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腹部外科》 > 2000年第4期
编号:10278420
三例药物性溃疡穿孔处理失误及其教训分析
http://www.100md.com 《腹部外科》 2000年第4期
     作者:熊炳贤 李红浪

    单位:熊炳贤(330006 江西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普外科);李红浪(330006 江西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普外科)

    关键词:

    腹部外科000427

    临床上, 因滥用非甾体止痛消炎药(NSAID)和皮质激素(GS)致急性溃疡穿孔时有发生, 如果对其临床特点认识不足, 处理失当, 常可引起严重后果。本文报告三例药物性急性溃疡穿孔处理失误教训, 以供借鉴。

    病例介绍

    例1: 男,59岁。 因突发性上腹痛伴解暗红色大便4小时, 于1994年10月14日入院。 否认胃病史。 因“关节炎”服强的松6个月。 查体: T36.8 ℃, P108次/分, BP90/60 mmHg(1 mmHg=0.133 kPa)。 急性痛苦面容, 贫血外观, 心肺正常, 腹式呼吸消失, 全腹压痛, 反跳痛和肌卫, 肝浊音界消失, 肠鸣音减弱。 化验: Hb 95g/L RBC 10.2×1012/L, WBC 1.20×1012/L, N0.76, L0.24, HCT37vol。 检查: 腹部平片示双侧膈下游离气体。 诊断性腹腔穿刺为混浊血性液体。 诊断: 急性上消道穿孔行剖腹探查。 术中见十二指肠球部前壁有一直径约1.0 cm穿孔伴出血, 无明显溃疡病灶。 行穿孔修补加大网膜填塞, 腹腔乳胶管引流治疗。 术后第3天肠鸣音恢复, 拔除胃管, 流汁饮食。 术后第6天拔除腹腔引流管, 术后第6天下午再次解暗红色血便, 每日4~5次, 量约1 500~2 000ml。 术后第7天自腹壁引流口流出较多血性混浊液体, 引流口出血。 经输血, 应用止血药物、 皮质激素、 洛塞克、 善得定及抗生素等治疗, 病情不见好转, 并发消化道出血, 腹腔感染及低蛋白血症, 术后第3周因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
, http://www.100md.com
    例2: 男, 61岁。 因急性胃穿孔修补术后3天突发腹痛6小时, 于1997年4月30日转入院。 既往有上腹不适史。 因“关节炎”服保泰松4个月余。 查体: T38.5 ℃, P 102次/分, BP 130/90 mmHg。 表情痛苦, 腹式呼吸减弱, 全腹压痛, 反跳痛和肌卫, 以上腹部为显著, 肠鸣音消失。 腹腔引流量约800 ml, 为胃内容物。 化验: Hb120 g/L, WBC 14.8×109/L, N 0.82, L0.18, 诊断胃穿孔修补术后再发穿孔行剖腹探查。 术中见胃窦前壁(原穿孔修补处)有一直径约1.2 cm穿孔, 局部炎症水肿严重。 行穿孔修补加大网膜填塞, 腹腔引流治疗。 术后第3天腹腔引流量增多, 每日约1 500~2 000 ml, 诊断为胃瘘。 用负压持续吸引引流, 经抗炎、 纠正水、 电介质及酸碱失衡和TPN支持等治疗, 病情逐渐加重, 并发腹腔脓肿和低蛋白血症, 术后第4周死于败血症。

    例3: 女, 54岁。 因突发上腹痛2小时伴恶心、 呕吐, 于1999年6月15日入院。 否认胃病史, 因“肩周炎”服消炎痛1月余, 超量服强的松10天。 查体: T36.5 ℃, BP 100/7 mmHg。 急性痛苦面容, 腹式呼吸消失, 全腹压痛和反跳痛, 上腹肌紧如板状, 肝浊音界消失, 肠鸣音减弱。 化验: Hb 135 g/L, WBC 6.8×109/L, N0.72, L0.28。 检查: 腹部平片示双侧膈下游离气体。 诊断急性上消化道穿孔行剖腹探查。 术中见十二指肠球部前壁有一直径约1.0cm 穿孔, 无出血及明显溃疡病灶, 行胃大部切除术(BillrothⅡ式)治疗。 术后第3天肠鸣音恢复, 拔除胃管, 流汁饮食, 术后第6天突发右上腹疼痛。 查体: 全腹压痛, 反跳痛和肌卫。 诊断十二指肠残端破裂再次行剖腹探查。 术中见十二指肠残端完全破裂, 行十二指肠造瘘, 腹腔双套管负压吸引引流。 术后十二指肠造瘘引流量每日多达3 000~3 500 ml, 腹腔引流量约500~1 000 ml。 并发水、 电介质及酸碱失衡、 腹腔感染、 肺部感染及低蛋白血症, 术后第3周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
, 百拇医药
    讨 论

