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放射学实践》 > 2000年第1期
编号:10279818
医学影像,今生有约——访吴恩惠汪晓
http://www.100md.com 《放射学实践》 2000年第1期
     作者:

    单位:

    关键词:

    放射学实践000155 吴恩惠 1925年生于辽宁,1948年毕业于辽宁医学院,1950年开始从事放射学 工作。现任天津医科大学教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名誉院长,博士研究生导师。是全国放 射学会、中华放射学杂志顾问,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等杂志的编委及名誉主编。多次被选为 天津市劳动模范和先进教师,获伯乐奖。

    吴恩惠教授50年代初开始神经放射学的系统研究,他编著的《颅脑X线诊断学》被评为1949 ~1977年天津市重大科技成果;主编的《头部CT诊断学》荣获1990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 奖,第二版获1998年国家级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这两部著作是他对神经放射学工作的总结 。他是我国神经放射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关心我国放射学教育,50年代末即主持了放射专科学校工作,在他积极参与下创办了 我国第一个医学影像学系。创办了多个继续教育学习班:包括60年代的全国神经放射学学习 班;80年代的CT学习班和介入放射学学习班。他培养的18位硕士和博士都已成为 影像学的中坚,还先后培养了300名学生。他对教材的编著也作出很大贡献,主编的大学教 材《影像诊断学》被多数院校采用,还主编了《肝胆胰脾影像诊断学》、《介入治疗学》、 《英汉医学放射学词汇》等12部专业参考书及3套教学幻灯片,其中一部获卫生部教材一等 奖。在国内外发表论文约180篇。
, http://www.100md.com
    他多次出国进行学术交流、科学考察和会诊,为扩大我国放射学界在国际上的影响,引进先 进技术作出贡献。

    吴恩惠教授有着强烈的事业心、敏锐的洞察力和胆识。他为人坦诚谦和、幽默豁达、助人为 乐、平易近人。他是一位著名的放射学教育家和杰出的临床医学家。1988年他被北美放射学会评选为荣誉会员,是该学会评选出的第一位中国人。他的勤奋耕耘 和卓越成就得到国际、国内的承认。

    汪:从医50年,您一直高度重视医学教育,在影像医学发展的各阶段都适时 创办学习班,80年代在天津医大首创影像学系,后被高教部确认,培养了大批高级影像学人 才。这些为同业者所共知。您能谈谈创办影像学系及其发展的具体情况吗?

    吴:创办医学影像学系要追溯到五十年代。那时我国刚刚解放,百业待兴,人 才奇缺,放射学科很难分得到一位大学毕业生,人才缺乏就更为突出。为满足临床各科对放 射科的迫切要求,我们试办了大专班的“天津放射学校”,招收在放射科工作的高中毕业生 ,学制4年,到文革时共毕业两期60余人。这些人后来都成为天津放射学界的骨干,多人是 科主任,为临床医疗工作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也给我们创办影像学系积累了经验。
, 百拇医药
    十年动乱拉大了我国与世界放射学水平的差距,当时不少放射学从业医师是中级卫生学校毕 业生,甚至更低,他们虽然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与影像学发展极不适应。放射学对人体的辐 射又是辅助科室等诸多因素,大学本科生很少投入放射学事业。为了提高放射学从业人员的 素质、稳定队伍、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我们于1985年创办了影像学系。至今全国已有40余 所医学院较开办了影像学系或设此专业。可以说影像学系的建立,是特定时期影像学发展的 需要。

    当今影像学飞跃发展,需要大批训练有素的年轻人全身心投入,影像学系的教学大纲、课程 设置等也要适时修订以跟上学科发展的步伐。要努力培养出合格的影像学人才。

    影像学的发展,一是数字化、无胶片化科室的实现;二是诊断水平不断提高,尤其是 对疾病的早期诊断。功能成像,如弥散成像、灌注成像和BOLD等以及以生物化学改变为依据 的影像诊断技术如MRS与PET等,将随着影像学家与厂家的密切配合而取得更大发展。在介入 放射学方面,无论是在器材、技术、还是临床与基础方面,都要有新的进展。信息产业的突 飞猛进也必然推动远程放射学、远程医学的发展,它的普及指日可待。
, http://www.100md.com
    汪:您在《颅脑X线诊断学》中提出的颅脑径线与钙化频率参数及国人骨龄测量 至今仍广为临床采用。您是怎样发现、如何提出这一理论的?您主编的《头部CT诊断学》获1 990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您是以怎样的成绩而获奖的呢?

