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皮肤科杂志》 > 1998年第5期
编号:10275752
从芦苇等植物及土壤中分离孢子丝菌的研究
http://www.100md.com 《中华皮肤科杂志》 1998年第5期
     作者:金学洙 李福秋 朱明姬 王劲风 许雪珠 王平凡 姜长友 田亚平 李季青 韩树廷

    单位:130041 长春,白求恩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皮肤科

    关键词:申克孢子丝菌;芦苇;玉米秸;腐木;土壤

    中华皮肤科杂志980509 【摘要】 目的 为掌握吉林省自然环境中孢子丝菌 的分布状态。方法 深入该病高发区通榆、农安及低发区图们等 地,采集腐烂芦苇、玉米秸、腐木及土壤,从中分离孢子丝菌。分离菌株再作继代培养,观 察菌落形态、颜色、玻片培养镜下生长形态及双相试验等鉴定菌种。结果 共分离出21株申克孢子丝菌。从玉米秸、腐木及土壤中分离出孢子丝菌,在国内 为首次报道,从玉米秸中分离出孢子丝菌,在国外亦属首次。结论 在高发区的芦苇、玉米秸及土壤中有孢子丝菌寄生,在低发区的芦苇、腐木中也有孢子 丝菌寄生。掌握孢子丝菌在我省自然环境中的分布状态,对防治该病有重要意义。
, 百拇医药
    Isolation of Sporothrix from Reed and Soil Jin Xuezhu, Li Fuqiu, Zhu Mingji, et al. Department of D ermatology, Second Clinical College, Norman Bethune University of Medical Scienc es, Changchun 130041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distribution of S por othrix in natural environment in Jilin province. Methods Specimens of decayed reed, corn stalks, rotten wood and soil from areas of high incidence rate of sporotricosis (Tongyu county and Nongan co unty) and low incidence rate (Tumen county) were randomly collected, cultured an d subcultured for sporothrix, and the isolates were identified. Results 21 strains of Sporothrix schenckii were isolated and i dentified. It is the first report that Sporothrix is isolated f rom corn stalks, rotten wood and soil in our country and is the first report in the world that Sporothrix is isolated from corn stalks. Conclusion The results of study show that there are parasitic Spo rothrix schenckii in the reed, corn stalks, rotten wood and soil in the r egion with high incidence rate of sporotrichosis, and para sitic Sporothrix schenckii in the reed and rotten wood have also been found in the region with low incidence rate. The finding of biological dis tribution of Sporothrix in the provinc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sporothrichosis.
, 百拇医药
    【Key words】 Sporothrix schenckii Reed Corn stal k Rotten wood Soil

    吉林省为孢子丝菌病高发区,西部白城地区发病率最高,长春地区居第二位 ,延边地区发病率最低[1]。为掌握孢子丝菌在我省自然环境中的 分布状态,近三年,我们深入白城地区的通榆、长春地区农安及延边地区图们等地,随机采 样,采集陈旧、腐烂芦苇、玉米秸、腐木、土壤为样品,从中分离孢子丝菌,并做了流行病学调查。

    材料和方法

    一、实验材料

    1.样品:以通榆县造纸厂、向海自然保护区、同发苇场、农安县洼中高农场、图们的石岘造 纸厂、水南苇塘等地采集的陈旧、腐烂芦苇、腐木及土壤为样品。每个采样点每种样品均随 机采样20份。
, 百拇医药
    2.培养基:沙堡葡萄糖琼脂(SDA)、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DA)、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加0.5‰青 霉素、0.5‰链霉素及1‰放线菌酮(以下称含放线菌酮PDAO,脑心浸汁葡萄糖血琼脂(BHIA) 。

    3.其他实验器材。

    二、实验方法

    1.样品处理:将样品剪成约0.3cm长小段,分别装入无菌试管内,每管装5g左右,再注入灭 菌蒸馏水10ml,每份样品装10管。

    2.分离培养:将以上样品充分振荡后放置10分钟,用无菌棉棒沾取试管内中段液体,以划线 法接种于含放线菌酮PDA培养基,在25℃下培养,每日观察菌落生长情况。

    3.继代培养:以上培养3~7天的菌落,在菌落相互融合前,将疑似菌落分别移种于SDA斜面 上,待菌落充分生长后,再作继代培养并作平皿培养,进一步观察菌落形态。
, 百拇医药
    4.玻片培养:将以上菌落接种于PDA玻片培养基,观察镜下生长形态。

    5.双相实验:将以上菌落接种于BHIA平皿,进行双相实验。

    综合以上结果,鉴定菌种。

    另外,在向海、同发、洼中高、石岘造纸厂、水南苇塘附近农村,作了流行病学调查。

    结 果

    从以上样品中共分离出21株申克孢子丝菌,其中从通榆堆放1年的陈旧芦苇 中分离出3株(通榆造纸厂、向海保护区、同发苇场各1株);从洼中高农场堆放3年的腐烂芦 苇中分离出9株,并从腐烂玉米秸中分离出2株,土壤中分离出3株;从水南苇塘内多年腐烂 芦苇中分离出3株;从石岘造纸厂木材垛底多年腐木中分离出1株申克孢子丝菌。

