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壳质、壳聚糖的制备、生理活性和药理作用
作者:郑婵卿 孙俊华 何康明 黄志良
单位:郑婵卿 孙俊华 暨南大学510632 何康明 黄志良 华南农业大学510630
关键词:虾壳甲壳质壳聚糖
医疗 摘要:本文报导利用虾壳制造甲壳质及壳聚糖的最佳方法和甲壳质、壳聚糖的生理活性和药理作用。
前言
甲壳质存在于甲壳类动物(如虾、蟹)的外壳,昆虫表皮,软体动物(如贝类、乌贼)的器官、菌类(如菇类、霉菌)的细胞壁。自然界每年合成量高达100亿吨,仅次于植物纤维素。甲壳质是1823年法国科学家Odier首次从蟹壳中提取出来的,由于甲壳质的性质非常稳定,溶解性很差,限制了它的应用。经一个多世纪世界各地科学家对它在结构上进行改良、修饰,并开发应用研究,它的衍生物壳聚糖在工业、农业、畜产、渔业、食品、化妆品及医药行业上得到广泛应用,尤其是近十多年来,壳聚糖的动物试验及临床观察得到科学家们的肯定,誉为人类第六生活要素(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和壳聚糖)。是一种机能性食品。为了更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变废为宝,造福于人类,本文介绍甲壳质、壳聚糖最优制备条件,并从结构上讨论它们的生理活性及药理作用。
1实验部分
1.1材料及仪器
虾壳:北冰洋红虾虾壳,佛山水产进出口公司提供;氢氧化钠及盐酸,工业品,广州化工厂;其它化学试剂均为分析纯。DRZ-电阴炉温度控制器(沈阳市电炉厂)乌氏粘度计
1.2实验方法
1.2.1虾壳处理:将虾壳解冻,洗净,粉碎
1.2.2甲壳质制备
改变盐酸浓度、用量及反应时间,并通过测定产品灰份,计算其脱钙率,以观察虾壳脱钙的效果,结果见图1、图2及图3。改变氢氧化钠浓度、用量、反应温度及反应时间,并通过双缩脲反应以观察虾壳脱蛋白质的效果,结果见表1、表2、表3和表4。
图1盐酸浓度与脱钙率关系
图2反应时间与脱钙率关系
图3盐酸用量与脱钙率关系
表1NaOH浓度对除虾壳蛋白质的影响
No
1
2
3
4
5
NaOH浓度%
0.5
0.8
1
2.5
5
双缩脲反应
+
-
-
-
-
表2反应温度对除虾壳蛋白质的影响
No
1
2
3
4
5
反应温度。C
60
70
80
90
100
双缩脲反应
+
+
+
-
-
表3反应时间对除虾壳蛋白质的影响
No
1
2
3
4
5
反应时间min
5
10
15
30
60
双缩脲反应
+
+
+
-
-
表4NaOH用量对除虾壳蛋白质的影响
No
1
2
3
4
5
NaOH用量V/W
5
8
10
13
15
双缩脲反应
+
+
-
-
-
1.2.3壳聚糖的制备
采用方开泰均匀设计U7(76)表(见表5)及其使用表(见表6),安排三因素七水平(见表7)的均匀试验方案(见表8)制造壳聚糖,测定产品脱乙酰度及分子量来评价壳聚糖制备的最佳条件。测定最佳条件制备的产品的理化指标和卫生指标,结果见表9和表10。表5 U7(76)均匀设计表
列号
1
2
3
4
5
6
NO
1
1
2
3
4
5
6
2
2
4
6
1
3
5
3
3
6
2
5
1
4
4
4
1
5
2
6
3
5
5
3
1
6
4
2
6
6
5
4
3
2
1
7
7
7
7
7
7
7
表6 U7(76)的使用表
因素数
列号
2
1 3
3
1 2 3
4
1 2 3 6
5
1 2 3 4 6
6
1 2 3 4 5 6
表7 因素水平表
水平
1
2
3
4
5
6
7
因素
NaOH浓度%
38
41
44
47
50
53
56
反应温度。C
90
100
110
120
130
140
150
反应时间min
60
80
100
120
140
160
180
表8 U73试验方案及结果
NO
列号、因素与水平
脱乙酰度%
分子量106
1
NaOH浓度%
2
反应温度。C
3
反应时间min
1
1
38
2
100
3
100
67.5
2
2
41
4
120
6
160
75.6
1.73
3
3
44
6
140
2
80
70.9
4
4
47
1
90
5
140
85.0
1.95
5
5
50
3
110
1
60
80.0
1.96
6
6
53
5
130
4
120
97.0
1.67
7
7
56
7
150
7
180
98.0
0.56
注:No:1、3因产物不完全溶于乙酸及NaC1混合溶液,故不能测得分子量
表9壳聚糖的理化指标
项目
实验值
外观
洁白
分子量
>1
脱乙酰度,%
≥85
灰份,%
≯0.2
蛋白质含量,%
≯0.2
表10壳聚糖卫生指标
项目
实验值
菌落总数,个/ml
1×
大肠菌落,个/100ml
阴性
致病菌
未检出
1.3检测方法
1.3.1钙含量测定:采用灰化法[4]。
