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河南医科大学学报》 > 1999年第2期
编号:10280187
抗乙肝特异性转移因子加中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90例疗效观察
http://www.100md.com 《河南医科大学学报》 1999年第2期
     作者:张梅喜 崔留欣 张 毅 吴 巍 赵 谦

    单位:张梅喜 崔留欣 张毅(河南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肝病研究室 郑州 450052);吴巍 赵谦(方城县卫生学校肝病门诊 方城 473200)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抗乙肝特异性转移因子;中药

    河南医科大学学报990241 用抗乙肝特异性转移因子和中药治疗9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以血清HBVM(HBsAg、HBeAg、抗-HBc、HBV-DNA)为治疗观察指标,经5~6个月治疗后,进行了分析研究,具体方法和结果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90例慢性乙型肝炎病例选自郑州部分医院、方城县卫校肝病门诊。其中HBV携带组54例,男36例,最小6.5岁,最大56岁,平均26.8岁;女17例,最小11岁,最大46岁,平均29.5岁。慢性迁延性肝炎(慢迁肝)、慢性活动肝炎(慢活肝)组36例(前者32例,后者4例);其中男23例,最小14岁,最大48岁,平均33.1岁;女13例,最小14岁,最大42岁,平均27.8岁。HBV携带组HBV感染时间不清;慢迁肝、慢活肝组病程最长的11个月,最短的8个月,平均1.4个月。
, http://www.100md.com
    1.2 诊断标准 HBV携带者:用ELISA连续3次检测血清证实HBV感染指标两项或三项阳性,肝功能检查无异常,无肝病临床症状和体征。慢迁肝、慢活肝的诊断标准参照《内科学》第4版所述[1]

    1.3 治疗方法 除了慢迁肝、慢活肝组加用甘利欣、VitC、丹参外,2组患者均按下列方法治疗。抗乙肝特异性转移因子,每次2支(1U/支),肌内注射,1次/d,连用1个月;第2,3月,隔日1次,3个月为1个疗程。中药合剂根据清热解毒,活血化淤,补气益气和清肝利胆中医原理组方,主要成分有白花蛇舌草、虎杖、丹参、黄芪、柴胡、郁金、猪苓等中草药,按一定比例配比而成。1剂/d,水煎服3个月为1个疗程。

    1.4 观察方法 每月检查1次血清HBVM,肝功能(ALT,T,A,G和Ⅱ),连续观察2个疗程。

    1.5 结果 90例乙型肝炎患者经3~6个月治疗后,慢迁肝、慢活肝组36例患者有19例HBVM全部转阴(53%),14例HBVM1~2项转阴(39%),血清病毒学指标总转换率92%。HBV携带组54例感染者中有14例血清HBV完全转阴(26%),17例HBVM部分指标转换阴(31%),血清病毒学指标转换率为57%。2组之间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01)。2组首例患者转阴在治疗1.5个月后,最长的为6个月,平均为4.3个月。在慢迁肝、慢活肝组观察到治疗0.5~1.0个月肝功能迅速复常的患者,病毒学指标很快发生变化。肝功能复常迟缓或反复波动的患者血清病毒学指标转换比较困难。
, 百拇医药
    2 讨论

    乙型肝炎是我国人群中主要的传染病之一,HBV感染者约有1.2亿,其中现症患者有几千万。这些患者多数以HBV携带者和慢性肝炎的形式存在。由于病毒在机体内的长期存在和病情反复波动,部分患者可能会发生肝硬化,甚至肝癌。给患者、家庭和社会造成严重危害和沉重负担。乙型肝炎的慢性化和HBV的长期携带与病毒在肝细胞内持续复制和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有直接关系。根据病理生理学方面的研究发现,HBV感染人体后并不直接引起肝细胞损伤,机体免疫应答是肝细胞损伤的主要原因。机体免疫应答能力不足,肝组织微循环障碍,胆汁分泌不畅等机制可能是体内HBV长期感染、病情波动、持续不愈的主要原因。抗乙肝特异性转移因子可提高患者的免疫应答并具有特异性[2]。现代医学理论研究发现清热解毒,活血化淤,补气益气和清肝利胆类中药有明显的抗病毒、改善微循环、利胆的作用[3~6]

    根据其原理将乙肝特异性转移因子和有上述作用的中药相结合治疗慢性乙性肝炎除可明显改善患者症状,促进肝功能复常外,还能有效地促进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M的转阴。本研究结果初步提示:抗乙肝特异性转移因子和中药合剂从综合治疗角度出发,能够促进慢性乙肝患者血清病毒学指标的转阴,而且肝功能轻度异常的患者比HBV携带者更敏感。HBV感染者血清HBeAg2~7a间自然转阴率为45%,HBsAg的年自然转阴率为1%~2%[7,8]。本研究显示的结果明显高于自然感染人群血清病毒的自然转阴,这说明抗乙肝特异性转移因子与中药合用有一定的抗病毒作用。这种疗法药源丰富,价格低廉,便于临床应用。但是,由于此研究病例数较少,无自然人群对照,随机化程度不高,其结果需进一步扩大观察病例数,严格设置自然对照等研究条件,深入观察。
, 百拇医药
    参考文献

    [1] 陈灏珠.内科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

    [2] 张光曙.转移因子的研究和应用.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3] 张根红,曲城,吕逢进.肝炎合剂治疗急性黄疸性肝炎55例临床疗效分析.药学实践杂志,1995,13(3):153

    [4] 梁启明.扶正解毒方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30例.新中医,1997,27(11):42

    [5] 徐阿定.中西医结合治疗无症状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130例疗效分析.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1996,6(4):36

    [6] 张赤志,张建民,罗欣拉,等.肝病血淤症血液血流变学及微循环变化特点.中国中西医脾胃杂志,1997,5(2):120

    [7] 冯志杰,任锡玲,姚希贤,等.慢性HBV感染的细胞免疫功能研究.临床荟萃,1998,13(4):145

    [8] 彭文伟.传染病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