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 1998年第4期
编号:10280702
针灸接脊、脊中穴治疗腹痛57例临床观察
http://www.100md.com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1998年第4期
     作者:卫雍绩

    单位:卫雍绩 (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医院(北京100061))

    关键词:针灸;腹痛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980428 提要 以针灸接脊、脊中穴治疗腹痛患者57例(男17例,女40例),其中国家队教练员、运动员48例。治法:取接脊、脊中穴,“以痛为俞”,指压二穴,取疼痛明显之穴针灸,或用双手拇指指尖按压。亦可辨证配穴,随证加减。疗效:针灸1次腹痛消除者32例,占56.14%;显效17例,占29.83%;好转5例,占8.77%。总有效率94.74%。文中还总结了针感、运针法,探讨了病因病机。

    在体育运动中,运动员常因运动性腹痛、运动性胃肠道综合征、痛经、胃肠痉挛、细菌性痢疾等疾病发生腹痛,患者比较痛苦,对训练比赛影响较大。在未确诊之前,一般禁止使用止痛药,以防掩盖病情,延误诊断治疗,然而腹痛又影响训练比赛,因而探索不用止痛药,又不影响原疾病诊断的治疗方法就非常重要。在临床实践中,作者发现,针灸接脊(经外奇穴)、脊中穴治疗腹痛具有止痛迅速、疗效确切之长。
, http://www.100md.com
    1 临床资料

    共统计57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40例;国家队教练员、运动员48例,其他工作者9例;年龄最大47岁,最小3岁;排球项目31人、游泳7人、田径10人;1小时之内诊治者39例、2小时之内诊治者18例;病种有:运动性腹痛20例、运动性胃肠道综合征6例、痛经18例、胃肠痉挛6例、急性胃炎2例、细菌性痢疾2例、胃与十二指肠溃疡2例、慢性阑尾炎1例。

    2 适应症

    运动性胃肠道综合征、运动性腹痛、痛经、胃肠痉挛、急慢性胃炎、细菌性痢疾、胃与十二指肠溃疡等腹部疼痛病症。

    3 治疗方法

    3.1 取穴:接脊、脊中。

    3.2 操作方法:
, 百拇医药
    患者俯卧位,腹部垫一枕头,使胸腰椎联接处向上微凸,便于治疗。

    取接脊(T12~L1棘突之间凹陷处,经外奇穴)、脊中穴(T11~T12棘突之间凹陷处),“以痛为俞”,指压二穴选取疼痛明显之穴针灸,或用双手拇指指尖按压。穴位局部及双手手指用0.5%碘伏、75%酒精常规消毒后,取0.5寸针直刺0.3~0.5寸,平补平泻,捻转提插“得气”后继续行针,使针感增强,针感明显者效果较好。多数病例行针过程中(3分钟内)疼痛消除或明显减轻,如若症状改善不明显,可留针10~15分钟,然后再行针(3分钟)。行针时注意力要集中,提插幅度宜小,切记不可大幅度提插、乱捣乱刺。如果没有针灸条件和经验,可用双手拇指指尖重掐二穴,同样可取得良好效果。

    一般情况下,取一穴在治疗过程中腹痛即可消除或明显减轻;效果不满意者,可针另外一穴,并可辨证选用辅穴:如痛经配以关元、三阴交;胃肠炎、菌痢配以合谷、天枢;寒邪内积腹痛配以足三里、神阙等,随证加减。
, http://www.100md.com
    4 疗效标准

    痊愈:针灸1次腹痛消失,继续训练或工作,随访无复发;显效:针灸1次腹痛明显减轻,能坚持训练;好转:腹痛稍有改善,但难以正常训练工作,用配穴治疗后腹痛消除或减轻;无效:腹痛无明显减轻,用配穴后腹痛消除或减轻。

    5 疗效观察 病名

    例数

    痊愈例数

    显效例数

    好转例数

    无效例数

    运动性腹痛

    20

, 百拇医药     15

    4

    0

    1

    运动性胃肠道综合征

    6

    3

    3

    0

    0

    痛经

    18

    8

    6
, 百拇医药
    3

    1

    胃肠痉挛

    6

    5

    1

    0

    0

    急性胃炎

    2

    0

    1

    1

    0
, http://www.100md.com
    细菌性痢疾

    2

    0

    0

    1

    1

    胃与十二指肠溃疡

    2

    1

    1

    0

    0

    慢性阑尾炎

    1
, 百拇医药
    0

    1

    0

    0

    合计

    57

    32

    17

    5

    3

    %

    56.14

    29.83

    8.77
, http://www.100md.com
    5.26

    从上表可以看出:针灸1次腹痛消除者32例,占56.14%;显效者17例,占29.83%;好转者5例,占8.77%;无效者3例,占5.26%;总有效率:94.74%。57例均选用了接脊穴,只有23例(占总例数的40.4%)配用了脊中穴。

    6 病案举例

    赖××,女,27岁,运动员。

    主诉:反复左上腹疼痛4年,加重1小时。

    现病史:4年前无明显原因出现左上腹痉挛样疼痛或隐痛,每于训练强度大时发生或加重,有时伴有胸闷、恶心,无放射痛,与饮食无明显关系,不伴有咳嗽、发热,二便正常,服用颠茄等未见好转,到协和医院就诊,经胃镜检查诊断为胃溃疡,服用洛塞克,临床治愈。此后训练中偶有腹痛,静止休息或按压时多好转。1小时前训练中出现左上腹持续隐痛,痛而喜按,喜热饮,面色恍白,神疲纳呆,无呕吐,大便1次,色黄质软,小便正常,舌淡体胖有齿痕,苔薄白,脉沉迟。否认外伤史。
, 百拇医药
    既往史: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右膝内侧半月板损伤、双膝髌骨软骨病、颈椎病;磺胺药过敏;否认传染病及家族遗传病史。

