧迫性,因而在“1035工程”中已把建立5个GLP安全性评价中心和5个GCP临床药理基地正式列入了规划。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也把是否符合GMP要求作为制药企业能否在2000年前取得换证资格的基本条件。但事实上要按国际标准来验收,要在国际注册时能被各主要发达国家所认可,还有相当的距离。
, 百拇医药
    单以GLP达标来说,国际上固然有一定的标准,但又不是一个非常明确具体的标准。这和奥运会兴奋剂检测专业实验室的建设还不一样。后者有具体指标,即9类110种药物的尿内含量测定。每种药物都有规范化的测定方法,有统一的灵敏度要求,有专门的考核方法。定时突击送检10份未知尿液样品,在规定时间要求内能全部准确无误地测出,就算验收合格。如果有一、二个样品检测错误,就暂停整顿。如再次达不到要求,则取消资格,以后必要时重新办理申请资格。因此,奥运会兴奋剂检测专业实验室的申请、批准和核查是硬碰硬有章可循的。GLP的达标则不然。硬件的要求相对还明确一些,软件的要求就有很大弹性了。譬如对人员素质的要求就很不客观。如果中国医药院校毕业学生的学历资格发达国家不予认可的话,那么单凭这一条,就可以把你的工作从根本上否定掉。至于其他,如动物质量、环境状况、试验设施、研究方案、记录表格、总结要求等都是宽严掌握上很难完全做到客观公正的。SOP订得再多、再细,也未必就能取得国外的认可。“说你行你就行,说不行就不行”,这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科技竞争时处于劣势地位中的被动状况。这种状况不是短期内改变得了的,这决定于一个国家的总体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当人家不能充分承认你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的高水平时,要人家单独承认你GLP的水平是有困难的。这就是为什么至今还没有一个发展中国家建成被发达国家认可的GLP实验室的重要原因,何况我们也确实还没有达到国际要求的GLP水平。
, 百拇医药
    因此,国内有些专家甚至认为GLP制度本身已成为发达国家垄断新药研制,对发展中国家进行限制、剥削的一种手段。这姑且不必如是看。GLP制度对保证新药评价的工作质量,保证非临床实验研究结果的可靠性,从而保证临床试验的安全性是确实起了良好作用的。我们应该努力达到这些要求,力争尽快建成符合标准的GLP实验室。至于竞争、垄断、剥削,这也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是无处不在的。发达国家习惯于用竞争、垄断、剥削等手段使自己更加发达,我国既然决定改革开放,也就是有决心面对这些竞争、垄断和剥削,要顽强地发展、成长。如果不敢迎面弄潮,也就不用奢谈改革开放。

    关键的问题还是应该努力做好我们自己的工作。从目前情况看,前几年批的3个和近年批的2个GLP安全性评价中心都还正在苦苦筹建,离要求还较远。核心的问题是钱财和人才的紧张。GLP的建设当然是要花钱的。国家能投多少,单位能投多少,投了以后能否回收,甚至增值,这是哪一级投资者都会考虑的问题。GLP实验室是新药研制全过程中的配套实验室,它的效益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新药研制的成败上。对整个国家来说,这是不可缺少的配套工程,但对GLP实验室所在单位来说,它是一个技术服务部门。挂靠单位的效益并不都与新药研制成败的效益直接挂钩。筹建GLP实验室的单位开始积极性都比较高,认为不论从荣誉和效益考虑都会是不错的。但一展开工作,就举步维艰。首先,创新药数量就很有限。凡仅在国内报批的药物,研制者从经济负担考虑,常自行组织做长期毒性试验,只要基本上符合现行的《新药审批办法》和《技术指导原则》就能通过,一般不找国家的GLP安全性评价中心。因为我国至今没有规定只受理在指定的安全性评价中心所完成的实验资料,因此国家批准筹建的GLP实验室并不享有特权。有希望向国外注册的药物是极少的,研制者自然会担心国内做的结果国际上不予认可,而愿意和国外制药企业合作在国外委托专门GLP安全性评价中心做,一步到位。从研制单位来考虑,这种做法是经济的,有效的,也无可厚非。这样,目前国家已批准的5家GLP安全性评价中心就处于这种上下不着边的困难境地。项目少,自然就效益少。收回投资都困难,更谈何发展和建设。
, http://www.100md.com
    其次是人才问题。GLP实验室的建设当然需要一批在不同层次上工作的人。要求这些人在不同层次岗位上按规范工作。其中很多是常规性工作。SOP订得越细致,工作越常规。工作越常规,质量越有保证。这是大家都明白的道理。但我国目前科研单位中恰恰很多常规工作没有人愿意去做,尤其是很少有高水平的人愿意去做。因为我们现行的科技干部考核政策偏重于创新、成果、论文等容易体现个人显示度的指标。而GLP,恰恰要强调群体工作、常规工作。实验结果一般也不用论文形式发表,也很难申请成果。国外好办,实行雇佣制,由老板出工资,明确工作要求,双向选择,谁也怨不着谁。我国由人事部门管干部,你分配了他工作,到时他自然要求你解决他的级别、职称、待遇等问题。当这些要求与现行科技干部考核办法有矛盾时,就容易影响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也就难以稳定这支队伍了。我们很多同志出国考察,盛赞国外常规工作保障得好,可以流水作业似地进行。可是一回国,谁也不想自己去做常规工作,而都只想自己写论文,出成果,提职称。这些现象大家都眼见身受,但国家人事制度还没有作根本改变以前是很难在一个单位突破的。因此钱财和人才就成为我国GLP安全性评价中心建立中两个现实的制约因素。GLP安全性评价中心是面向全国接受任务的,是代表国家新药安全性评价水平的,因此主要应该由国家投资建设,尤其筹建阶段无法向社会集资,挂靠单位的财力也有限。如果由于资金不到位,迟迟上不去,很容易丧失时机,涣散人心。目前可以先选择条件较好的单位重点支持,迅速建成一、二个够国际标准的中心,正式开展工作,评价新药,与国外沟通,逐步完善。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方面也可以在国家大的改革方针下适当探索,在培育新机制方面力争有所进步。
, 百拇医药
    以上仅以GLP安全性评价中心的建设作为例子,进行了一些讨论。新药评价中涉及的学科当然不止这一个学科,其他学科同样需要建设,建设中也同样会涉及钱财、人才、体制、机制等问题,这里就不一一讨论了。作为建设,新药评价中也不只是需要学科建设,其他如制度建设、人才建设,甚至基本设施建设等也都是不可缺少的。

