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浆NO浓度测定
作者:朱晓浚 许德清 曾凡钦
单位:510120 广州,孙逸仙纪念医院
关键词:
中华皮肤科杂志980120
一氧化氮(NO)是一种无色气体,近3~4年的研究发现NO作为一种新型的信号分子,调节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和神经功能,参与炎症和组织损伤,特别是在血管和自身免疫性疾病中起着重要作用,已成为当前医学研究热点,受到广泛重视。本研究测定了46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浆NO的浓度变化,探讨了NO与SLE发病以及与皮质类固醇激素的用量关系。
一、材料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46例SLE患者,男4例,女42例;平均年龄31岁,均为住院患者,符合1982年ARA诊断标准,并已服用皮质类固醇激素(以下简称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病情活动程度根据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积分而定[1]。另设正常对照组24例,全部来源于本院输血员,男3例,女21例;多次体检均为健康者,平均年龄32岁。
, 百拇医药
(二)血浆NO测定方法[2]:取血样500μl,加35%磺基水杨酸100μl沉淀蛋白,离心(-4℃,10000r/min,15分钟),取上清液备用,酶标板孔取上清液40μl,加50% NH4Cl 50μl、5% NaOH 10μl室温放置10分钟;加入Griess试剂(1%对氨基苯磺酸、0.1% N-萘基二乙胺、2.5%磷酸)100μl,60℃水浴,0℃冰水浴各10分钟,然后用酶标仪550nm波长读取吸光度(A值,曾称OD值),同时以亚硝酸盐(NaNO2)作为标准曲线,结果以转变为亚硝酸盐的量(单位mol/L)表示。
(三)激素对血浆NO浓度影响的观察:46例SLE患者,以泼尼松为标准量(mg·kg-1·d-1)观察激素用量与血浆NO浓度变化。
(四)统计学方法:t检验,相关分析。
, 百拇医药
二、结果
(一)SLE活动组、非活动组与正常对照组血浆NO浓度比较:见表1。表1中资料显示,SLE各组血浆NO浓度均略低于正常对照组。经t检验各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二)激素对血浆NO浓度影响结果:从表2资料可知:血浆NO浓度随着激素量的增加而呈下降趋势。经相关分析,r=
表1 SLE活动组、非活动组与对照组血浆
NO浓度比较(±s)
组 别
例数
NO(×10-5mol/L)
t值*
, http://www.100md.com
P值
正常对照组
24
5.00±1.18
-
-
SLE组
46
4.26±0.6
0.519
>0.05
活动组
25
, http://www.100md.com
4.12±0.63
0.753
>0.05
非活动组
21
4.43±1.05
0.492
>0.05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表2 SLE患者泼尼松用量(或相当量)与
血浆NO浓度的关系
泼尼松量(mg·kg-1·d-1)
, http://www.100md.com
例数
NO(×10-5mol/L)
0.2~0.29
2
6.139
0.3~0.39
4
5.317
0.4~0.59
4
4.804
0.6~0.79
, 百拇医药
15
3.991
0.8~0.99
4
3.928
1.0~1.19
9
4.734
1.2~1.49
3
2.773
1.5~1.99
2
, 百拇医药
3.893
2~2.49
2
3.215
2.5
1
3.077
-0.79,P〈0.05,两者呈负相关。
三、讨论
NO是由NO合成酶(NOS)催化L-精氨酸(L-Arg)而生成的,在哺乳动物中有多种细胞可以产生NO,其中有三种不同类型的NOS,如神经性NOS(nNOS)、诱导性NOS(iNOS)和内皮性NOS(eNOS)。有研究表明[3],在自身免疫疾病中有大量被激活的巨噬细胞,使iNOS充分表达导致NO水平升高。而本研究结果显示:SLE活动组和非活动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并没有明显升高。除实验误差外可能是SLE患者自身产生的大量免疫复合物在血管壁沉积而引起了广泛的血管炎症,破坏了eNOS而使NO产生减少;或是激素对磷脂糖和细胞因子(IFN-γ、IL-2等)对内皮细胞、巨噬细胞诱导作用的抑制,阻止了iNOS的表达[4],从而使血浆NO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之中。
, http://www.100md.com
参 考 文 献
1 Unowitz MB, Gladmam DD. The lupus activity criteria count. J Rheumatol, 1984,11∶783-786.
2 Termin A, Hoffmann M, Bing RJ. A simplied metho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nitric oxide in biological solutions. Life Science, 1992,51∶1621-1629.
3 Kolb H, Kolb-Bachofen V. Nitric oxide: a pathogenetic factor in autoimmunity. Immunol Today, 1992,13∶157-160.
4 张利群, 刘敬忠. 一氧化氮合成酶研究进展. 国外医学分子生物学分册, 1996,18∶34-38.