1.3.2蛋白质检测:采用双缩脲反应[4]。
1.3.3脱乙酰度测定:按文献[7]进行。
1.3.4分子量测定:按文献[5]测定,结果见表5。
1.3.5卫生指标测定:按文献[6]测定产品的菌落总数,大肠菌群及致病菌,结果列于表10。
2结果与讨论
2.1甲壳质最佳制备条件
从虾壳提取甲壳质,工艺主要是将虾壳的成份分离,虾壳中含有无机盐(主要为碳酸钙)蛋白质和甲壳质。利用碳酸钙能溶于盐酸的机理,将其离析,从图1、图2及图3中可看出虾壳除去无机盐最佳工艺条件是盐酸浓度为5%,反应时间为4小时,用量比(V/W)为10,除钙率可达到98%以上。蛋白质在碱性条件下能被水解生成短肽及氨基酸,它们能溶于水,与甲壳质分离,从表1、表2、表3及表4可看出,虾壳除蛋白质最佳条件是NaOH浓度为0.8%,反应温度为90℃,反应时间为30分钟,NaOH用量比(V/W)为10。在最佳条件下,甲壳质产率为24.63%,颜色洁白。
2.2壳聚糖最佳制备条件
从表8结果可看出壳聚糖最佳制备条件是NaOH浓度为47%,反应温度为90℃,反应时间为140min,产品脱乙酰度达到85%可做为食品级使用[1],分子量也较高(1.95×106),这有利于做为材料使用,如人造皮肤,手术线等。增加NaOH浓度,提高反应温度并延长反应时间,虽然能提高产品的脱乙酰度,但却使分子量大大的降低,要制高分子量的壳聚糖最好是采用较低浓度的NaOH溶液,较低的反应温度延长反应时间来实现。脱乙酰度的多少影响其溶解性,壳聚糖的溶解性也与溶剂的性质有关,从表8可看出,脱乙酰度低于71%的壳聚糖不能全溶于醋酸,但能溶于盐酸。因前者是弱酸,后者是强酸。所以用途不同采用不同脱乙酰度的壳聚糖。作为食品用的可采用高脱乙酰度的,而作为工业品用的,则可采用脱乙酰度低的壳聚糖。
2.3甲壳质、壳聚糖的结构,生理活性及药理作用
2.3.1甲壳质
从图5可看出甲壳质的结构与图4纤维素的结构非常相似,都是六碳糖的聚合体,只是纤维素链节上第二个碳原子上羟基(-OH)换为乙酰胺基(-NHCOCH3),因此,甲壳质有动物纤维素之称,在人体内也有纤维素之功率,增加肠蠕动,预防大肠癌。
图4纤维素 图5甲壳质
2.3.2壳聚糖
甲壳质在碱性条件下脱去乙酰基,生成聚胺糖,结构式如图6。工业上很难100%脱去乙酰基,所以工业制得的实际上是甲壳质和聚葡胺糖两个结构单元的结合,见图7,称为壳聚糖。
壳聚糖结构中有胺基(-NH2),具碱性,因此,它能溶于很多酸,如硫酸、盐酸、胃酸等。溶液后生成阳离子聚合体,反应式如下:
图6聚葡胺糖 图7壳聚糖
阳离子聚合体呈凝胶状,有很强的吸附能力,在体内能聚集在带负电荷的油脂周围,形成屏障而妨碍人体对脂肪的吸收,可减少肥胖,血液中脂肪减少了,胆固醇含量也随之减少。同样能吸附氯离子排泄在粪便中便血压不会升高。壳聚糖进入胃内,可中和胃酸,对胃溃疡有治疗作用。
壳聚糖结构上胺基(-NH2)的邻位为羟基(-OH)能与人体内重金属,如砷、镉、钴、汞、铅,包括放射性元素等形成络合物排泄在粪便中排出体外,具有解毒的功率,可做体内重金属的排泄剂。
壳聚糖在体内可被溶菌酶水解生成低分子物质,被人体吸收。若被水解为六个葡胺糖聚合体,其生理调节作用最为显著,最终水解产物为葡胺糖和N-乙酰基葡胺糖。葡胺糖为碱性物质,能中和肌肉活动代谢产生二氧化碳,使体液和血液维持在弱碱性(pH=7.4左右),防止体液和血液酸化易引起疾病。因为体液一旦酸性,淋巴细胞的功能就会迟钝,使免疫功能下降,易引起各种疾病,也为淋巴细胞杀死癌细胞提供环境,因为淋巴细胞杀死癌细胞的作用,在pH7.4左右最为活泼。一乙酰基葡胺糖也是构成透明质酸的基本单位,因而与人体具有良好的亲和性。水解产物都能刺激迷走神经,使细动脉扩张,因此,食用壳聚糖会改善腰酸背痛。
壳聚糖作用对象不限于特定器官,对全身都可以发挥作用,是一种机能性食品。
为省高教厅重点攻关项目内容
作者简介:孙俊华为课题负责人
参考文献
1王蕾.《几丁质、几丁聚糖》,中国甲壳质研究会筹委会编辑委员会出版.
2方开泰.《均匀设计与均匀设计表》科学出版社,1994.
3来恩国际事业特刊《救多善》
4无锡轻工业学院,天津轻工业学院合编《食品分析》,轻工业出版社,1987.
5伍茂福等.甲壳质的理化研究Ⅰ,分子量的测定,中国生化药物杂志,1995年第4期.
6苏翠华主编《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手册》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1994.
7潘正尧.甲壳质的改性研究(Ⅰ),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第15卷第1期,73-79.
微信文章
关注百拇
评论几句
搜索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