    3 走向世界

    科学无国界。新药研究的成就始终是国际共享的。各国人民经济和文化交流中药品交流始终是其中的重要项目。在当今国际交往日益频繁和广泛之际,新药研究的国际性更是显而易见的。药物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从研究到开发,既有高风险,更有高效益。因此发达国家的大制药企业越来越多地将眼光投向全球的医药市场,求生存,求发展,求高利润。于是,组织上强强联合,技术上精益求精,品种上推陈出新。制药工业的产值在一些发达国家已上升到仅次于军火、石油、化工、汽车等的第5位左右。制药工业已被认为是永不衰落的“朝阳工业”。因为只要有人,就会有病;只要有病,就要吃药。发达国家的制药企业家们为研制新药不惜高投入,冒高风险,为的是争取高效益,获得高利润。这方面成功的例子是不胜枚举的。今天,我们考虑新药研制工作时无疑应该置身于这样的国际大背景中。一方面可以借鉴国际上很多成功的经验,一方面应该发挥我们的优势参与国际竞争。闭门造车不可取,闭关锁国不可能。
, http://www.100md.com
    对于走向世界、面向国际,在从事西药和生物技术药品的研究人员中思想认识上是没有分歧的。只是目前我国条件较差,与国际的要求之间有距离,因而需要国家和社会更多的支持和自身更大的努力,以期尽早缩短差距,迎头赶上。