(收稿:1997-01-04 修回:1997-07-04), 百拇医药
单位:510120 广州,孙逸仙纪念医院
关键词:
中华皮肤科杂志980120
一氧化氮(NO)是一种无色气体,近3~4年的研究发现NO作为一种新型的信号分子,调节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和神经功能,参与炎症和组织损伤,特别是在血管和自身免疫性疾病中起着重要作用,已成为当前医学研究热点,受到广泛重视。本研究测定了46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浆NO的浓度变化,探讨了NO与SLE发病以及与皮质类固醇激素的用量关系。
一、材料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46例SLE患者,男4例,女42例;平均年龄31岁,均为住院患者,符合1982年ARA诊断标准,并已服用皮质类固醇激素(以下简称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病情活动程度根据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积分而定[1]。另设正常对照组24例,全部来源于本院输血员,男3例,女21例;多次体检均为健康者,平均年龄32岁。
, 百拇医药
(二)血浆NO测定方法[2]:取血样500μl,加35%磺基水杨酸100μl沉淀蛋白,离心(-4℃,10000r/min,15分钟),取上清液备用,酶标板孔取上清液40μl,加50% NH4Cl 50μl、5% NaOH 10μl室温放置10分钟;加入Griess试剂(1%对氨基苯磺酸、0.1% N-萘基二乙胺、2.5%磷酸)100μl,60℃水浴,0℃冰水浴各10分钟,然后用酶标仪550nm波长读取吸光度(A值,曾称OD值),同时以亚硝酸盐(NaNO2)作为标准曲线,结果以转变为亚硝酸盐的量(单位mol/L)表示。
(三)激素对血浆NO浓度影响的观察:46例SLE患者,以泼尼松为标准量(mg·kg-1·d-1)观察激素用量与血浆NO浓度变化。
(四)统计学方法:t检验,相关分析。
, 百拇医药
二、结果
(一)SLE活动组、非活动组与正常对照组血浆NO浓度比较:见表1。表1中资料显示,SLE各组血浆NO浓度均略低于正常对照组。经t检验各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二)激素对血浆NO浓度影响结果:从表2资料可知:血浆NO浓度随着激素量的增加而呈下降趋势。经相关分析,r=
表1 SLE活动组、非活动组与对照组血浆
NO浓度比较(±s)
组 别
例数
NO(×10-5mol/L)
t值*
, http://www.100md.com
P值
正常对照组
24
5.00±1.18
-
-
SLE组
46
4.26±0.6
0.519
>0.05
活动组
25
, http://www.100md.com
4.12±0.63
0.753
>0.05
非活动组
21
4.43±1.05
0.492
>0.05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表2 SLE患者泼尼松用量(或相当量)与
血浆NO浓度的关系
泼尼松量(mg·kg-1·d-1)
, http://www.100md.com
例数
NO(×10-5mol/L)
0.2~0.29
2
6.139
0.3~0.39
4
5.317
0.4~0.59
4
4.804
0.6~0.79
, 百拇医药
15
3.991
0.8~0.99
4
3.928
1.0~1.19
9
4.734
1.2~1.49
3
2.773
1.5~1.99
2
, 百拇医药
3.893
2~2.49
2
3.215
2.5
1
3.077
-0.79,P〈0.05,两者呈负相关。
三、讨论
NO是由NO合成酶(NOS)催化L-精氨酸(L-Arg)而生成的,在哺乳动物中有多种细胞可以产生NO,其中有三种不同类型的NOS,如神经性NOS(nNOS)、诱导性NOS(iNOS)和内皮性NOS(eNOS)。有研究表明[3],在自身免疫疾病中有大量被激活的巨噬细胞,使iNOS充分表达导致NO水平升高。而本研究结果显示:SLE活动组和非活动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并没有明显升高。除实验误差外可能是SLE患者自身产生的大量免疫复合物在血管壁沉积而引起了广泛的血管炎症,破坏了eNOS而使NO产生减少;或是激素对磷脂糖和细胞因子(IFN-γ、IL-2等)对内皮细胞、巨噬细胞诱导作用的抑制,阻止了iNOS的表达[4],从而使血浆NO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之中。
, http://www.100md.com
参 考 文 献
1 Unowitz MB, Gladmam DD. The lupus activity criteria count. J Rheumatol, 1984,11∶783-786.
2 Termin A, Hoffmann M, Bing RJ. A simplied metho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nitric oxide in biological solutions. Life Science, 1992,51∶1621-1629.
3 Kolb H, Kolb-Bachofen V. Nitric oxide: a pathogenetic factor in autoimmunity. Immunol Today, 1992,13∶157-160.
4 张利群, 刘敬忠. 一氧化氮合成酶研究进展. 国外医学分子生物学分册, 1996,18∶34-38.
(收稿:1997-01-04 修回:1997-07-04),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