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 2000年第1期
编号:10278325
夹脊穴配合辨证取穴治疗中风200例
http://www.100md.com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0年第1期
     作者:胡玲香 赖龙胜 唐勇

    单位:胡玲香(成都中医药大学 附属医院,四川 成都 610072);赖龙胜 唐勇(成都中医药大学)

    关键词:中风;夹脊穴;辨证;取穴;针刺疗法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000115 摘 要:采用夹脊穴为主(颈2~7夹脊,腰1~5夹脊,肺、心、膈、肝夹脊)配合 辨证取穴(阴虚风动:百会、双太冲、双太溪;气虚血瘀:双足三里;风痰瘀血,痹阻脉络:双支沟、丰隆。随肢体部位配穴:上肢:天宗、外关、合谷;下肢:环跳、阳陵泉、三阴交)治疗中风病200例,并与传统治疗方法取阳明经穴为主(合谷、曲池、肩、足三里、解溪、梁丘、髀关、阳陵泉、外关)作对照,结果治疗组200例中,基本痊愈82例,显效76例,有效30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94%;对照组100例中,基本痊愈25例,显效39例,有效18例,无效18例,总有效率为82%。两组间疗效比较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
, http://www.100md.com
    中图分类号: R246.6;R74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0668(2000)01-0029-02

    笔者以夹脊穴为主配合辨证取穴治疗中风,取得较好疗效。现将资料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全部病例均为我院针灸科1990年8月~1997年10月的门诊、住院和部分家庭病床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200例,对照组100例。在治疗组200例中,男性124例,女性76例;年龄最大者85岁,最小者27岁;病程最短者1天,最长者10年,平均病程158天。对照组100例中,男性54例,女性46例;年龄最大者77岁,最小者35岁;病程最短者1天,最长者8年,平均病程126天。所有病例依据1986年中华全国中医学会修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标准》[1],并均给头颅CT确诊。其中脑血栓形成202例,脑栓塞10例,脑溢血88例。
, 百拇医药
    2 辨证分型

    2.1 阴虚风动

    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烦躁失眠,眩晕耳鸣,手足心热,舌质红绛或暗红,少苔或无苔,脉细弦或细弦数。

    2.2 气虚血瘀

    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遍身麻木,面色白 光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细缓或细弦。

    2. 3 风痰瘀血,痹阻脉络

    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遍身麻木,头晕目眩,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细滑。

    3 治疗方法
, 百拇医药
    3.1 治疗组

    (1) 主穴:颈2~7夹脊,腰1~5夹脊,每次每部位各取2~3穴;肺、心、膈、肝夹脊,每次取2穴。操作方法:颈胸部夹脊穴均,颈夹脊要求针刺感应向同侧上肢放射,用平补平泻手法,达到针感要求后即出针。腰夹脊取俯伏卧位或向健侧卧位,要求针刺感应向小腿或同侧下肢放射,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20~30 min,其间行针2~3次。

    (2) 辨证取穴:阴虚风动:百会、双太冲泻,双太溪,取补法;气虚血瘀:双足三里,取补法;风痰瘀血,痹阻脉络:双支沟、丰隆,取泻法。

    (3) 随肢体部位配穴:上肢:天宗、外关、合谷;下肢:环跳、阳陵泉、三阴交。手法为平补平泻,留针20~30 min,其间行针2~3次。

    3.2 对照组

    以阳明经穴为主:取合谷、曲池、肩 、足三里、解溪、梁丘、骨 卑关、阳陵泉、外关,手法仍为平补平泻,留针20~30 min,其间行针2~3次。
, 百拇医药
    治疗组与对照组均为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2~3天,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另外,两组治疗期间使用相同的西医治疗方案。

    4 疗效观察

    4.1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1986年6月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制定的《中风病中医疗效评定标准》[1]中的计分方法进行评分,以积分判定疗效标准:(1)基本痊愈:积分达24分以上;(2)显效:积分增加超过10分;(3)有效:积分增加超过4分;(4)无效:积分增加不足4分。