    检查:痛苦面容,Bp:120/70mmHg,p:78次/分,R:26次/分,T:摄氏36.9度,腹软,左上腹压痛(±),反跳痛(-),肝脾未触及,麦氏点压痛(-),莫非氏征(-),仰卧起坐试验(-),肺部呼吸音正常,心脏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ECG:窦性心率、正常心电图;胸透:(-);B超:未见异常病变;血常规:正常;尿常规:正常;大便潜血(-)。

    诊断:运动性胃肠道综合征。

    辨证:脾阳不振,运化失常。

    治法:温阳健脾。

    治疗:按压脊中、接脊穴,二穴疼痛明显;局部常规消毒后,取0.5寸针,直刺0.3寸,平补平泻,得气后继续行针,3分钟后疼痛减轻,留针10分钟,再行针3分钟,腹痛消失。
, 百拇医药
    7 体会

    7.1 腹痛之病因病机复杂:“俯以通为用”,俯气不通,运化受阻,湿热蕴积,传导失职,升降失调,气机不畅,气滞血瘀;或寒邪内积,寒凝气滞;或情志不遂,肝气不疏,肝郁气滞,横逆犯胃;或肢体过劳,脾失健运,脏腑失养,拘急而痛;或气血逆乱。病因病机虽不同,然不外乎阴阳失调,治之遵循《内经》中“阳病治阴,阴病治阳”、“从阳引阴”的法则。腹为阴,背为阳;任脉为“阴脉之海”,行走于腹中,与督脉前后、阴阳相对应,并且首尾相接,故取“阳脉之海”——督脉之穴,以通调周身阳气,平衡阴阳,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脊中穴有温阳健脾,宁神镇痉之功;《针灸大成》:脊中穴“主风痫癫邪,黄疸,腹满不能食,五痔便血,温病,积聚,下利,小儿脱肛”;《针灸甲乙经》:“腹满不能食,刺脊中”。接脊穴出自《太平圣惠方》:“小儿痢下赤白,秋末脱肛,每厕腹痛不可忍者,灸第十二椎下节间,名接脊穴”。接脊穴虽属经外奇穴,但也位于督脉循行路线上,针二穴,可以振奋阳气,平衡阴阳,温煦经络,健脾理气和血。气机畅,气血调,俯气通,则“通则不痛”。从现代医学的观点来看:“躯体感受的疼痛刺激从后根进入脊髓背角,更换神经元后上行,入内侧丘系到丘脑。针刺产生的冲动沿外周神经传导入脊髓背角,上行到延脑同侧楔束核”[1],针刺与疼痛刺激传入通路上都通过脊髓背角,在此,两种信号发生相互作用;而且“躯体感受的疼痛刺激是由较细的神经纤维传导的,针刺的疼痛刺激是由较粗的Ⅱ、Ⅲ类纤维传导的,粗纤维活动可抑制细纤维活动”[2],从而阻止了痛觉的传递;与此同时,“针刺冲动传入脑内,激发了镇痛系统,增加了脑内脑啡呔的释放,达到镇痛作用”[3]。另外,取脊中、接脊二穴效果优于其它穴位,与神经节段性分布有关。腹腔大部分脏器的痛觉由T9—L1节段神经支配。而脊中、接脊穴位分别位于T11~T12、T12~L1棘突之间,而且二穴位分别分布有“第十一胸神经后支内侧支、第十二肋间神经后支内侧支”[4],神经生理学基础研究也表明:当针刺的神经和支配痛区的神属于同一节段或相邻时,其抑制效果就要强得多[5]
, http://www.100md.com
    7.2 从疗效来看,本方法对功能性腹痛效佳,而对炎症性、器质性病变所致腹痛效果略逊,时有反复,需再针治,有时还需配合合谷、内关、天枢、关元、足三里等穴,其原因可能与统计病例中炎症性、器质性疾病较少有关。另外,就诊早晚似与疗效成正比,就诊愈早疗效愈好;指压效果似优于针灸,凡此有待进一步统计分析。

    8 小结

    8.1 针刺或指压接脊、脊中二穴治疗腹痛,大多数病例在5分钟内腹痛消除或减轻,具有止痛迅速、疗效确切、简便易行、无副作用而又不影响进一步诊治等优点,非常适宜于运动员,尤其是在重要比赛中使用更能体现出其优越性。

    8.2 腹痛做为临床急症之一,针治之,实为遵“急则治其标”之法,治标止痛,因而病情缓解后,仍须辨证论治,中西医结合,以收全功。

    作者简介:卫雍绩,男,35岁,主治医师
, 百拇医药
    参考文献

    1.辽宁中医学院编.生理学.第1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P234

    2.针刺麻醉(修订版,第1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P243

    3.吴珏主编.实用麻醉学.第1版,1978,P88—89

    4.杨甲三主编.针灸学(第1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P424

    5.张香桐.针刺镇痛的神经生理学基础.中国科学.1978;(4):465

    (1998.06.03收稿),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