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广西中医学院学报》 > 1999年第4期
编号:10278245
中医内科教学中存在的若干问题探讨
http://www.100md.com 《广西中医学院学报》 1999年第4期
     作者:韦湘林

    单位: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南宁市园湖路2号 530023)

    关键词:中医内科学;教材;教学方法

    广西中医学院学报990407

    中图分类号 R25

    中医的内科学是一门重要的临床学科。经长期的教学实践,广大临床教学工作者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但中医内科教学仍存在一些令人困惑的地方。笔者作为一名临床教师,深有感受,现提出以下个人意见,以便与同道们商讨。

    1 存在问题

    1.1 教材亟待进一步完善 自全国统编第一版《中医内科学》出版以来,经几度修改,发展到了现在的第六版,但仍有不少不尽如人意的地方:(1)有些病证命名不确切,概念含糊不清。如眩晕说成是“由于风、火、痰、虚、瘀引起清窍失养,临床上以头晕、眼花为主症的一类病证”。临床上很难认同风、火、痰、虚、瘀均引起精窍失养。(2)内容重复,缺乏实用性。由第五版的49个病证到第六版变成了56个病证,当中有些病证类同,很难区分,如“胁痛”与“胆胀”,“感冒”与“外感发热”,“肝癌”与“积证”等。临床难以区分,而且症状和治法也基本相同,缺乏实用性,增加教学时间和学习难度。(3)部分内容与临床脱节。如有些方剂临床应用较少,甚至有关方剂教材中也没有;有些病证名与卫生部制定的病证名不统一,学生接触临床后必须按照卫生部的行业标准进行诊治和病案书写。这样使学生无可适从,不知所云。
, http://www.100md.com
    1.2 照搬西医的授课模式,导致漫长而低效的理论课教学 中医对病因病机的认识抽象而古朴,而且大多病证的命名是以症状命名,这些因素决定了其授课的困难和特殊性。如每个病证均参照西医的教学模式,从概念(概说)、病因和病理(病因病机)、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医同)、治疗(辨证论治)均讲授一遍,势必消耗大量的课时。同时把教师和学生引进漫长、低效、内容重复的课堂泥潭。以我院为例,本科班的中内教学长达一学年,但实际效果不佳。由于时间长和内容重复,学生很易出现厌烦情绪。这种现象的产生与教材、教学大纲、教学方法等诸多因素有关

    1.3 重课堂理论,轻临床实践 中医对疾病的认识和防治经验主要来源于实践,它的理论也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但由于受到当时社会环境和自然科学水平的限制,人们只能用当时的自然观,通过直观、古朴和“取类比象”的辩证思维方法来阐述疾病产生的机理。加上受到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这就决定了中医理论的深奥抽象、古朴难解。也提示中医学习的特殊性,说明不单是临床经验掌握靠实践;更重要的是对理论的深化和理解也要靠实践。纵观历史上有成就的医家,基本是通过师承,边学边实践的方式传授。可见中医临床教学实践环节的重要性。但目前中内教学忽视的正是这一点。由于不注重临床实践和技能的培养,势必导致学习质量下降,出现高分低能学生的畸形状态。
, 百拇医药
    1.4 封闭的传授方式中医内科也象整个中医学一样,不管是它的发展还是传授方式,长期处于封闭、近亲繁殖的状态。以前是通过师承、家传传授为主,在封闭的环境中,“各承家技,终始顺旧”,门户之见及排他性都很强,对其它学科的渗透仍存有很强的防卫能力。直至今天仍有人担心一旦别的学科渗透,中医会被“吃掉”。有时过分强调挖掘的一面而忽视了提高的一面。甚至连前人留下的“空白”也不敢去填写;留下的错误也不敢去纠正,这样如何能发展提高?如对“血尿”的诊断,古人是以肉眼直观尿中带血作为诊断依据;“消渴”的诊断以是否尿有甜味为判断标准。这些方法今天很有必要加以补充和提高,不能学古而泥于古。其实仪器本身可以看作是人体感觉器官的延伸,它不是西医的“专利”。任何一门学科如不接受其他学科的渗透是不可能发展的。

    2 对策

    2.1 进一步改革中医内科学教材,提高其质量和临床实用性,是搞好中内教学的首要因素 在编写新的教材时不能仓促行事,编写人员应有丰富的临床和教学实践经验,在认真论证,广泛征求广大临床和教学工作者意见的基础上对教材作大刀阔斧的改革,注重提高质量,提高实用性,同时内容应与临床和卫生部的有关要求相衔接。在充分反映古代医学成就的同时,应及时反映现代科学新技术、新理论、新方法和学科研究成果,逐步向科学化、客观化、现代化靠拢,是改革中内教材的基本宗旨。如脱离这些宗旨,编写出来的只能是旧教材的翻板,走低水平重复的老路,教材的生命力也不会强。在没有达到共识的情况下,可先采取“百花齐放”的方针,各院校先试搞一些自编教材,试用一段时间,然后集思广益,组织全国统编。继承是为了发展,挖掘是为了创新。在改编时要正确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敢于面向现实,敢于创新,做到学古而不泥古,“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不断促进教材和教学的现代化。
, http://www.100md.com
    2.2 改革教学方法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各基础学科的总汇,教学有自己的特殊性。课堂教学不能面面具到,作无病呻吟。一般内容可删繁就简,关键问题阐述透彻,重点放在各病证的基本概念、临床特点和辨证论治方法上。授课应结合临床实际,无临床体会和不经验证的药物加减,以及临床少见的证型尽量不讲。同时应注意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层次学生要求。对高层次需求的学生多介绍些相关书籍,引导他们对某些问题作更深入的探讨,这样有利中医的创新和发展。在教学方法上尽可能多样化,如课堂讲授与讨论、自学、临床见习等相结合;以及传统传授方式与多媒体教学等形式相结合。为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活跃学习气氛,应给予一定的自学和讨论时数。重点讨论有争议的问题及病案资料,重复内容由学生自学为主。但要对自学和讨论内容提出具体目的要求,并抽一定时间给学生答疑,和对自学内容进行考核检查。为了提高学生的辨证分析能力,巩固所学内容,每个病证结束后应布置一定数量,难度适中的临床病案给学生作为作业分析。这样可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时刻要注意运用启发式教学的指导思想,并把它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但在目前中医处境艰难的情况下,教师更应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他们对中医学习产生兴趣,有求知识欲,这一点十分重要。但这不是讲大道理,宣传说教所能达到的。要通过教师的行动、语言、自身的医术和临床案例等方面来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动力一旦激发,学习效果会成倍提高,教学效果也会大大提高。中医内科学还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目前尚存在一些随意性,和编者个人的主观性,甚至还有未达成共识的地方。对这些内容不必强求学生作统一认识,记忆这些临床意义不大的东西。同时把这些东西也列入考核内容是不合理的,这是无意义的学习。是导致目前高分低能学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2.3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中医是一门临床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脱离实践要掌握是不可能的。为此应适当增加见习和实习时间,但要改进实践教学的方式。临床见习应以眼看、动脑、动手为主,不能再走课堂讲课的老路,教师应以示范指导为主。此外见习和实习的考核工作是加强实践教学的重要手段,应严格进行。每阶段见习和实习都应有明确的目标要求,并作相应的考核检查。在临床技能培养上,重点是提高四诊技能、辨证论治技能、病案资料书写技能,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应加强现代医学诊治技能的培养。要达到上述目的关键抓好见习和实习两大环节,以及临床教学基地的建设。

    收稿日期:1999-08-27,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