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 2000年第1期
编号:10277905
射频消融治疗左侧隐匿性旁道的护理配合
http://www.100md.com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2000年第1期
     作者:陈伟芳 林玉英 梁玉珍 冯散香

    单位:陈伟芳 林玉英 梁玉珍 冯散香(广东省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526021)

    关键词: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000164

    预激综合征伴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在临床上较常见,一些常规的治疗方法疗效不佳。我科采用导管消融施以射频电流能量,使产生心动过速的心肌变性毁损,心动过速失去解剖—生理基础,从而达到根治该病,取得显著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笔者1998年8月至1999年5月,对左侧隐匿性旁道11例行导管消融。其中男6例,女5例;年龄14~60岁;病情1~30年。
, http://www.100md.com
    1.2 方法

    1.2.1 射频消融术:病人平卧位,局麻下经锁骨下静脉,股静脉和股动脉分别置入冠状窦电极(CS)、电生理导管电极3根至右室(RV)、希氏束(HIS)、高右房(HRA)。在χ光下证实电极到位后作电生理检查,被证实为一条旁道后,用粗标确定旁路位置,再置入消融导管电极,用细标定位产生心动过速的心肌作为靶点,经导管电极施放射频电流,阻断旁道以获根治作用。

    1.2.2 护理

    (1)术前护理:术前全面了解病人的身体状况,做好周密细致的术前准备,对射频消融术的顺利进行、取得最佳疗效,确保病人的安全至关重要。①心理护理:左侧隐匿性旁道的病人多数有反复发作的病史,而未发作时,体表心电图(ECG)正常,常使病人感到痛苦,情绪低落,焦虑不安,希望自己的病得以根治的心情非常迫切。但病人对自己将要接受的介入治疗缺乏认识和了解,而产生紧张、恐惧、疑虑的心理。由于不同年龄、性别、文化层次、社会环境、家庭背景的病人有着千差万别的心理状态,病人会提出各种问题。因此,要求做到一把锁匙开一把锁。在工作中细心观察、捉摸病人的心理,给予针对性宣教和引导,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介绍手术目的、原理、方法、过程、预后,以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是关键;②给予必要的常规检查:注意监测ECG,做食管调搏检查,筛选病人。检查血常规,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等血液凝血机制指标,有利于预防术后穿刺部位出血和血肿的发生;③按规定作好青霉素、碘、普鲁卡因过敏试验;④做好皮肤准备:范围包括双侧锁骨上、下及腋窝、双侧腹股沟、会阴部的皮肤清洁工作,有助于防止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并术前禁食8小时;⑤导管室的准备:术前30分钟导管室应予紫外线空气消毒,并备好一切射频消融的用物、抢救仪器和物品。
, http://www.100md.com
    (2)术中配合:术中及时给医生传递各种物品。在电极到位后,应准确将电极尾端接插于多导电生理记录仪的连接转换器中。当确定靶点进行放电时护士应注意监测阻抗值,应稳定在80~120欧姆。心内射频消融术所用射频电流能量主要是利用其热效应[1],如果电极端温度过高(达100摄氏度),则组织血液形成凝块,包裹于电极,继而炭化,阻抗升高,热量更高,导致导管电极断裂,非但达不到目的,反而要发生危险。故当阻抗值升高至120欧姆时,要及时报告医生,终止放电。同时密切观察心电示波异位心律的改变,严密观察心率、心律、血压的变化,确保准确控制放电的时间及能量。如其中一例在术中放电时间为50秒时,心率突然由108次/分降至45次/分时立即报告医生,停止放电,观察5分钟心率恢复至80次/分,阻断旁路后,窦房结、房室结功能检查正常。

    (3)术后护理:认真做好术后的护理工作,对于保证治疗效果,防止全身及局部并发症的发生是十分重要的。①穿刺点拔管后要加压包扎,避免引起血液外渗,形成局部血肿。术后平卧12小时,注意观察足背动脉搏动情况;②防止穿刺点局部感染:护理人员应做好病人生活护理,避免排泄物的污染,保持穿刺部位的清洁卫生;③并发症的观察、预防与处理:由于穿刺及插管可引起出血或栓塞、气胸、心包填塞、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等并发症,应仔细观察症状。如有无头晕,四肢麻木,呼吸困难,感觉、运动障碍等并发症。发现征兆及时报告医生处理;④健康指导:术后在短时间内尽量避免长久坐位,防止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并服用抗凝药阿斯匹林150 mg,1次/日,连续3个月。有心悸情况可不作处理,约在1~3个月内消失,但心悸明显时,可使用β阻滞剂,以缓解症状。

    2 结 果

    11例病人中施放射频电流30~40W 2次,累计时间少于120秒4例;放电20~30W 3次,累计时间少于90秒6例;放电35W 1次,时间为60秒1例。以上各例均获消融成功,未发生并发症,治愈出院。随访3~6个月,无一例复发。■

    参考文献:

    [1]陈新,孙瑞龙,等.临床心脏电生理学和心脏起搏.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697,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