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湖北中医学院学报》 > 1999年第1期
编号:10280245
关于外感湿邪致病机理的研究
http://www.100md.com 《湖北中医学院学报》 1999年第1期
     作者:张六通

    单位:湖北中医学院内经教研室 430061

    关键词:外湿;致病机理;动物;实验

    湖北中医学院学报/990103

    中国图书分类号 R228

    外感湿邪是常见的致病因素之一。《内经》关于外湿的论述较为丰富,后世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研究和发展,但大都局限于文献整理和临床应用方面。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开始运用现代实验方法探讨与湿有关的病证,如湿阻证、湿热证及痹证等。还有人结合现代医学提出,湿邪应包含需要一定湿度而生长繁殖的细菌。但大体而言,有关湿的探讨尚缺乏全面深入研究,尤其在外湿致病机理的研究方面更是如此。针对这一薄弱环节,我们从六淫之外湿角度入手进行了实验研究。首先根据祖国医学外湿形成的论述复制动物模型,并以外湿理论指导技术路线和指标的选择,从免疫、肠道细菌、内分泌、能量代谢、病理形态学和超微结构等方面,探讨外湿致病的内在机制。现将研究思路及结果阐述如下。
, http://www.100md.com
    祖国医学认为,外湿的形成与长夏湿气太过、雨水过多及卑湿环境有关,故采取人工模拟潮湿环境,用加湿器使造型箱相对湿度保持在90%以上,并在鼠笼底部铺垫湿锯末以增高地之湿气,使大鼠自然发病。实验发现,于造模第二天后大鼠陆续出现纳呆饮少、体重增长缓慢、消瘦、嗜卧懒动、趾(指)关节肿大、拒触碰、活动受限、大便不成形或稀便、呼吸粗重等症状。造型105天时,大鼠连续死亡2只,且极度瘦弱。共观察108天,模型组体重、进食饮水量与正常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经胜湿方治疗后,模型动物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或恢复,反证外湿动物模型的可靠性。

    为了科学而客观地解释外湿模型出现诸症的机理亦即外湿致病机理,我们有针对性地选择免疫、肠道细菌、内分泌、能量代谢及病理学等方面的指标,进行了较全面的观察。

    祖国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不外正气和邪气两个基本因素,而正气实际上包含着免疫机制。湿气太过势必伤正,为此我们选择免疫反应中极为重要的T淋巴细胞亚群及白细胞介素2(IL-2)进行观察,结果表明T淋巴细胞亚群异常,IL-2活性降低,说明外湿可引起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此或许为外湿致病途径之一。
, 百拇医药
    “湿胜则濡泻”系常见的病理变化,模型动物也显示了这一点,设想是否与肠道菌群失调有关。为此我们观察了大鼠粪便细菌总数、大肠杆菌数及双歧杆菌数的改变。发现细菌总数和大肠杆菌数显著增加,双歧杆菌数减少,提示:由于肠道中大量繁殖的细菌包括大肠杆菌刺激肠粘膜,引起肠腔中液体累积和肠推进运动亢进,导致大便稀或便溏。而作为肠内正常菌群的重要成员,具有屏障、免疫和营养作用的双歧杆菌的减少与大便稀溏也有相关性。由于双歧杆菌的减少,肠道屏障作用减弱,使某些肠道致病菌在肠粘膜上定植、繁殖而致腹泻。

    实验中发现,大鼠精神倦怠、嗜卧懒动、明显消瘦,似反映能量不足。线粒体是细胞的呼吸代谢中心及能量的源泉,氧化磷酸化效率(ADP/0)和呼吸控制率(RCR)是线粒体活性的主要指标,可反映线粒体的功能状况。实验结果表明,外湿模型骨骼肌线粒体ADP/0和RCR降低,用中药治疗后恢复至正常水平,说明潮湿可引起线粒体活性异常,ADP/0降低,ATP生成减少,供能不足,故倦怠懒动。由于能源不足,储存减少,酵解代谢代偿性亢进,机体处于低能消耗状态,肌肉不能获得足够的能源而消瘦。RCR可反映线粒体结构的完整性及其功能状态,外湿组RCR降低,说明其线粒体结构发生改变,而功能高度依赖于结构的完整性,因此线粒体能量转换效率降低,能量合成减少,而表现懒动乏力、消瘦。
, http://www.100md.com
    外湿模型纳呆、少饮表现较突出。胃泌素主要的短期作用是刺激胃酸分泌,而胃动素主要生理活性为刺激胃和肠的运动及促进胃蛋白酶分泌,二者在胃肠道消化、运动的调节上具有重要作用。实验表明,外湿组胃泌素分泌减少、胃动素释放增加。胃泌素的减少,胃酸分泌亦随之减少,引起食物的胃内消化减弱而纳差。此外,胃泌素降低使胃肠道粘膜和胰腺的蛋白质、KNA和DNA合成减少,粘膜缺乏营养而致消化功能减弱。胃动素的过度释放,诱发胃强烈收缩和小肠明显的分布运动,使胃肠运动加快,排便次数增多、便溏。

    功能与形态是有机联系并统一的,彼此相互依存。外湿引起的功能变化必然与病理形态的改变相关联。模型病理形态学及超微结构的观察是本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结果表明,外湿模型关节、肺、肾、大小肠、肝等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病理学改变。光镜下见踝、趾(指)关节滑膜细胞轻度增生,滑膜及周围软组织充血、水肿,炎细胞浸润,纤维组织轻度增生。电镜下关节成纤维细胞及滑膜细胞增生,粗面内质网增多。提示外湿模型关节及周围软组织存在慢性炎症,为关节肿大提供了病理学依据,说明外湿致痹证确有病理学基础。模型组大小肠粘膜糜烂,小肠绒毛上皮变性、坏死、脱落以及粘膜的炎细胞浸润,从形态学证实小肠粘膜及绒毛的病理改变影响消化吸收功能,故可见纳差、明显消瘦。电镜下发肝线粒体,可现肿胀、嵴短缺甚至消失,有的完全呈空泡化。肝脏是能量代谢的重要器官,含有丰富的线粒体,可以合成机体所必须的能源物质。肝脏线粒体结构的改变必然影响其功能,因此ATP生成减少,能源不足而倦怠懒动、消瘦。

    本研究首次提出了符合中医病因学说的外湿动物模型的造模方法,并复制成功外湿致病的动物模型。从整体功能变化、局部组织改变及生物致病因子等方面,较全面系统地探讨外湿致病机理,发现其中存在多系统多指标的改变。通过本项研究,我们认为,外湿通过对免疫、内分泌、肠道细菌、能量代谢、病理形态学及超微结构等方面的影响,造成多系统多器官的形态与功能损害而致病。提出外湿的科学内涵是季节气候环境、生物致病因子及机体反应性相结合的综合概念。本项研究深化了对外湿致病机理的认识,使之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作者简介:张六通,男,1939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