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1988~1998年疟疾防治情况分析
作者:曹陆军 王健
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卫生防疫站 南通 226006
关键词:
实用寄生虫病杂志990221 南通市属中华按蚊为传播媒介的间日疟流行地区,在六、七十年代曾先后两次发生间日疟暴发流行,年发病率高达28.73%(1960年)和7.36%(1972年)。经过近40年的积极防治,特别是五省疟疾联防以来,发病率逐年稳步下降,1987年下降到2.4/万。1988年以后采取以病例侦察、清除传染源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疟防工作又取得了显著成绩。
1 防治措施 ①病例侦察 南通市下辖2区6县(市),除2区不属疟疾流行区外,对6县(市)根据其流行程度实行了分类指导。对七十年代发生过暴发流行的海安、如臬、如东等县(市),每个乡(镇)设立疟原虫镜检站,全面开展发热病人血检疟原虫工作。对七十年代未出现暴发流行,但疫情不稳定的通州、海门、启东等县(市),每县在有代表性的乡(镇)设立8~10个镜检站,开展发热病人血检。血检对象均为“三热”病人(初诊为疟疾、疑似疟疾和发热待查者,下同),对未设立镜检站的各级医疗单位,把疟疾、疑似疟疾病人血检疟原虫列入检验常规;市、县(市)两级设立中心镜检站负责血检质量控制,进行血片复查和技术指导;乡镇卫生院防疫人员具体负责现症病人的治疗管理;各县(市)防疫站专业人员负责核实疫情,检查病人的治疗管理和病灶点处理质量等。②现症病人治疗与管理 每年5~10月对“三热”病人血检疟原虫,其它季节对“二热”病人(初诊为疟疾、疑似疟疾者)血检疟原虫。对确诊的疟疾病人统一采用氯、伯8日或氯、伯4日疗法正规治疗,同时进行个案调查,并采用氯、伯4日疗法定期复治(上半年病人于6月下旬,下半年病人于10月下旬),第二年流行季节前再用乙、伯4日疗法进行休止期根治。③病灶点处理 凡在流行季节发生的疟疾,除对病人进行正规治疗外,对其家属及四邻,用氯、伯4日疗法,作一次假定性治疗,对病家用药物喷洒或烟熏灭蚊,对病家周围半径250m以内的人群加强发热病人诊视和血检。④流动人口的管理 对来往于疟疾高发区的流动人口进行调查登记,疟疾休止期和流行季节给予乙、伯4日疗法处理,以防传播。对所有发热者血检疟原虫。查见疟原虫者立即根治。
2 结果
2.1 发病情况 据疫情报告,自1988年全面实施病例侦察、消除传染源为主的防治措施后,各县(市)的发病率均呈逐年下降趋势,至1998年全市仅发生疟疾病人8例,发病率为0.01/万,全市疟疾发病率已连续11年稳定在1/万以下(表1)。
表1.南通市1988~1998年疟疾发病情况 年份
人 口
发病人数
发病率(1/万)
1988
7535032
589
0.78
1989
7179528
291
0.41
1990
7252822
259
0.36
1991
7137573
183
0.26
1992
7376853
83
0.11
1993
7380787
67
0.091
1994
7713925
41
0.053
1995
7721325
24
0.031
1996
7757373
14
0.018
1997
7760373
9
0.012
1998
7784577
8
0.010
根据个案调查,大多数病例呈散发状态,无暴发点。在1988~1998年的1568例病人中,属当地感染的1470例,外地感染输入的98例,分别占93.75%和6.25%,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流行季节6~10月份,占总病例数的76.66%(1202/1568)。
2.2 血检情况 1988~1998年累计血检“三热”病人1195761人次,年平均血检率2.73%。11年共查出疟原虫阳性605人。平均血检阳性率0.051%(表2),其中初诊疟疾、疑似疟疾、发热待查病人血检原虫阳性率分别为79.2%、42.4%和0.068%。表2.南通市1988~1998年血检疟原虫情况 年份
镜检
站数
辖区
人口
血检
人数
血检率
(%)
阳性人
数(%)
1988
153
3911138
211383
5.40
278(0.132)
1989
158
3914415
195819
5.00
89(0.045)
1990
151
3781136
181289
4.79
105(0.058)
1991
165
4161274
189926
4.56
59(0.031)
1992
170
4226058
155786
3.69
14(0.009)
1993
164
4124077
84111
2.04
22(0.026)
1994
159
3978354
52652
1.32
15(0.028)
1995
158
3680383
35553
0.97
10(0.028)
1996
157
3994528
34242
0.86
4(0.012)
1997
160
4130290
27078
0.66
5(0.018)
1998
154
3870186
27922
0.72
4(0.014)
市、县(市)两级疟疾中心镜检站累计复检阳性血片590张,复检率97.5%,符合率为92.8%;抽查阴性血片159521张,抽查率13.3%,符合率99.99%。
2.3 病灶点处理 1988~1998年共处理疫点1143处,给病家及周围人群预防服药4873人,对灶点内近期发热病人血检1258人,结果全部阴性。病灶点内无继发病例发生。
2.4 流动人口管理 1988~1998年流动人口预防服药13185人次,1989~1998年累计血检流动人口10023人次,检出疟原虫阳性46例,平均阳性率0.46%,是本地居民阳性率的9倍多(表3)。表3.南通市1989~1998年流动人口血检结果 年份
血检人数
阳性人数(%)
1989
88
1(1.14)
1990
686
10(1.46)
1991
609
7(1.15)
1992
917
6(0.65)
1993
1323
9(0.68)
1994
1684
4(0.24)
1995
1069
4(0.37)
1996
1221
0(0)
1997
1258
3(0.24)
1998
1168
2(0.17)
合计
10023
46(0.46)
3 讨论 ①我市在灭疟后期采取以病例侦察为重点,结合现症病人管理,病灶点处理和流动人口管理的综合疟防措施,使疟疾发病率由1987年的2.4/万降至1998年的0.01/万,表明在发病率已降至1/万以下地区及时采取上述措施是切实有效的。②从疟疾发病情况看,目前全市的疟疾发病虽已降至较低水平,但发病人数仍以本地感染为主,表明传播尚未完全阻断,现阶段的疟疾监测工作绝不能有丝毫放松。近年来,输入传染源的数量及比例增加,来往于高疟区的流动人员发病人数亦增多。1989~1998年流动人口与本地发热病人的疟原虫阳性率分别为0.46%和0.051%,两者相差9倍多,说明了灭疟后期对流动人口管理的重要性。③近几年血检阳性率在0.02%左右,而大部份疟疾病人是从血检数量较少的“二热”(初诊为疟疾和疑似疟疾)病人中查出的,今后应着重抓好“二热”病人及流动人口中发热病人的血检工作,适当降低血检率,提高血检针对性,节省人力物力资源。④据1988~1998年的发病及血检结果,血检疟原虫阳性只占疟疾病人总数的38.6%(605/1568),故必须坚持疟疾诊断的三条标准(血检阳性、症状典型、氯喹试治有效)。同时应继续加强基层化验员的培训,提高血检质量。
瀵邦喕淇婇弬鍥╃彿
閸忚櫕鏁為惂鐐
鐠囧嫯顔戦崙鐘插綖
閹兼粎鍌ㄩ弴鏉戭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