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皮肤科杂志》 > 1999年第6期
编号:10275970
采白芷者的接触性皮炎调查
http://www.100md.com 《中华皮肤科杂志》 1999年第6期
     作者:赵振才 赵义 李庆萍 田建生

    单位:赵振才 李庆萍 田建生 272001山东省济宁市皮肤病防治院;赵义 山东省兖州市中医院

    关键词:

    中华皮肤科杂志/990623

    我们于1985年及1986年的8、9月间对某村药农在采挖白芷过程中发生接触性皮炎进行了调查,2次累计调查106户,512人,其中先后有201人患病,现症者84人。现将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一、生产情况

    该村从1965年开始引种中药白芷,每年处暑至白露间播种,次年立秋前后收获,白芷茎高约1.5m,收获时先割除茎叶,然后挖取根部,人工去除支根,洗净、晒干或趁鲜切片干燥。

    二、发病情况

    对该村种白芷者106户、512人全部进行了调查,其中男258人,女254人。共201人发病,其中既往患病而实施调查时未发病者117人。现症患者84例,男41例,女43例;年龄5~10岁2例,11~20岁20例,21~50岁39例,51岁以上者23例;84例患者中有既往发病史者30例;首次发病于足背及小腿者32例,手背及前臂者41例,面颈部者6例,胸上部及股部者5例。这与用镰刀割除白芷茎叶及挖取白芷根部有关。烈日下劳动发病者多较重较快;注意防护或阴雨天凉爽时劳动则发病多较轻或不发病。同一部位反复接触可多次发病,10岁以下的2例患者与母亲带其下地直接接触白芷有关。

    三、临床表现

    潜伏期1~7d。皮疹主要损害为红斑、水肿、丘疹、水疱、大疱、糜烂、渗出、结痂、肥厚、苔藓化、色素沉着及脱屑。皮损均发生在面、颈、胸及四肢暴露部位,边界清楚,头、掌跖不受累。个别病例在腰、肋部有手印状红斑、水肿、水疱。2例伴有轻度眼结合膜充血。自觉瘙痒、灼痛。个别患者有发热、头晕、心慌、全身无力、不思进食等。

    四、光斑贴试验

    取鲜根、茎、叶一起捣烂成糊状,挤出其液体,将药液涂于10例自愿患者的背部3处,用汞石英灯作光源,按照《临床皮肤病学》方法进行,结果在试验的第2处均发生阳性反应。

    五、预防和治疗

    向群众进行发病常识的宣传,采取避光及避免白芷与皮肤直接接触的措施。对现症患者进行对症治疗后,大多数病例在2~4周内皮损消退。少数苔藓化皮损经过2个月观察仍有点片状皮肤肥厚,自觉轻度瘙痒。

    六、讨论

    白芷的主要成分为白芷素,它与甲氧基补骨脂素、三甲基补骨脂素同属香豆素类,可作为光化学疗法中的光敏剂。本调查中,皮损首发部位不一,提示与收获过程中接触白芷渗出成分的部位有关。发病的急缓、轻重与日光强度和温度高低成正比。结合光斑贴试验的结果,我们认为被调查的发病者系接触白芷并经日光照射后所引起光变态反应性接触性皮炎。

    (收稿:1998-11-06修回:1999-03-17),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