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淋病与淋球菌L型培养”一文的商榷
作者:
单位:
关键词:
中华皮肤科杂志990360
中华皮肤科杂志编辑部:
你们好!我是贵刊一名读者,就贵刊1995年第28卷第3期的“淋病与淋球菌L型培养”一文提出自己的看法。细菌L型变异是由于抗生素、抗体、氨基酸等的作用使正常的细菌失去细胞壁,这种L型细菌因无细胞壁保护其抵抗低渗透压而不能在一般培养基中生长,需要在高渗培养基(一般称为L型培养基)中培养。为了研究L型细菌的性状,往往要在体外将正常的细菌人工诱导成L型细菌,通常的方法是在高渗培养基中加抗生素或其它诱变剂[1]。但分离体内L型细菌的培养基不应含有抗生素或其它诱变剂,如果加了这些物质就难以区分L型是体内形成的还是培养基中诱变剂诱导形成的。该文作者在L型培养基中加入7%的青霉素钾和半胱氨酸两种诱变剂来分离人体内的淋球菌L型,这显然会将人体内正常形态的淋球菌诱导成L型。虽然培养基经灭菌处理,但其中高浓度的青霉素会被破坏多少尚无文献报道,且青霉素在很低的浓度就可诱导淋球菌L型的形成[2,3]。半胱氨酸不会受灭菌处理的影响。作者所参考的培养基是为体外人工诱导淋球菌L型而制作,不是以分离为目的[4]。另外一般作为渗透压稳定剂加入高渗培养基的白蛋白不应经灭菌处理,这样会将其破坏而起不到渗透压稳定剂的作用。由于以上的原因,该文章的结果令人怀疑。
参考文献
1 黄谷良.细菌L型与疾病.北京:学苑出版社,1991.49-53.
2 黄谷良.细菌L型与疾病.1981:272-278.
3 唐宁枫,宋宁静,林特夫,等.淋球菌L型的诱导及基本生物学性状的研究.中华皮肤科杂志,1998,31:318-319.
4 Bacigalupi BA, Lawson JW. Defined physiological conditions for the induction of the L-form of Neisseria gonorrhoeae. J Bacteriol, 1973,116:778.
(唐宁枫)
中华皮肤科杂志编辑部:
你们好!贵刊转来的信件已拜读,首先非常感谢这位专家所发现的问题,经与当时负责实验中淋球菌L型培养基研究的第2作者联系核实,确认培养基中未加入7%青霉素钾,2%白蛋白系高压灭菌后加入(因在整理成文过程中,第2作者由蚌埠医学院微生物学教研室调离,本人系临床医生,水平所限,工作不细,造成材料表达不准确),是文字笔误。来信所提基本观点是正确的,我们的观点是一致的;其次,“淋文”是探讨淋球菌L型培养,提高淋球菌检出率,对于文章笔误给编辑部和读者所带来的麻烦,我和第2作者深表歉意自责,请编辑部予以更正、谅解,有关淋球菌L型培养基的其它问题,请与山东医科大学微生物学教研室贾继辉副教授联系
(邮编250000)。(茅伟安), http://www.100md.com
单位:
关键词:
中华皮肤科杂志990360
中华皮肤科杂志编辑部:
你们好!我是贵刊一名读者,就贵刊1995年第28卷第3期的“淋病与淋球菌L型培养”一文提出自己的看法。细菌L型变异是由于抗生素、抗体、氨基酸等的作用使正常的细菌失去细胞壁,这种L型细菌因无细胞壁保护其抵抗低渗透压而不能在一般培养基中生长,需要在高渗培养基(一般称为L型培养基)中培养。为了研究L型细菌的性状,往往要在体外将正常的细菌人工诱导成L型细菌,通常的方法是在高渗培养基中加抗生素或其它诱变剂[1]。但分离体内L型细菌的培养基不应含有抗生素或其它诱变剂,如果加了这些物质就难以区分L型是体内形成的还是培养基中诱变剂诱导形成的。该文作者在L型培养基中加入7%的青霉素钾和半胱氨酸两种诱变剂来分离人体内的淋球菌L型,这显然会将人体内正常形态的淋球菌诱导成L型。虽然培养基经灭菌处理,但其中高浓度的青霉素会被破坏多少尚无文献报道,且青霉素在很低的浓度就可诱导淋球菌L型的形成[2,3]。半胱氨酸不会受灭菌处理的影响。作者所参考的培养基是为体外人工诱导淋球菌L型而制作,不是以分离为目的[4]。另外一般作为渗透压稳定剂加入高渗培养基的白蛋白不应经灭菌处理,这样会将其破坏而起不到渗透压稳定剂的作用。由于以上的原因,该文章的结果令人怀疑。
参考文献
1 黄谷良.细菌L型与疾病.北京:学苑出版社,1991.49-53.
2 黄谷良.细菌L型与疾病.1981:272-278.
3 唐宁枫,宋宁静,林特夫,等.淋球菌L型的诱导及基本生物学性状的研究.中华皮肤科杂志,1998,31:318-319.
4 Bacigalupi BA, Lawson JW. Defined physiological conditions for the induction of the L-form of Neisseria gonorrhoeae. J Bacteriol, 1973,116:778.
(唐宁枫)
中华皮肤科杂志编辑部:
你们好!贵刊转来的信件已拜读,首先非常感谢这位专家所发现的问题,经与当时负责实验中淋球菌L型培养基研究的第2作者联系核实,确认培养基中未加入7%青霉素钾,2%白蛋白系高压灭菌后加入(因在整理成文过程中,第2作者由蚌埠医学院微生物学教研室调离,本人系临床医生,水平所限,工作不细,造成材料表达不准确),是文字笔误。来信所提基本观点是正确的,我们的观点是一致的;其次,“淋文”是探讨淋球菌L型培养,提高淋球菌检出率,对于文章笔误给编辑部和读者所带来的麻烦,我和第2作者深表歉意自责,请编辑部予以更正、谅解,有关淋球菌L型培养基的其它问题,请与山东医科大学微生物学教研室贾继辉副教授联系
(邮编250000)。(茅伟安),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