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 2000年第1期
编号:10278321
论丛刺及其临床应用
http://www.100md.com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0年第1期
     作者:胡晓红

    单位: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四川 成都 610031

    关键词:丛刺法;针刺;痹证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000120 中图分类号:R245.3;R255.6 文献标识码:D 文章编号:1004-0668(2000)01-0038-01

    1 丛刺的产生

    《灵枢*官针》篇详述了治疗痹证的齐刺、扬刺两种针法。其曰:“齐刺者,直入一,旁入二,以治寒气小深者,或曰三刺,三刺者,治痹气小深者也。”齐刺的操作方法是在病痛正中先刺1针,并在两边各刺1针,3 刺齐用。齐刺用于病变范围小而部位较深的痹证。“扬刺者,正纳一,旁纳四,而浮之,以治寒气之博大者也。”扬刺的操作方法是在病痛正中刺1 针,在病变周围上下左右各刺1针。扬刺用于治疗寒气浅而面积较大的痹证。余曾师从成都针灸推拿专科医院黄芸老师,他在临证治疗中灵活运用齐刺和扬刺两种针法,并针对痹证日久、病变范围大、病位较深的痹症,特别是痹证急性期,在《内经》齐刺和扬刺基础上,创立了丛刺针法,其操作方法是:在痹证局部正中先刺1 针,并于上下左右各深刺1 针,再于外围直刺4~5针,针尖微指向痹痛中心。因针数较多,聚如草木丛立状,故取名丛刺。
, 百拇医药
    2 丛刺的治疗原则

    丛刺法采用病变局部取穴为主,循经远端取穴为辅的治疗原则,主要属于对症局部取穴法。《灵枢*经筋篇》:“以痛为腧。”《素问*缪刺论》:“凡痹往来,行无常处者,在分肉间痛而刺之。”《内经》提出了根据病痛所在部位局部取穴的治疗原则。《灵枢*刺节真邪篇》曰:“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实虚。……一经上实下虚而不通者,此必有横络盛加于大经,令之不通,视而泻之,此所解结也。”丛刺符合“实则泻之,宛陈则除之”的原则。在施术过程中,根据疾病所在经脉及病位深浅、邪正虚实等而确定针刺的部位、针刺的深浅、针数的多寡、手法的强弱等。

    3 丛刺的适应证

    《素问*痹论》论述了各种痹症。从病因分为行痹、痛痹、着痹、热痹;从病位上分为五体痹、五脏痹、六脏痹。丛刺适用于治疗五体痹,特以治疗肌痹、筋痹见长。临床上用于犁状肌炎、原发性坐骨神经炎,陈旧性腰肌劳损、腱鞘囊肿、颈椎病、痛风症、肩周炎等属于邪气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而正气未衰的实证。
, 百拇医药
    4 病案举例

    张某某,男,22岁,中国人民解放军昆明某部队战士。初诊日期:1992-06-25。

    自述右臂连及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牵引疼痛9个月。神志清楚,形体略瘦,面色萎黄,精神不振,腰部活动受阻。X光摄片检查示:腰1~5椎体发育正常,无腰扭伤史,直腿抬高试验(+),腰椎无压痛,左侧腰部肌肉板硬并有阳性结节。

    中医诊断:定性诊断为寒痹;定位诊断为筋痹。西医诊断:原发性坐骨神经炎(左侧)。

    治则:散寒除湿,疏通筋脉。取足太阳膀胱经脉为主,采用丛刺针法,辅以阿是穴。

    治疗方法:(1) 患者取右侧卧后,伸右下肢屈左下肢。取9.9 cm 32号毫针,于环跳(左)直刺,有麻电感沿大腿后外侧、小腿后侧放射至足底,在环跳穴上下左右各6.6 cm 处分别直刺1 针,再于4 针外围3.3 cm处各深刺3针,针尖微指向环跳。取酸胀感即可,切忌过强刺激,以免损伤坐骨神经。远端取委中或绝骨、阳陵泉交替使用。(2) 于臂部压痛点为中心,先刺1 针,并于上下左右各深刺1 针,再于外围直刺4~5针,针尖微指向痹痛中心。治疗时,以上两组治疗方法交替使用。

    治疗结果:治疗1月后,患者疼痛消失,自觉左下肢软无力,因返回部队,故嘱服中药,推拿善后。

    按语:此为患者久坐草地,素体虚弱,寒湿之侵淫足太阳经脉,寒性收引凝滞,致经脉气血不通,故疼痛;湿性重着难解,故病程较长。病以痛为主,故诊断为痛痹。取丛刺在于攻逐局部凝滞寒湿邪气。经1月治疗后,邪气去而正尚虚,故有下肢软无力,后期治疗以扶正为主,故嘱服中药,推拿善后。

    作者简介:胡晓红,1966年10月生;医师;研究方向:针灸临床治疗学。

    (收稿日期:1999-11-15),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