, http://www.100md.com     另外,从洼中高农场孢子丝菌病患者病灶中分离出2株申克孢子丝菌,其菌落形态、颜色及 玻片培养镜下所见,均与从当地芦苇、玉米秸、土壤中分离的菌株完全相同。

    以上菌落初代培养菌落初为乳白色酵母样,1~2周后由中心部开始逐渐呈褐黑色并见皱折。 农安洼中高的菌落表面,最终呈褐色粉沫状。全部菌株玻片培养镜下均见有分枝分隔细 长菌丝,并见沿菌丝两侧排列的分生孢子及在分生孢子顶端呈花卉状排列的分生孢子,分生 孢子梗与菌丝分枝角度为90°或<90°角,分生孢子为圆形或椭圆形。双相实验结果,均呈 乳白色酵母样,分生孢子大小在2μm×3μm~3μm×10μm之间,故均鉴定为申克孢 子丝菌。

    此外,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向海、同发2个村1489人中,回顾性调查结果,近5年患孢子丝菌 病人数为46人,未见该病患者。农安洼中高农场980人中,在调查时,患病人数为16人。图 们水南苇塘附近3个村及石岘造纸厂近万人中,未见该病患者。
, http://www.100md.com
    讨 论

    吉林省位于我国东北地区中部,属大陆性季风气候,最低气温在1月份,最 高气温在7月份。通榆位于我省西部白城地区,属中温带半干旱温暖气候,1月平均温度-15 .9℃,7月平均气温23.8℃,年平均降水量407.8mm。境内盛产芦苇,苇田面积达9300公 顷。农安洼中高位于我省中部长春地区,属中温带半湿润气候,1月平均温度-16.9℃,7月 平均温度23.1℃,年平均降水量508.2mm,盛产玉米、大豆和少量芦苇。图们位于我省东 部延边地区,地处中、俄、朝三国边境,属中温带湿润气候,1月平均温度-13.4℃,7月平 均温度21.2℃,年平均降水量500毫米,盛产稻米。以上三个地区绝对最低温度达-35℃, 绝对最高温度达35℃[2]

    孢子丝菌为腐物寄生菌,常寄生于腐败植物中[3],本实验从通榆 60份陈旧芦苇中分离出3株申克孢子丝菌,从农安洼中高农场20份腐烂芦苇中分离出9株申克 孢子丝菌,从20份腐烂玉米秸中分离出2株,从20份土壤中分离出3株,从20份腐木中分离出 1株。
, http://www.100md.com
    农安洼中高农场,于1994年夏季遭洪水,当年冬季开始发现散发病例,1996年秋季采样时, 患病人数为16人,患病率1.63%。该地区患病率高,主要与遭洪水有关,洪水促进芦苇、玉 米秸等植物腐烂,可能促进孢子丝菌生长繁殖,当地村民常年接触芦苇、玉米秸,增加了感 染机会,因此,分离率高于其他地区,这与李鹤玉等的报道相一致[4]

    历史上发病率最高的通榆,于1963年、1975年先后两次发生本病流行[5] ,本次回顾性调查1489人,近5年年平均发病率为6.2‰,当地村民称该病为“苇毒 ”,医务人员及村民对该病具有一定防治知识,可疑患病时,常自购碘化钾片口服,加之近 几年未遭洪水,因此发病率与分离率均低于洼中高农场。从图们水南苇塘芦苇及造纸厂腐木 中也分离出孢子丝菌,但当地居民以种植水田为主,基本不接种芦苇,造纸厂以机械化生产 为主,感染机会少,这可能是延边地区发病率低的原因之一。

    从芦苇中分离出孢子丝菌,国内有报道,从玉米秸、腐木及土壤中分离出孢子丝菌为国内首 次报道,从玉米秸中分离出该菌,在国际上亦属首次报道。以上分离结果证明,在吉林省, 孢子丝菌不仅寄生于芦苇,而且也寄生于腐败玉米秸、腐木及土壤中。掌握孢子丝菌在我省 自然环境中的分布状态,对防治孢子丝菌病有重要意义。
, 百拇医药
    参考文献 1 金学洙, 姜日花, 李福秋, 等. 孢子丝菌病142例分析. 中华皮 肤科杂志, 1997,30∶331.

    2 韩灵珠, 孟前进, 王凯, 等. 吉林省情. 长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87.677,819, 836.

    3 福代良一. 深在性真菌症. 大阪: 田边制药株式会社, 1979.23-24.

    4 李鹤玉, 宋军, 张岩, 等. 黑龙江省肇东地区孢子丝菌病流行病学调查. 中华皮 肤科杂志, 1995,28∶401-402.

    5 王仲初, 孙宝符, 何庭贵. 吉林省白城地区孢子丝菌病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中华 皮肤科杂志, 1983,16∶172-173.,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