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皮肤科杂志》 > 2000年第4期
编号:10276118
氯丙嗪在紫外线诱导下致溶血反应的实验研究
http://www.100md.com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00年第4期
     作者:胡跃 徐昱 阎春林 廖康煌

    单位:200040上海医科大学皮肤病研究所

    关键词:氯丙嗪;紫外线;光过敏疾患

    中华皮肤科杂志000419

    【摘要】目的监测因服药物而引起的皮肤光敏损害。方法建立了以红细胞为底物,长波紫外线(UVA)、中波紫外线(UVB)为光源,检测光敏药物氯丙嗪光毒性的光溶血反应方法。结果研究发现氯丙嗪在UVA和UVB的照射下,随着照射剂量和药物浓度的增加,溶血现象越来越严重,但当照射剂量到一定数值时溶血现象达一恒定值。而氯丙嗪未经UVA和UVB照射则不造成溶血反应。结论该方法的建立对于预检市场上不断增多的药物中有无光毒性物质,监测和控制药物性光毒性皮肤病的发生提供实验依据。

    Study on Chlorpromazine Induced Photohemolysis Under Exposure to UV-irradiation in Vitro
, http://www.100md.com
    HU Yue, XU Yu, YAN Chunlin, et al.

    (Institute of Dermatology, Shanghai Medic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40)

    【Abstract】 Objective To develop an in vitro system to monitor drug induced cutaneous photosensitive damage. Methods Photohemolysis test was used to assess the phototoxicity of chlorpromazine. Results It was shown that hemolysis was induced by chlorpromazine under exposure to irradiation of UVA and UVB. The intensity of hemolysis increased along with the rise of UVA and UVB dosage and chlorpromazine concentration. Hemolysis could not be induced without exposure to UVA and UVB irradiation. Conclusion It is suggested that this test system could be used to detect and monitor drugs with potential phototoxicity.
, 百拇医药
    【 Key words】 Chlorpromazine Ultraviolet rays Photosensitivity disorders

    药物引起皮肤光敏反应有逐渐增多的趋势,国外虽有多种检测药物光敏性、光毒性的方 法,甚至将该项测试列入药品毒性试验的一部分[1],但国内与之相关的文献甚少。我们建 立光溶血反应测定光敏药物氯丙嗪光敏性、光毒性的方法,旨在预检市场上不断增多的 药物,以期监测和控制药物性光敏性皮肤病的发生。

    材料和方法

    一、材料

    1.光源:为长波紫外线(UVA),发射光谱在320nm~380nm之间,峰值为350nm;中波紫 外线(UVB),发射光谱在280nm~360nm之间,峰值为315nm。由上海西格玛高技术公司生 产。
, 百拇医药
    2.UVA、UVB功率测定仪:由北京师范大学光电仪器厂生产。

    3.药品来源:氯丙嗪纯品由上海黄河制药厂提供。经紫外线扫描显示的吸收光谱在 190~350nm之 间,最大吸收峰为253nm。

    4.血标本:由华山医院健康自愿献血者提供。

    5.试剂:巴比妥、巴比妥钠、十二烷基硫酸钠等常规试剂均为国产分析纯。

    6.仪器:732型分光光度仪,由上海第三分析仪器厂生产。

    二、方法

    1.血液处理:取新鲜抗凝血,去血浆,用生理盐水洗涤3次,洗涤后的红细胞用巴比妥 缓冲盐水(pH7.4)稀释成20%的红细胞悬液。

    2.实验方法:在Przybilla等实验方法[2]的基础上加以改进[3],在血清稀释板各孔中加入 20%的红细胞悬液50μL,然后加氯丙嗪药物1mL,同时做3块实验板,一块置暗室中静 置,一块置UVA光源下照射,另一块置UVB光源下照射。当照射功率固定不变,以不同 的照射时间和不同的药物浓度分别观察氯丙嗪对红细胞的致溶血反应。实验完毕后,分 别取出经UVA、UVB照射与未经照射的红细胞与药物的混合液,4000r/min离心10min,取出 上清液。上清液加5mLSDS应用液(平时SDS以6%溶于PB液中,于40℃冰箱保 3.100%溶血值:取20%的红细胞悬液50μL,加1mL巴比妥缓冲盐水,再加5mLSDS应用 液,测吸光度A值。
, 百拇医药
    4.溶血率的计算:当溶血率>5%以上为有意义。将各样品A值代入下式计算。溶血率(% )=(照射后样品-未照射样品-无红细胞样品)/(100%溶血值-未照射样品)×100。

