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皮肤科杂志》 > 1998年第5期
编号:10275747
宁夏地区18例孢子丝菌病分析
http://www.100md.com 《中华皮肤科杂志》 1998年第5期
     作者:喻楠 喻昭 王刚 徐平 葛新红

    单位:750004 银川,宁夏医学院附属医院皮肤科

    关键词:

    中华皮肤科杂志980517 孢子丝菌病是一种由申克孢子丝菌引起的慢性传染性深部真菌病。在我国 主要分布于广西、江苏、吉林、上海等地,而我区地处黄土高原,气候干燥,多年来未发现 此病,自从1994年发现首例以来,至今已陆续发现18例,分布于我区的河套地带,经真菌学 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及直接免疫荧光检查确诊为孢子丝菌病,现报道如下。

    一、一般资料

    男6例,女12例;年龄65岁1例;20~55岁14例;4~7岁3例;职业:农民12例,矿工2例,干 部1例,学龄前及学龄期儿童3例。患者有明显外伤史,居住农村,病程2个月至3年不等。

    二、临床表现

    发生于上肢10例,下肢2例,颜面4例(包括鼻部2例、眼外侧1例、面颊部1例),颈部1例,拇 趾1例。皮损由入侵部位产生丘疹、皮下结节、暗红色浸润性斑块,逐渐演变为脓肿、溃疡 、囊肿或类似肿瘤。其中淋巴管型16例,表现为沿淋巴管向近端链形或卫星状分布的皮下结 节,色暗红或皮肤色,间距0.5cm~5.0cm,数目1~17个不等,1例患者皮下结节延续至腋 下。部分结节软化破溃,形成溃疡,有少量粘稠分泌物,结痂或已形成瘢痕。固定型2例, 表现为暗红色浸润性斑块,表面疣状增生,其中1例为给小羊羔喂奶时被咬伤,局部发展为 肉芽肿样损害,明显高出皮面,触之坚实,表面干燥,呈紫红色。18例患者均无明显全身症 状,一般情况良好。

    三、真菌学及病理学检查

    取18例患者的分泌物或活组织在沙堡琼脂培养基或马铃薯培养基上培养,27℃,3~5 天后有典型菌落生长,经形态学方法鉴定为申克孢子丝菌。12例患者皮肤组织病理检查为有 非特异性肉芽肿样改变,有组织细胞及多核巨细胞为主的肉芽肿改变和中性粒细胞浸润形成 的化脓性炎症,或有典型或不典型的三带结构等。1例患者经PAS染色,找到孢子。12例患者 的组织行冰冻切片,经直接免疫荧光技术检查( FITC 标记的抗体购于上海 生物制品所),5例发现有绿色荧光孢子。

    四、治疗

    18例患者中,对临床症状较重,皮损多发,皮损较大,损害以大小结节、脓疡、组织坏死为 主的10例患者,5例给予伊曲康唑200mg日2次,连服2周;5例给予伊曲康唑100mg日2次,连 服2~4周。大部分患者在服药后2~4周皮损渐缩小、变平,基本消退,后改为10%碘化钾液 口服每日30ml,分3次口服,共4~6周,但其中2例患者口服伊曲康唑200mg/d,8周后皮损才 渐消退。其余8例患者仍给予10%碘化钾溶液口服,10ml日3次,疗程2~3个月,用药后4~6 周皮损基本消退。个别顽固皮损给予药物治疗的同时,对其进行液氮冷冻治疗,每周1次, 连续治疗4周,皮损变平。1例患者治疗4个月仍未愈,以后失访。

    (收稿:1998-01-19 修回:1998-04-28),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