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眼科杂志》 > 1999年第2期
编号:10277535
丝裂霉素C引起球结膜、巩膜坏死二例
http://www.100md.com 《中华眼科杂志》 1999年第2期
     作者:姚大庆

    单位:246004 安徽省安庆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

    关键词:

    丝裂霉素C引起球结膜 例1 男,58岁。右眼内侧翼状胬肉切除术后7天,滴0.04%丝裂霉素C及抗生素眼液,每天4~6次。术后14天,右眼出现异物感、畏光,于1996年4月23日就诊。眼部检查:右眼视力4.5,左眼4.8。右眼无明显充血,内侧翼状胬肉切除处角膜创面未愈合。巩膜裸露7 mm×7 mm,表面苍白无血管,并可见轻度组织溶解。病变处球结膜创缘苍白。房水清亮。眼底未见异常。左眼正常。诊断:右眼非炎性坏死性巩膜炎。

    例2 女,72岁。右眼复发性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球结膜瓣转位术。术后3天局部滴用0.05%丝裂霉素C(剂型同例1)眼液,每日3~5次。术后8天,右眼畏光、异物感、流泪逐渐加重,于1996年11月就诊。眼部检查:右眼视力4.3,左眼4.6。右眼无明显充血,内侧翼状胬肉切除处角膜创面混浊;荧光素染色(+)。可见8 mm×8 mm巩膜面无球结膜覆盖,色灰白,无血管,近内侧角巩缘处部分巩膜液化。病变处球结膜苍白。诊断:右眼坏死性巩膜炎。

    治疗:停用丝裂霉素C,经自体球结膜瓣移植术、口服血管扩张剂、局部应用抗生素眼液、素高捷疗眼膏及热敷等治疗后痊愈。

    讨论 丝裂霉素C是由头状链霉菌分离出的一种抗肿瘤抗生素,研究发现它具有抑制DNA、RNA和蛋白质合成的作用。丝裂霉素C常用于抗青光眼手术中,以减少球结膜瘢痕产生,促进滤过泡形成,降低眼压的疗效是肯定的。该2例翼状胬肉切除术后局部滴用丝裂霉素C发生球结膜、巩膜缺血坏死,应引起注意。翼状胬肉切除术2周内,其创面组织尚未完全修复,局部使用丝裂霉素C易发生创面组织缺血坏死,尤其对球结膜瓣移植者更不能过早使用。此外,0.04%~0.05%丝裂霉素C滴眼剂,其浓度过高,应配制成更低的浓度,并在使用过程中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一旦发现局部组织有缺血迹象,应立即停用。

    (收稿:1998-04-21 修回:1998-06-30),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