    结果

    一、不同浓度的氯丙嗪未经UVA、UVB照射对红细胞的影响

    氯丙嗪药物未经UVA、UVB照射,放置暗室,每隔30min测1次,至150min,均不会造成红细 胞溶血,样品的吸光度与对照值几乎重叠。药物浓度提高,也无溶血发生。说明氯丙嗪 在不受光照射条件下对红细胞是不造成溶血反应的。

    二、不同浓度的氯丙嗪经UVA、UVB照射后药物本身吸光度的改变

    在底物红细胞不存在时,直接用UVA、UVB照射不同浓度的药物,结果发现:以UVA照射 ,当药物质量浓度低于50mg/L时,随照射剂量增加,吸光度不变;当药物质量浓度达100 mg/L时,随照射剂量增加,吸光度也随之增加,当照射剂量达到18.72J/cm2时,吸光度不 再受照射剂量提高的影响。而以UVB照射,当药物质量浓度达100mg/L时,药物本身的吸 光度就随照射剂量的增加而变化,同样也是在照射剂量为0.918J/cm2时,吸光度为一稳定 值。虽然这种由药物 自身经紫外线照射的吸光度改变幅度很小,但是我们在计算溶血率时已加以消除(从溶 血率的计算公式中可以看出)。
, 百拇医药
    三、不同浓度的氯丙嗪在不同剂量的UVA照射下对红细胞溶血率的影响

    结果见表1。从表中可以看出,当氯丙嗪质量浓度为100mg/L时,很快就有了溶血反应, 但当剂量为14.04J/cm2,溶血率达到了85%左右,随照射剂量的增大溶血率已达到极限。当 氯丙嗪浓度较低时,极少发生溶血,尤其当氯丙嗪质量浓度为10mg/L时,照射剂量需达 到42.12J/cm2才有溶血现象,而质量浓度为5mg/L时,照射剂量需>42.12J/cm2,才可能造成溶 血。

    四、不同浓度的氯丙嗪在不同剂量的UVB照射下对红细胞溶血率的影响

    结果见表2。从表2中可见,氯丙嗪在UVB的照射下,很快就有了溶血反应,无论是氯丙 嗪的浓度,还是UVB的照射功率都要大大低于同样是UVA照射时的情况。当氯丙嗪质量 浓度为25mg/L时,UVB照射功率为0.612J/cm2,就有了溶血反应;当氯丙嗪浓度极低时,只 要UVB的照射时间稍长,仍会有光溶血反应的发生。
, 百拇医药
    讨论

    早在50年代,就已知道服用氯丙嗪的患者在日晒后容易引起皮疹及皮肤和角膜色素沉着 [4]。本研究可以看到,随着氯丙嗪浓度增高和照射剂量的增加,溶血加快。尤其当氯丙 嗪在红细胞不存在时,直接以紫外线照射,吸光度也随照射剂量的改变而变化,说明氯 丙嗪还有自氧化倾向。

    UVA和UVB同时可致氯丙嗪的光溶血反应,而且UVB致溶血比UVA致溶血要强得多,几乎 大于UVA的20倍,这更提醒人们服光敏性药物时要极其小心,严格控制剂量,以防止光 敏性皮肤病的发生。

    光溶血反应是一种检测光敏药物的方法。本实验在国外方法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的改进 ,使该方法更简便、稳定,重现性好,无需复杂和昂贵的设备,是一种较快速、理想的 检测药物光敏性的方法。

    卫生部基金资助课题
, 百拇医药
    参考文献

    [1]Arlett C, Earl L, Ferguson J, et al. Predictive in vitro methods for identifying photosensitizing drugs: a report. Br J Dermatol, 1995,132:271- 273.

    [2]Przybilla B, Georgii A, Bergner T, et al. Demonstration of quinolone phototoxicity in vitro. Dermatologica, 1990,181:98-101.

    [3]胡跃,阎春林,廖康煌.光溶血反应检测氯丙嗪光毒性的实验研究.中华皮肤科杂志,1997,30:377-379.

    [4] Wolf MB, Richer S, Berk MA, et al. Cutaneous and ocular changes associated with the use of chlorpromazine. Int J Clin Pharmacol Ther Toxicol, 1993,31:365- 366.

    (收稿日期:1999-09-15),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