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温州医学院学报》 > 2000年第3期
编号:10280301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早期QT离散度变化
http://www.100md.com 《温州医学院学报》 2000年第3期
     作者:陈达开 张建华 陈晓曙 王毅 姜文兵 王晓秋

    单位:(温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心内科,浙江 温州 325000)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QTc;离散度;冠状动脉再通;溶栓

    温州医学院学报000321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治疗后早期QTc离散度(QTcd)变化的临床意义。 方法:依据临床间接血管再通标准,将30例接受溶栓治疗的患者分为有效组(18例)和无效组(12例),观察溶栓后2小时、24小时QTcd变化。 结果:溶栓后2小时、24小时,有效组QTcd较溶栓前明显缩短(P<0.05),无效组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AMI溶栓后早期QTcd变化可作为观察溶栓疗效的一个参考指标。

, 百拇医药     [中图分类号]R542.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0-2138(2000)03-0226-02

    溶栓治疗是急性心肌梗死(AMI)的重要治疗措施之一,QTc离散度(QTcd)可能有助于判断其治疗效果。本文观察了AMI溶栓治疗后早期QTcd的变化及有效的溶栓治疗对QTcd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病例选择与分组 1996年1月至1999年10月确诊为AMI进行溶栓治疗患者30例,于发病3.9

    ±2.2小时内接受尿激酶100万~150万单位静脉溶栓治疗。依据临床间接冠状动脉(冠脉)再通标准[1]判断冠脉再通18例(有效组),男13例,女5例,年龄56~79岁,平均66±5.6岁。广泛前壁梗死4例,前壁前间壁梗死4例,前间壁梗死2例,下壁或下后壁梗死8例(其中3例合并右室梗死);冠脉不通12例(无效组),男10例,女2例,年龄58~75岁,平均67±5.8岁。广泛前壁梗死3例,前壁前间壁梗死3例,前间壁梗死1例,下壁或下后壁梗死5例(其中2例合并右室梗死)。经同质检验,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梗死部位、发病距溶栓时间、入院时血压、心功能(Killip分级)及既往史均具有可比性。
, 百拇医药
    1.2 方法

    1.2.1 心电图:溶栓前常规记录12导联心电图,下壁或下后壁梗死加做V7~V9和V3R~V5R导联心电图,溶栓后3小时内每半小时至少做1次,以后10天内每天至少做1次。心电监测:10天内连续监测。心肌酶:发病后6、8、10、12、14、16、20小时测CK、CK-MB。同时了解胸痛胸闷等症状、心肺体征变化。

    1.2.2 QTcd测量方法:每个患者均在静脉溶栓前,溶栓后2小时、24小时测量12导联心电图的QT间期,测量导联不少于6个,同一导联测量3个QT间期,计算QTc(QTc=实测QT/R-R),取其平均值,将不同导联最长的QTc减去最短的QTc即为QTcd
, 百拇医药
    1.2.3 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非配对t检验,Dunnett检验。

    2 结果

    溶栓前两组QTcd差异无显著性(P>0.05);溶栓后2小时、24小时有效组QTcd较溶栓前明显缩短(P<0.05);无效组QTcd与溶栓前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溶栓后2小时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溶栓后24小时有效组QTcd明显短于无效组(P<0.05),见表1。

    表1 溶栓后QTcd变化 (ms)

    n

    溶栓前

    溶栓后2h
, 百拇医药
    溶栓后24h

    有效组

    18

    43.9+14.1

    35.3+12.1

    34.2+11.4

    无效组

    12

    43.1+17.0

    44.2+13.2

    45.7+12.7*

, http://www.100md.com     与溶栓前比较:△P<0.05;与有效组比较:*P<0.053 讨论

    QT离散度代表心室肌复极不同步性和电不稳定性[2]。有报道表明,AMI溶栓治疗成功后,其QTcd值将缩短[3,4]。本文 30例患者经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后,有效组QTcd值较溶栓前明显缩短,无效组QTcd无明显变化,溶栓后24小时有效组QTcd明显短于无效组,提示QTcd的缩短与心肌再灌注的状态有关。其原因可能是,AMI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心肌坏死,致使心肌复极不均匀增加,结果QTcd增大。溶栓治疗有效后,冠脉再通,心肌缺血、缺氧改善,心室复极化不均一程度降低。因此AMI溶栓后早期QTcd变化可作为观察溶栓疗效的一个参考指标。但因本文例数少,且未做冠脉造影,有其局限性,尚需进一步临床观察,并结合冠脉造影加以证实。
, 百拇医药
    作者简介:陈达开(1965-),男,浙江温州人,心内科主治医师。

    参考文献

    [1]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会.急性心肌梗塞溶栓疗法参考方案[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6,24:329.

    [2] Stetters DJ,Malik M,Ward DE,et al. QT dispersion:Problems of emthodology 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J]. J Cardiovasc Electrophysiol,1994,5:672.

    [3] Moreno FL,Vilanueva MT,Karagounis KA,et al. Reduction in QT dispersion on by successful thrombolytic therapy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J].Circulation,1994,90:94.

    [4] 黄新平,田丹,李玉,等.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QT离散度的影响[J].临床心电学杂志,1997,6:119.

    收稿日期:2000-03-14

    修回日期:2000-05-26,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