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眼科 > 其它 > 眼内炎
编号:10277531
内因性真菌性眼内炎二例
http://www.100md.com 《中华眼科杂志》 1999年第2期
     作者:杨柳 沈亚云

    单位:100034 北京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眼科

    关键词:

    内因性真菌性眼内炎二例 杨柳 沈亚云 真菌性眼内炎是一种危害严重的致盲眼病,随着大量的抗生素和皮质类固醇的应用,真菌性眼内炎在临床上有相对增多的趋势。现将我院收治的2例内因性真菌性眼内炎报告如下。

    例1 女,24岁。左眼视力逐渐下降1个月,于1996年10月4日就诊。患者因胎儿宫内死亡流产,于1996年8月24日在当地医院行刮宫术,术后体温39~40℃,曾给予多种抗生素治疗3~4天后视力骤降,诊断为“左眼急性葡萄膜炎”,予以激素治疗,未见好转,而转入我院。诊断:左眼真菌性眼内炎。既往曾患阴道炎和慢性宫颈炎。眼部检查:右眼视力1.5,J1;左眼眼前2尺手动,6 m光感,光定位好。左眼轻度睫状充血,角膜后可见细小KP(++),前房下方少许积脓,浮游物(++),房水闪光(+),瞳孔呈药物性散大,5点钟处虹膜后粘连,晶体后腔可见灰白团球形混浊;玻璃体浮尘状混浊,同时可见白色圆团状混浊,眼底看不清。B超未见视网膜脱离。右眼正常。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内、妇及皮科会诊均未见感染性病灶,血培养真菌阴性。诊断:左眼内因性真菌性眼内炎。入院后立即全身应用氟康唑,并先后2次急诊行左眼玻璃体切除术,同时玻璃体腔内注入氟康唑。玻璃体涂片真菌阳性,培养为白色念珠菌。经治疗病情仍不能控制,视力逐渐降至无光感,玻璃体混浊呈丘状白色团块,1个月后左眼球萎缩,行左眼球摘除术。病理检查:睫状体可见大量中性白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部分伴炎性肉芽组织形成,并与前房角粘连,视网膜部分区域可见真菌菌落,周围伴有浆细胞及组织细胞浸润。
, http://www.100md.com
    例2 女,44岁。因左眼红,视力明显下降20天,于1996年10月21日就诊。患者因咽炎于1996年9月24日曾在当地医院行激光治疗,术后静脉滴注青霉素7天,第7天发现青霉素输液瓶内有白色絮状物,但仍输入体内,次日发热,3天后左眼红,视力下降,诊断“左眼急性葡萄膜炎;白塞氏病?”收入院。给予全身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10余天,无好转,遂转入我院。既往体健,2个月前脚癣感染,后自愈。眼部检查:右眼视力0.7,J1;左眼眼前1 m光感,光定位不准确。左眼睫状充血(+);角膜后可见细小尘埃状KP,前房下方有灰白积脓,前房浮游物(+++),房水闪光(+++)。瞳孔药物性散大;晶体后腔浮游物(+),玻璃体呈堆状渗出及散在圆球形混浊,后部见片状混浊,眼底不能窥入。右眼前节正常,眼底视网膜鼻上方距视乳头4~5PD处可见约2PD大小的略圆形出血,中央色淡,周边色暗,边界清晰。B超示左眼玻璃体混浊。实验室检查正常。诊断:左眼内因性真菌性眼内炎。给予氟康唑静注,并行左眼玻璃体切除术,玻璃体腔内注入二性霉素B。玻璃体培养为曲霉菌。血培养阴性,痰及便真菌检查3次均为阴性,咽部未见病变。术后眼部情况曾一度好转,但左眼视力又急剧下降,遂于入院1个月后放弃治疗出院。
, 百拇医药
    讨论 内因性真菌性眼内炎是一种较为罕见的感染性眼病,真菌来自眼外感染灶或全身败血症,经血行播散进入眼内。多发生于重病或机体抵抗力低下的患者。且多有诱发因素,如血液透析、静脉补充营养、静脉注射保留导管者、大面积烧伤、使用免疫抑制剂及皮质激素等[1-3]。本文2例患者均为年轻健康女性,实属罕见。例1为白色念珠菌,例2为曲霉菌。本文例1曾有阴道炎及死胎流产手术史,或许该手术为一感染诱因,抑或是原已有真菌感染而致胎死宫内,以后引起眼内感染。例2可能为直接输入真菌污染的青霉素,脚癣感染所致也不能除外。该2例诱因与一般不同,可见因素可以是多方面的,因此,严重的葡萄膜炎患者应详细询问病史,以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3]

    本文2例病程较长,来我院后治疗是及时的,立刻采用目前较为有效的抗真菌药物全身及局部治疗,并行玻璃体切除术,但最后未获得良好效果。可能与未能早期确诊、早期对因治疗有关,2例均在当地诊为急性葡萄膜炎而用一般抗生素和皮质类固醇治疗,致使眼内真菌大量繁殖,使病情严重。例1病理证实眼组织中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并有肉芽组织形成,这种情况即使有强有力的治疗方法,也难达到效果,何况真菌性眼内炎的治疗是较困难的。因此,提示我们必须熟知此种严重眼病的诊治知识,以便对本病能及时诊断、及时治疗,采用最有效的抗真菌药物和治疗方法,才能抢救这种容易致盲的眼病[3-5]
, http://www.100md.com
    参考文献

    1 Cogan DC. Endogenous intraocular fungus infection. Arch Ophthalmol, 1949,42: 666-682.

    2 林意玲,魏建初.双眼内源性霉菌性眼内炎.实用眼科杂志,1992,10:107-107.

    3 史传衣.霉菌性眼内炎.国外医学眼科学分册,1981,3:101-105.

    4 Jones DB. Therapy of postsurgical fungal endophthalmitis.Ophthalmology, 1978,85:357-373.

    5 陈祖基.三唑类抗真菌药物及其在眼科的应用.国外医学眼科学分册,1994,18:257-262.

    (收稿:1998-06-15 修回:1998-11-30), 百拇医药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眼科 > 其它 > 眼内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