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温州医学院学报》 > 2000年第3期
编号:10280265
兔血清浓度对肝癌细胞系2.2.15细胞培养的影响
http://www.100md.com 《温州医学院学报》 2000年第3期
     作者:杨雷 何秋莎

    单位:(温州医学院 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心,浙江 温州 325027)

    关键词:肝癌;2.2.15细胞;血清浓度;细胞,培养的

    温州医学院学报000318 [中图分类号]R73-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0-2138(2000)03-0223-01

    乙肝病毒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目前尚无特效药。美国人Sells 1989年建立了能稳定分泌病毒颗粒的2.2.15肝癌细胞系[1],自此针对乙肝病毒的体外药物实验开展得很多[2~6],但大多是观察药物直接对细胞和病毒的作用。考虑到人体自身对药物的分解吸收的影响,这样的实验结果还不能如实反映药物的实际疗效。而药物血清方法可避免了这些缺点。药物血清中血清浓度过高过低都会影响细胞正常的生长活动,并且过低时血清中的药物对细胞的作用不显著。制定药物血清的浓度需要确定血清在整个培养液中的最适浓度,以往人们习惯用小牛血清。鉴于小牛血清的价格高且来源少,我们尝试在正常培养液中加入兔血清来部分代替,并以此确定肝癌细胞系2.2.15正常生长所能忍受的兔血清最高浓度。
, 百拇医药
    1 材料、方法和结果

    1.1 材料 MEM培养基购自Gibco,G418购自美国CLOTECH公司,小牛血清购自Hyclone公司。

    1.2 动物和实验细胞模型 北医大提供的美国Sells等应用克隆双体HBV DNA基因转染HepG2细胞的2.2.15细胞株。成年家兔由本院实验动物供应中心提供。

    1.2 方法和结果

    1.2.1 兔血清的采取:心脏采血法取兔血清,56℃半小时灭活。

    1.2.2 细胞模型的建立:肝癌细胞2.2.15的培养按文献[1,7]进行,按1×105/孔将细胞接种于两个六孔细胞板,每孔加入正常培养液2ml,三天后换液时,对照孔仍加入正常培养液,另外七孔中加入正常培养液和兔血清,兔血清浓度从10%起按10%梯度增加至70%,也每三天换液一次,十五天后进行如下工作。
, 百拇医药
    1.2.3 细胞形态观察:加入50%以下兔血清的孔内,细胞形态与正常对照相同,生长旺盛,细胞透亮,细胞膜边缘清晰;在加入60%以上兔血清的孔内,细胞停止增殖,细胞内出现颗粒和絮状沉淀物,细胞膜边缘模糊,少数细胞膜破裂,细胞质外泄,以致培养液中出现微小颗粒。

    1.2.4 活细胞计数:用0.5%台酚蓝与等量细胞液混合,染色5分钟后进行计数,着色细胞为死细胞,不着色细胞为活细胞。结果显示:兔血清浓度50%以下时,细胞生长状况良好,死亡率低于1%;高于50%时,细胞死亡率在95%以上。

    2 讨论

    本实验结果表明,肝癌细胞系2.2.15细胞确实能在加了兔血清的混合血清中正常生长,并且在高达50%的兔血清浓度下生长状况基本未受影响。说明兔血清适宜作为药物血清实验的血清来源,并且兔药物血清在50%浓度下加入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药物有效成分对肝癌细胞2.2.15系的效用。在50%的浓度下,血清中的药物有效成分稀释了一倍,如在喂饲时再加大药物量,体外细胞培养中的药物浓度就更接近人体内的实际浓度了,就能更确切地测定药物对乙肝病毒的疗效。
, http://www.100md.com
    作者简介:杨雷(1970-),男,湖北人,研究见习员。

    参考文献

    [1] Sells MA,Mei-Ling Chen,George Acsl.Production of hepatitis B virus particles in Hep G2 cells transfected with cloned hepatitis B virus DNA[J].Cell Biol,1987,84:1005-1009.

    [2] 钟森,张定凤,温守明,等.反义寡核苷酸靶向肝细胞体外抗乙型肝炎病毒的实验研究[J].中华医学杂志,1995,392:393.

    [3] 李文.中草药抑制HBV DNA 的实验研究[J].中医杂志,1997,46:47.

    [4] 程明亮,周霞秋,米志宝,等.乙肝散治疗乙肝的临床和实验研究[J].中国医药学报,1997,23:25.
, http://www.100md.com
    [5] 钟森,王升启,张定凤,等.不同基因区反义寡核苷酸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基因表达的比较[J].中华传染病杂志,1998,11:13.

    [6] 朱永廉.β-L-2,3-双脱氧-5-氟胞苷在体外对乙型肝炎病毒复制的抑制作用[J].浙江医科大学学报,1998,97:100.

    [7] 刘洪,谢建芬,张玲霞,等.转染克隆HBV DNA的2.2.15细胞适应常规培养条件的研究[J].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1994,74.

    收稿日期:2000-03-09

    修回日期:2000-06-08,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