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眼科 > 其它 > 眼内炎
编号:10277513
眼内炎10例的治疗
http://www.100md.com 《中华眼科杂志》 1999年第2期
     作者:刘芳 贾亚丁

    单位:030002 太原,山西省眼科医院

    关键词:

    眼内炎10例的治疗 刘芳 贾亚丁 眼内炎是眼球穿通伤和内眼手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近20年来国际上对眼内炎的处理已经获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我们通过对眼内炎治疗效果的评价来探讨细菌性眼内炎的有效治疗方法。

    资料和方法 患者10例,男7例,女3例;年龄3~72岁,平均34.5岁。其中6例为注射器针头刺伤(儿童玩耍污染注射器所致),4例为角膜、巩膜穿通伤及球内异物。病程3~39天,所有患者病后视力均明显减退,为光感不确定至0.08,且眼痛剧烈,球结膜充血、水肿,房水混浊或前房积脓,瞳孔区呈黄色或黄绿色反光,玻璃体呈团状灰白色混浊或严重混浊。眼科B超显示玻璃体重度混浊。10例患者在行玻璃体切除术前予以青霉素800万U、地塞米松10 mg静注,每日1次,球侧注射庆大霉素2万U、地塞米松2.5 mg,治疗2~36天无效果。曾采用YD70 A型三通道闭合式玻璃体切除器,在手术显微镜下,自睫状体平坦部切口,行玻璃体切除术。5例自玻璃体内吸出脓液0.2 ml,行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及涂片(培养基为血性培养基,37℃)。手术时尽可能将炎性玻璃体切除干净,如晶体混浊或前房积脓可先将晶体摘除。术毕关闭切口,4例由原切口处注入质量浓度为1 mg/ml的万古霉素0.1 ml,质量浓度为4 mg/ml的丁氨卡那霉素0.1 ml,封闭切口。术后按药敏结果选择敏感药物治疗。6例术后药敏前,应用万古霉素、丁胺卡那霉素静注,4例给予青霉素800万U静注。

    结果 10例术前全身应用抗生素2~36天无效,玻璃体混浊加重,视力下降明显。6例患者行单纯性玻璃体切除,术后2周复查,其中2例视力提高,1例无变化,1例减退,2例因年龄小未测。1个月后复查,2例矫正视力0.2,1例手动,1例光感消失,1例玻璃体混浊由中度逐渐转为清亮但视力为光感,1例瞳孔不能散大。B超示视网膜脱离合并脉络膜脱离。4例行玻璃体切除联合玻璃体腔内注射抗生素,术后2周视力均有明显提高。眼部检查:4例玻璃体混浊由中度转为清亮,1个月后复查矫正视力为0.2~1.0。5例患者行细菌培养和药敏,其中表皮葡萄球菌2例,草绿色链球菌1例,阴性2例。

    讨论 本组10例术前均全身及结膜下应用抗生素,视力及玻璃体混浊的情况均未得到改善。6例患者术后在致病菌未检出前均应用丁氨卡那霉素和万古霉素,2周后视力和屈光间质均较静点青霉素有明显改善。

    玻璃体切除术治疗眼内感染的适应证及时间选择:眼内感染的处理中应首先考虑玻璃体腔内药物注射。但对玻璃体严重混浊的眼内炎,应行玻璃体切除联合玻璃体腔内药物注射。玻璃体切除术可切除感染的玻璃体,消除大量的致病菌和炎性间质,清除感染的脓腔,利于液体循环,增加玻璃体腔自身免疫机能,利于抗生素的治疗。对单纯行玻璃体切除术,而不同时行玻璃体腔内注射抗生素者对眼内炎治疗无效,因残留的细菌仍可繁殖致炎症发展。本组10例,6例行单纯性玻璃体切除术;4例玻璃体腔内注射万古霉素和丁氨卡那,后者术后2周的视力和屈光间质较前者明显改善。

    (收稿:1998-07-30), http://www.100md.com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眼科 > 其它 > 眼内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