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广西中医学院学报》 > 1999年第4期
编号:10278247
试评六版教材《中药学》
http://www.100md.com 《广西中医学院学报》 1999年第4期
     作者:秦华珍

    单位:广西中医学院中药学教研室(南宁 530001)

    关键词:中药学;教材;评议

    广西中医学院学报990419

    中图分类号 R28-43

    我院从1996年开始在本科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专业中使用《中药学》六版教材,在三年多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认为本教材有许多长处,同时也发现一些不足,试评述如下。

    1 重视基础理论,总论内容充实

    众所周知:以往的《中药学》教材分为总论、各论两大部分,总论主要阐述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中药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等。六版教材《中药学》亦作如此划分,总论部分在体例、层次上仍保留前几版教材的原貌,但在内容上作了很大的充实。譬如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一改过去笼统叙述的模式,改为分朝代一一叙述。既丰富了本章的内容,又使内容的层次、脉络十分清楚。在第四章“中药的性能“中,首次提出了中药具有不良作用(包括副作用和毒性反应)的问题,并阐述了副作用、毒性反应的概念。这可以说是中药学教材的一个大胆突破。中药用法的内容也作了较多的充实,尤其突出了中药入汤剂的特殊煎法堪称一大优点。关于这个问题,以往的教材在《方剂学》中谈得较清楚(如《方剂学》四、五版教材都有专门叙述),而《中药学》四版教材缺如,五版教材则与煎药用水、火候等合在一起泛泛而谈,只有内容而无相应的名词术语。然而在我院的方剂学教学中,这部分内容通常留给学生自学,这样势必造成学生学完了中药学、方剂学,对中药入汤剂的特殊煎法仍印象模糊、概念不清甚至缺乏。笔者认为,这部分内容归入中药学中较为妥当。因为既然是中药入汤剂的特殊煎法,就宜在学中药学时具备这些知识;更何况在《中药学》教材的各论中,一些需要特殊煎煮的中药在“用法用量”一项已有注明,假如缺乏相关的知识,就会造成前后知识的断层。
, 百拇医药
    2 各论分类统一,便于教学

    前几版中药学教材,各论部分基本上是以功效分类为主,但有少数章节又以用法和性味命名。例如四版、五版教材都有一章为“外用药”(五版称为“外用药及其他”),五版教材将解表药一章又分为“辛温解表药”、“辛凉解表药”两节。六版教材改变这种分类不统一的状况,将各论部分全部统一以功效分类,“外用药”一章变为“解毒杀虫燥湿止痒药”、“拔毒化腐生肌药”两章;“解表药”一章分为“发散风寒药”、“发散风热药”两节。这样使各论部分前后一致,既突出了各章药物的功效特点,又便于教师教学。同时,《中药学》六版教材吸取了四版教材分类较五版教材详细的优点,将祛风湿药、利水渗湿药、止血药、平肝息风药、收涩药仍分节叙述,并对药物较多的活血化瘀药一章也分节叙述。这样对教师合理安排教学,帮助学生归纳记忆中药也不无裨益。

    3 药物来源与《中国药典》一致,注意区分正品与代用品、习用品

    《中药学》教材中所收载的中药,相当一部分有多种来源或多个品种。由于我国幅员辽阔,药物的生长有一定的地方性,因此使某些药物存在代用品、习用品。《中药学》六版教材作为规划教材,在药物的来源方面力求与《中国药典》一致,对于一些存在代用品、习用品的药物,则与正品区别开来放在药后的“备述”部分予以说明。譬如大青叶,四版、五版教材都有四个来源,即十字花科的菘蓝、草大青,爵床科的马蓝,蓼科的蓼蓝,马鞭草科的路边青;而《中国药典》(1990年版)以十字花科的菘蓝为正品。《中药学》六版教材就只以十字花科的菘蓝作为大青叶的来源,对于其他三个来源归入药后的“备述”中,其它如金钱草、藿香等,也是如此。另外,对于一些药名相同,来源有别、功效有异的药物,《中国药典》分开收入的,《中药学》六版教材也作了一定程度上的区分。例如《中国药典》(1990年版)将大戟分为京大戟、红大戟收入;将贝母分为川贝母、浙贝母收入。六版教材也相应予以分开,而四版、五版教材则是合并的。
, 百拇医药
    4 古今结合,注意吸收中药研究与应用新成就

    在“中药的性能”一章中提出中药具有“不良作用”可以说正是吸收当代中药研究与应用新成就的结果。再如,总论部分在“中药的用法”一节,增加了中药的“给药途径”、“应用形式”二大内容。在各论部分,从药物的取舍、采收时节、中药的净制、临床应用等各方面都可以体现出《中药学》六版教材注意吸收当代中药研究的新成就。譬如犀角、虎骨分别是疗效理想的清热凉血药和祛风湿强筋骨药,前二版教材都予以收载,可是这二种药物现为禁用品,其基原属世界或国家保护动物,因此,六版教材予以舍弃。茵陈蒿传统认为宜在春季采取幼苗入药,四版、五版教材亦如是记载,但现代研究发现:茵陈蒿的主要有效成分6、7一二甲氧基香豆素在花苞及果实中含量最高,建议在开花结果时采药。所以六版教材《中药学》茵陈蒿的采收时节为“春季幼苗高约三寸时采收,或秋季花蕾长成时采割”。另如传统认为人参应去芦头入药,苦杏仁宜去皮尖入药。但现代研究显示:人参芦头可以随主根入药,苦杏仁入药也不必去皮尖,只要将其打碎入煎,其主要有效成分氢氰酸的煎出率会大大增加。因此,六版教材《中药学》人参不言及去芦,苦杏仁在“用法用量”中注明“宜打碎入煎”。在阐述中药的应用时,六版教材《中药学》十分注意结合现代临床应用与中药剂型的新开发应用,在许多中药的“应用”一项,都用“近代临床以本品为主治……”、“近年用治……”等字句介绍中药的现代临床应用。同时,也注意介绍一些中药新剂型的应用。如在人参中介绍了参附注射液、生脉注射剂,天麻中介绍了香荚醛兰片、蜜环菌片等。
, http://www.100md.com
    5 不足

    《中药学》六版教材虽然在前几版教材的基础上有了较大地提高,但仍存在着一些不足。例如总论部分有些内容欠精炼集中,有些名词概念的表达也欠准确。如中药的概念,《中药学》六版教材为“中药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这样的定义显然不能说明中药的特征,有些药物的归类亦有些不妥,如祛风湿药中的雷公藤,教材言其性寒,却将其归入祛风湿散寒药,有悖医理。《中药学》五版教材有一项专门介绍中药的别名,六版教材删掉了此项,笔者认为还是保留为好。尽管中药古往今来别名很多,但通用的别名并不多,在教材上介绍通用的即可。如今南宁药材市场的中药很多都标以别名,如果一个中医院校的大学生学完了中药学之后,不知道将军即为大黄,田七即为三七,岂不令人汗颜?另外,《中药学》六版教材去掉“方剂附录”亦不妥。尽管学生在后续课程中会学到方剂学,但中药是方剂的基础,教师在授课时免不了会提到很多方剂,书后附有方剂,既方便师生查阅,又能帮助学生复习中药,加深记忆,同时,也为下一步学习方剂学打下一定的基础。然而瑕不掩瑜,《中药学》六版教材仍不失为一部具有较好的逻辑性、适用性、先进性的规划教材。

    收稿日期:1999-05-31,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