    吴:关于“颅脑径线与钙化频率参数及骨龄测量”:我国人类学的各项参数都 不完善甚至缺乏,在临床工作中套用国外资料有许多不切实际处,而急需确立、完善我们自 己的人类学参数;我校在国内是颅脑外科起步最早的院校之一,而朱宪彝校长又是钙磷代谢 先驱,这就为这些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我只是注意到这种需求的迫切性,又抓住了现实 中的条件,做了这点工作。

    而《头部CT诊断学》这部书是用我们自己材料编著而成,是我国第一部CT专著。据统计,国 内发表的相关论文中引用率很高,获奖时已7次印刷,发行7万多册,这在影像学著作中是不 多见的。

    汪:您现正主编国家新闻出版署“九五”攻关项目《中华影像医学》(600万字) ,大家都很关心这本书的进展。当今的影像医学的发展趋势是什么呢?这本书什么时候付梓?
, 百拇医药
    吴:《中华影像医学》这部书的编著是新闻出版署“九五”攻关课题之一。它 要体现我国影像学界的专家学者所作出的贡献;要全面反映我国影像学发展的现状;甚至对 未来的发展做些粗略的设想……可以想象出这任务的繁重!我所以能迎难而上是基于以下考 虑:一是解放后,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影像学科学研究硕果累累、素材丰厚 ;二是我国影像学自谢老、荣老、汪老等前辈创立以来,就是个大家庭直至现在,不分地域 、不论年龄都在为振兴中华影像学锲而不舍、团结一致、拼搏进取。这部书的编者云集了我 国当代影像学各个领域的权威专家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现在每一位参编人员正夜以继日的 努力,又有人民卫生出版社的鼎力相助,可保证在2000年开始陆续出版。可以相信这部书能 较好的完成其历史使命,我更相信它会在各位专家、教授、读者的亲切关怀指导下在不断地 修订中日臻完善。

    汪: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对放射学贡献很大。我想知道这本期刊的情况 。

    吴: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的出刊要追溯到60年代初。天津市第三医院 放射科鲁宗铮主任倡议出一刊物,以文摘形式介绍国外有关放射学的动态。在河北省医学科 学院医学科学情报研究所的支持下,1962年出刊,为不定期内部刊物,叫“国外医学选刊” 。1962年出3期,1963年出7期,共10期。主要用美国、英国、苏联和日本的杂志。只供天津 读者参考。
, http://www.100md.com
    1964年改为正式出版,刊名为“医学文摘 第十六分册—放射学”,仍由河北省医学科学院 医学科学情报研究所负责。1964年为季刊,1965年改为双月刊,1966年只出3期就由于“文 革”开始而被迫停刊。

    1978年在天津市医学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的支持下,恢复这一工作。刊名为国外医学《临 床放射学分册》,为双月刊,面向全国公开发行。主要的语种为英、日、法、德。除诊断部 分外,还有放疗,后又增加介入放射学。形式有综述和文摘,按系统分栏目。法 文请上海,德文请武汉,日文请东北的同道们负责。刊登全国送来的稿件。主要介绍国外放 射学最新的科研成果。很受读者欢迎,特别是较大医院的同道们。分册对本专业的发展起到 较好的促进作用。对年轻医生、研究生也是练习专业外语,锻炼写作综合能力的一个园地。 从1978年到1999已出刊22卷。

