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眼科》 > 1998年第1期
编号:10277564
急性视网膜坏死二例报告
http://www.100md.com 《眼科》 1998年第1期
     作者:许建平*

    单位:*浙江省金华卫生学校眼科,321000

    关键词:视网膜坏死综合征;急性

    急性视网膜坏死二例报告1 病例报告

    例1:男,58岁,因左眼发红、视物模糊4天,于1989年10月4日来我院就诊。检查:视力右1.5,左1.0;左眼睫状充血。KP(+),Tyndall氏征(+),诊断左眼虹膜睫状体炎。给予庆大霉素、氟美松静脉滴注及氟美松结膜下注射,1%阿托品、0.5%考的松眼药水滴眼。因连续一周治疗无效,于10月11日收入院。检查:全身无特殊;右眼:视力1.5,余正常;左眼:视力0.5,睫状充血、KP(+)、Tyndall氏征(+)、瞳孔直径6mm(药物性散大)、玻璃体呈絮状混浊,视盘颜色略淡、边界欠清,视网膜动脉变细、颞下动脉呈节段状,部分伴有白鞘,并可见暗红色血柱,近视盘处颞上方血管旁网膜片状出血,周边部视网膜有散在性斑块状渗出物及萎缩灶,视网膜未见隆起。辅助检查:血WBC:12×109/L,N90%,L10%,血沉36mm/h,血糖、血脂、尿、粪常规正常,IgG16.7g/L,IgA0.15g/L,IgM0.13g/L,C32.5g/L。考虑“葡萄膜炎合并视网膜脉管炎”,在激素、抗菌素治疗的同时,给予血管扩张剂,但病情无好转。经复习文献及浙医二院眼科会诊,确诊为“左眼急性视网膜坏死”。继续给予激素等综合治疗,但左眼于发病后3个月、6个月相继出现视网膜脱离、并发性白内障而失明。

    例2:男,43岁,右眼红痛、畏光、视力下降,并在某医院门诊拟“虹膜睫状体炎”治疗半月无效,于1996年12月3日来我院就诊。检查:视力右0.5,左1.2;右眼睫状充血,KP(+),Tyndall氏征(+),瞳孔药物性散大,视盘色淡、界清,视网膜动脉变细,颞上、颞下支动脉呈节段状,并见白鞘,视网膜周边部有散在斑块状渗出物及点片状出血;辅助检查未见异常。诊断“右眼急性视网膜坏死”,给予激素等治疗,但视力渐降,并于1997年4月5日出现视网膜脱离而失明。

    2 讨论

    2.1 1971年首先由日本浦山等报告,将急性葡萄膜炎合并视网膜动脉周围炎和视网膜脱离者,命名为桐泽型葡萄膜炎,1978年Young等报告了临床症状与其相同的病例,并称为急性视网膜坏死,以后国内外文献陆续报告,但本病病因至今未明。

    2.2 本病在临床上发病急骤,在病程上有一定的规律演变,即以急性葡萄膜炎为开始,继之出现视网膜血管炎、小动脉闭塞、周边部视网膜斑块状渗出,发病2~3个月出现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而失明。但在早期阶段容易误诊为“虹膜睫状体炎”,故应注意。

    2.3 本病采用以激素为主的综合治疗,早期可使用大剂量激素,或能控制病情恶化,晚期出现视网膜脱离后可考虑手术,但通常效果欠佳。据Saari等报告1例经玻璃体切割和硅油注入玻璃体腔,先后三次手术,最后使视网膜复位,视力保持在0.2。笔者遇此2例,虽早期激素治疗却无法控制病情,最终因出现视网膜脱离、白内障而失明。

    分类号 R774.1

    (1997-08-04收稿)

    V,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