    急性溃疡穿孔是一常见急诊, 但药物性溃疡急性穿孔则不多见。 本组病例处理失误的经验教训如下:

    一、 对药物性溃疡急性穿孔的特点认识不足

    药物性急性溃疡穿孔, 有以下一些特点: ① 穿孔机制虽然由胃酸分泌过多和胃粘膜屏障受损所引起, 但粘膜屏障受损更为突出和严重, 病变范围更广泛, 常导致粘膜弥漫性充血、 水肿、 糜烂和形成多发性溃疡, 溃疡进展快, 容易发生穿孔。 ② 因NSAID和GS能增加胃粘膜血管收缩, 使胃壁发生血循环障碍, 抑制蛋白质合成, 降低粘膜上皮细胞更新能力, 干扰组织修复, 穿孔一旦发生, 病灶不易愈合, 容易发生再穿孔。 ③ 穿孔灶较普通溃疡穿孔灶大。 本组3例穿孔灶均在1.0 cm以上, 且病灶周围组织十分脆弱, 有如“破布片”, 修补困难, 易致修补失败。 ④ GS破坏人体免疫功能, 损害肾上腺皮质对创伤的应激能力, 外科手术应激时, 可导致急性肾上腺皮质功能衰竭, 患者抗感染能力、 组织修复能力和水、 电介质和酸碱平衡、 能量代谢等均受到影响, 并发症多, 死亡率高。
, http://www.100md.com
    二、 手术方法选择不当

    基于以上病理生理特点, 在手术方法选择上不能完全照搬常规, 而应酌情区别对待, 谨慎选择, 以安全、 简单、 有效为原则: ① 对穿孔灶小、 时间短、 局部炎症水肿不严重者, 可采用穿孔修补术。 但对穿孔灶较大, 炎症水肿严重得, 则不应强行修补, 而宜采用胃或十二指肠造瘘更为安全。 本组例1即免强做修补而失败。 ② 对穿孔修补失败再手术者, 修补应视为禁忌, 只会越补越漏, 以胃或十二指肠造瘘为妥, 应以本组例2为戒。 ③ 对穿孔合并出血者, 既应正确处理穿孔病灶, 也应妥善处理溃疡出血。 如供血血管的结扎和直视下出血点缝扎, 否则, 术后可发生再出血, 如本组例1术后发生继续出血。 ④ 对GS引起的穿孔, 在未作围手术期处理或处理不充分时, 手术应以简单有效为主, 宜采用穿孔修补术, 避免作胃大部切除术, 尽量缩短应激时间, 减轻应激程度, 以确保手术成功和病人生命安全, 本组例3为一沉重教训。 ⑤ 建立充分有效的引流是术中应注意的又一重要环节, 为预防消化道瘘的发生, 应选用双套管引流, 将双套管置入有效位置, 一旦发生消化道瘘, 便于进行持续负压吸引引流。 本组例1、 例2均采用乳胶管单腔管引流, 引流不畅, 以致腹腔感染难以控制。
, 百拇医药
    三、 围手术期处理重视不够

    对本组例1和例3在GS治疗过程中发生的穿孔未引起足够重视, 术前、 术中及术后未及时用激素治疗, 至术后出现了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的表现, 发生了严重并发症后才加以补充。 而例3一直未补充激素。 其次, 腹腔引流管拔除过早, 导致重新插管后引流不畅, 并发腹腔感染, 如例1。 因此, 药物性溃疡急性穿孔, 腹腔引流管放置时间应延长, 至少放置10~15天。 再次是应适当延长禁食时间, 早期加强支持治疗。 术后应尽早应用TPN, 对纠正负氮平衡, 提供足够热能, 对纠正低蛋白血症, 提高机体的抗感染能力起着重要作用。 此外, 早期应用洛赛克和善得定以保护胃粘膜, 抑制消化液的分泌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措施。

    (收稿: 2000-01-07),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