    4.2 治疗结果

    治疗组200例中,基本痊愈82例(占41%),显效76例(占38%),有效30例(占15%),无效12例(占6%),总有效率为94%;对照组100例中,基本痊愈25例(占25%),显效39例(占39%),有效18例(占18%),无效18例(占18%),总有效率为82%。两组间疗效比较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9.375,P<0.01)。
, 百拇医药
    5 典型病例

    赵某,男,66岁,干部。初诊日期:1996-02-27。

    主诉:左侧肢体无力3月余。3个月前(1995-11-11)午餐饮酒后出现右侧剧烈头痛,继感左侧肢体无力,并见嗜睡,无呕吐,抽搐及高热,入他院急诊CT示:右侧基底节区血肿。即行“血肿清除术”。手术后生命体征平稳,嗜睡,左侧肢体无力,肌力Ⅱ~Ⅲ级,继续予脱水、降压、抗感染及对症处理后,患者于12月6日意识恢复正常,唯肢体功能无进一步改善,故来我院针灸科住院治疗。

    刻诊:左侧肢体肌张力增高,左上肢肌力Ⅱ级,左下肢肌力Ⅲ级。腱反射:左上肢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及桡骨膜反射活跃+++>右侧++,左膝、踝反射亢进+++>右侧,左侧霍夫曼征阳性,引出左侧髌阵挛及踝阵挛,左侧巴彬斯基征阳性,舌质淡紫,苔厚腻,边尖白,脉滑,右尺沉弱无力。

    中医诊断:中风(中经络)之风痰瘀血,痹阻脉络型;西医诊断:脑出血,左侧偏瘫。
, 百拇医药
    治疗:取颈2~4夹脊穴、腰1~4夹脊,每次每部位各取2~3穴,以平补平泻手法针刺;配合辨证取穴,选取双侧支沟、丰隆,用泻法;肩 、天中、足三里、环跳、解溪,用平补平泻手法。以上穴位针刺时均留针20~ 30 min,其间行针2~3次。经3个疗程治疗后,患者左侧上肢肌力Ⅳ级,左下肢肌力Ⅴ级,基本痊愈出院。

    6 讨论

    我们所用夹脊穴是指从第一胸椎到第五腰椎相距后正中线2.5寸(8.25 cm)的华佗夹脊穴和从第二颈椎到第七颈椎的颈夹脊穴。我们应用夹脊穴为主,辅配他穴治疗中风病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用传统阳明经取穴,其机理可能在于:(1)从经络理论来看,“督脉之别,名曰长强,挟膂上项,散头上,下当肩胛左右,别走太阳,入贯膂”,“膀胱是太阳之脉,……,挟脊抵腰中,……”,说明督脉之别和膀胱经皆挟脊而行,而夹脊穴则位居二经之中。针之可通达二经经气,而令全身气血流通,阴阳调和。分而述之,则手足阳经都通过颈、项而达于头面,其阴经也借助经别而贯颈,项与阳经同上头面。又颈部夹脊靠近脑部,用之不仅对上肢失用效果优佳,还可疏导脑部经气;腰部夹脊穴与督、任、冲、膀胱、脾、胃、肾等经脉、经筋都发生联系,从而针刺之可贯通气血,复其肢体所用,尤对下肢为佳;肺、心、膈、肝、肾夹脊可协调脏腑功能,调补气血,平衡阴阳,而利于肢体功能之恢复。(2)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脑血管的支配主要受到来自颈丛的交感神经的作用,因此针刺颈夹脊穴有改善脑血液循环,提高血液中的氧分,促使脑细胞功能恢复之作用;另外,由于颈、胸、腰夹脊穴的局部解剖结构中均有脊神经的分布,根据神经节段性支配的特点,颈与胸1~2夹脊长于上肢的恢复,而腰夹脊则利于下肢的复用。此外,结合辨证取穴及随肢体部位配穴,更能收到较好疗效。

    作者简介:胡玲香,女,1944年2月生;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针灸学专业;研究方向:中风病针灸临床治疗。

    参考文献

    1,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学会.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中国医药学报,1986,(2):56

    (收稿日期:1999-12-11),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