    在中药走向世界的问题上,情况就要复杂得多。中药以传统的中医理论为基础,它不同于西方植物药的研究体系和指导思想。尤其中药复方是中药辨证施治的精华所在,它的组方依据更离不了中医传统理论的指导。而中医的传统理论与现代医学的理论体系确实存在着根本性的区别。这种区别决不是简单地结合得起来的。中药走向世界,是指合法地走向世界医药主流市场,而不仅是在国外华人圈子内有限地流通。所以中药走向世界的问题,实质上是中药如何使世界医药主流市场接纳中药的问题。如果要外国医师掌握了中医传统理论主动地开方用药,那几乎是不可能的。至多只会有极个别专门研究中医药的外国医师能做到。这与中药走向世界不是同一个概念中的问题。中药走向世界的主要优势在于中药的疗效和安全。国家应该组织遴选出一批在有效性、安全性、稳定性和可控性上久经考验、举国公认的中药及其复方按现代国际上对传统药物注册的标准进行整理研究,完善申报材料,向发达国家注册上市。国际医药市场上传统药物产值在逐年增加,而我国所占的份额却在逐步下降,近年来已降到只有3%~5%,而且主要是中药材出口,日本和韩国却占了主要份额,这对我们这样一个传统药物的古老大国来说,实在是非常令人痛心而难堪的事。最近国家科技部推出《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行动计划》,实为非常及时之举。计划的核心是抓住了“现代化”这一环节。大家知道,我国医务界在对待如何研究中药这一问题上看法是并不一致的。有人仍认为应该遵古炮制,有人认为应全盘西化,有人认为应中西结合,结合时或以中为主,或以西为主。作为学术观点,不妨百家争鸣。作为学者的研究活动,也不妨自由探讨。但作为国家的产业行动,却必须紧紧抓住“现代化”这个关键。过去几十年我国学术界争论不休,莫衷一辞,甚至互相制肘,形成内耗。而日本、韩国等却实实在在地按现代化的要求改造传统制药产业,悄悄地、稳稳地将传统药物推上了国际医药主流市场。当我们清醒地放眼看时,95%~97%传统药物的国际市场已经被他们占领了。这还不值得我们深思吗?国家还不应该当机立断地作出“中药现代化”的战略决策吗?在传统药物现代化问题上我们已经丧失了不少时机,这次一定不能再丧失了,否则和国际上的差距将更大了。我们总有一些同志不愿意按现代化的国际标准改造我们的传统医药产业,而单方面地要求国际上能接受我们的中药。须知要别人接受你,你得先接受别人。只有你接受别人的标准,别人才能接受你的品种。相信在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行动计划》的推动下我国中药研制事业会有长足的进步,相信国家有关部门在中药的评价与审批等方面也会作出一些新的规定,会使中药现代化工作健康地发展。
, http://www.100md.com
    中国新药要走向世界,世界新药也正在走向中国。目前的情况是走出去的还不多,而走进来的已不少。国家对引进国外新药的政策是要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和外向型的品种。但至今没有一个品种全面符合这三条要求的。尽管目前三资医药企业已达1 500家。世界排名前20位的国际著名制药公司中,已有15家来我国投资建厂,遍布全国各地。但这些三资企业几乎没有带来一个专利保护期内的新品种,仅有少数象征性的,甚至是虚假的外向性销售。大量的钱都是赚中国人的。应该承认,这些三资企业中很多制剂技术是先进的。那么,我们应该采取少量引进、消化、吸收、提高的办法加速民族制药工业的发展,而不只是向外国人提供中国市场,让其无限制地在中国赚钱。我们要“买鸡下蛋”,而不是“买蛋吃蛋”。在改革开放初期,对三资企业及进口药品采取一定的优惠政策,以引进技术,吸引外资是必要的,也起到了积极的正面作用。但由于政策掌握的偏颇和执行中监督管理不够,再加缺乏经验,逐渐暴露了不少问题,出现不少负面作用。入关后形势将更为严竣。是时候了!应该调查研究、整顿治理。其中,对进口药品和引进国外品种在政策上和审批标准上都应该从国家的长远利益考虑进行调整,要有利于我国民族制药工业的发展,至少应与国产药一视同仁。
, 百拇医药
    中国新药要走向世界必然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决不是朝夕之间一蹴而就的事。因为差距是明显存在的。预计在正式“接轨”前,还会有一段“搭轨”的过程,也就是有一个与国外企业联合开发的过程。外籍华裔学者在这种合作中常可起到牵线搭桥的作用,是可以取得帮助的一支力量。像青蒿素的国际注册,是与汽巴-嘉基合作的。我国有些新药申请国际专利,也都是与国外制药企业合作的。如果没有这种合作,就目前来说,我国研制单位不论在经费上、技巧上、对外交涉的能力上也还都是有困难的。估计还要经过一、二十年合作开发的锻炼,才能在资金上、技术上、人才上都达到成熟的地步。在这种合作中肯定要给外国企业以利益,这是必须付出的学费,想一步到位是不现实的。付出了学费,真正学到了本领,积累了经验,自有我国腾飞的时日。

    我国新药研制事业有过辉煌的历史,现在也仍然有着较好的基础。我国新药研制的队伍素质、研究水平、成果质量、覆盖领域、药物资源等都有一定优势。1985~1995年卫生部批准的一类创新药有26个。其中抗疟药的研究水平长期居国际领先。建国后研制成功创新药物35个,有19个药学基础研究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药学研究中,获国家发明奖3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54项,国家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奖474项。可见成绩是不小的,发展潜力是有的。尽管我们工作中有上述不少问题和不足,但这些都是前进中的问题。认识这些问题,正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开始。当前最主要的还是应该努力做好我们自己的工作,完善法规,加强建设,集中有限的人力、财力,扬长避短,有为有不为,摆对位置,走向世界。相信勤劳智慧的我国新药研制工作者会更加意气风发,团结奋进,艰苦创业,在新世纪再创辉煌。
, 百拇医药
    参考文献

    [1] 吴滔编译.FDA如何审批生物技术药物. 药学进展,1996,20(4)∶236

    [2] 周海钧,王子厚.近十年来新药研究开发成果及其前景. 中国药学杂志, 1995,30(5)∶259

    [3] 周海钧,张瑞稳主编. 当代新药研究与开发指南.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1997.10~99

    [4] 秦伯益. 展望21世纪的药理学.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1997,11(3)∶161

    [5] 翁玲玲,郑虎. 国外一些主要国家正在研究的新药概况. 中国药学杂志, 1992,27(10)∶608

    [6] Booth R.Debat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R&D.Scrip Magazine,1997,(4)∶44

    [7] Burgen A.Progress in pharmacology.Clin Pharmacol Therapeutics,1995, 57(1)∶1

    [8] Gabbay F, Bax R. New needs, new approaches in R&D.Scrip Magazine,1996,(12)∶45

    (收稿:1998-12-21),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