    汪:伯乐奖是一项什么奖项?您喜欢怎样的学生?您认为什么样的老师是学生爱戴 和敬仰的老师?
, http://www.100md.com
    吴:伯乐奖是天津市卫生局设立的,授予医德高尚、学术造诣深厚,特别是在 发现选拔培养年轻人才方面成绩卓著的医学专家,天津市得此奖的人很多,我只是他们中的 普通一员而已。

    教师的神圣处在于识才、爱才、育才,这是他的天职。我羡慕现在的年轻人他们生活在一个 崇尚教育、崇尚科学、崇尚竞争,无忧无虑、日益前进的时代。我喜欢他们虚心好学、蓬勃 向上、勇于实践的精神。至于我喜欢的学生,他们不一定特别聪明,但要勤奋、忘我、刚毅 、敏锐、真诚、团结。

    我最怀念的人是我的老师,他们把我带进了神圣的医学殿堂。我最感谢的人是我天南地北的 同道,是他们帮助我完成了许多工作。我最喜欢的是我的学生,他们将比我做得更好。

    汪:1988年您被北美放射学会选为荣誉会员,是我国的首位,学术地位 得到国内外的承认。您是怎样获得这一荣誉的?

    吴:1986年接到中华医学会转来北美放射学会的邀请函,邀我参加1986年底72 届RSNA科学大会和年会。同时被邀清的有王云钊教授和杨天盈教授。费用由RSNA支付。
, http://www.100md.com
    我们3人应邀到会,受到很高的礼遇。RSNA理事会主席琼斯教授接见我们,了解我国放射学 会的情况和我们各自的工作情况。我们参加RSNA的学术活动和社交活动,很受启发。

    1987年初琼斯来函,让我寄去我工作情况书面材料。1987年底我的学生从国外来函告知“我 在Radiology看到吴老师被选为RSNA荣誉会员的报导,这是很高的荣誉,是继日本白壁彦夫 教授后亚洲的第二位,中国的第一位”。为此我也很高兴。1988年1月我收到正式通知,并 邀我参加74届RSNA学术大会。

    1988年11月按期到会,在4000人大会上,主席把我和另二位荣誉会员介绍给与会者。大会主 席讲:RSNA荣誉会员授予那些在医学领域相关学科贡献卓越的人。我在致答辞中除了感谢之 外,讲了这个荣誉是属于中国放射学家的。从资料上得知从1970年设此荣誉会员制到19 88年全世界只有33位。

    汪:您的兴趣、爱好是什么?您有自己的座 右铭吗?您对生活的理解是什么?
, 百拇医药
    吴:我喜欢唱歌、爱好体育,至今每日运动(现在为步行)1个多小时,这给我带 来了健康的体魄,保持旺盛的精力。一天的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要多些时间工作,就 要分配得更好些,更紧张些,更少睡些。我每日的睡眠时间是5~6个小时;我喜欢读书,他 给我无穷的乐趣。

    我这个人并不聪明,能作些工作,一是比较勤奋,我的信条是“人一能之,我十之,人十能 之,我百之”;二是总想“人的一生总该做些什么”;三是中学时代的校训“止於至善”深 深的印在心中。所以无论是读书还是做事,都不敢怠慢,不敢草率。学习外语也是如此,另 外还要有语言环境。

    我的少年、青年时代比较艰苦(为了交学费曾遭过人们的白眼,当大夫后需要卖血才能买 一本专业书)。为此,我付出了许多,但是这些付出也磨炼了我,为我带来难喻的益处。

    汪:您喜欢读《放射学实践》杂志吗?作为本刊顾问,您认为它需要 在哪些方面得以改进?

    吴:我喜欢《放射学实践》,深深的谢谢你们,给我准备了这样好的一份刊物 。要提意见一是再进一步加强编者、作者、读者间的多种渠道、多种形式的沟通;二是栏目 还要多样化更活泼些;三是既叫“实践”就要在兼顾学科发展的同时要考虑国情,后者才是 “实践”的核心;最后放射学杂志只要有图,就要尽可能清晰。祝《放射学实践》越办越好 !,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