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学文选》 > 1999年第1期
编号:10282124
额肌瓣提吊术矫治上睑下垂48例临床分析
http://www.100md.com 《医学文选》 1999年第1期
     作者:黄宝辉

    单位:广西百色地区医院眼科(黄宝辉)

    关键词:

    医学文选990122

    上睑下垂是一种既影响外貌又影响功能的常见眼病。目前的手法方法有额肌悬吊法、利用上直肌法、上提肌缩短术、睑板部分切除术。每种方法均有不足之处,术后再次发生上睑下垂者较多。借助额肌力量矫治上睑下垂的方法颇多,但均是间接借助额肌力量来加强肌力。我们在实践中大胆地直接把额肌瓣肌端缝合在睑板上治疗上睑下垂,取得满意的效果,现将1994年3月至1998年3月的48例(56眼)住院病例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48例(56眼)中男性30例,女性18例;单眼40例,双眼8例;年龄8~25岁,均属于先天性。上睑下垂程度:轻度(遮盖瞳孔上缘)6眼(10.7%),中等程度(遮盖瞳孔1/2)22眼(39.3%),重度(遮盖瞳孔全部)28例(50%),全部住院施行手术。
, 百拇医药
    1.2 手术方法及步骤 病例在局麻或全麻下手术。按重睑术高度或健眼重睑高度切开皮肤,在睑中央区分离皮下组织做成一遂道至眉弓上额肌止端处,切开眉弓部中央区一宽约0.8~1.0cm额肌上端处,向上分离额肌游离端呈“Ц”状,肌瓣长度以能直接下与睑板中下1/3处缝合为限。然后分离皮肤切口皮下组织及轮匝肌暴露睑板中央区。再将额肌瓣端用3~0丝线褥式缝合3针,肌瓣缝合固定于睑板中下1/3处。上睑高度应以平视时上睑缘位于上方角膜缘上1mm或健眼同样高度为宜。皮肤切口用5~0丝线按重睑术常规间断缝合,下睑作一Frost缝合线,并用胶布将缝线固定于额部,结膜囊涂抗菌素眼膏包眼,六天拆线。

    1.3 疗效标准 Ⅰ级治愈:患侧眼与健眼等大,下垂矫正满意,双重睑自然美观,睑裂闭合不全<4mm。Ⅱ级治愈:上睑下垂部分矫正,患眼较健眼欠佳1mm。

    2 结 果

    本组48例中56眼获Ⅰ级治愈者52只占92.9%,Ⅱ级治愈4只7.1%。术后3个月所有病例能正常闭合眼睑,48例均进行随访,最长2年,最短3个月。均无复发,矫正满意。
, 百拇医药
    3 讨 论

    3.1目前先天性上睑下垂普遍采用上睑提肌缩短术,亦有采用额肌吊线、阔筋膜悬吊及其它辅助材料悬吊术式,对于重度上睑下垂者,上睑肌功能完全消失、或肌力<6mm病例,由于上睑提肌及节制韧带过于菲薄时,上睑提肌因大量缩短已失去其生理性伸缩机能而近似额肌吊线的效果[1]。依靠上直肌来提起上睑也没有足够的力量将重症下垂提起至所需高度[1]。使用辅助材料作额肌悬吊术,也因无肌肉组织的生理伸缩机能,而失其自然生理状态,而且提起力量欠佳,达不到满意疗效。睑板部分切除术治疗上睑下垂只适用于轻度者,但因睑板损伤大,不符合生理状态[2]。诸多手术各有其优缺点,共同缺点为适应症较窄,操作复杂繁琐,取材不便,术后反应重,并发症较多,远期效果不肯定[2]。而本组方法适应范围宽,还适用于其它方法失败的病例。

    3.2 额肌瓣具有肌肉伸缩机能,肌纤维强,提起力量大,因额肌瓣只作下端切断,保留供血及生理机能,因而符合生理状态。术后上睑矫正位置适宜保持眼睑自然形态。
, http://www.100md.com
    3.3 关于矫正高度,全麻患者术前以健眼睑缘为高度,在鼻根部做标记来估计矫正术后高度,或在角膜缘上1mm,局麻患者,将额肌瓣做三针褥式缝合,拉紧打活结,观察调整中睑位置和形态,如不均衡,重新调整高度,至满意为止。其中4眼Ⅱ级治愈为全麻时估计高度不够精确而致。

    3.4 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①上睑缘呈角状畸形,做睑皮下隧道时,分离范围要充分使肌瓣自由拉出,额肌瓣两侧拉力对称平衡,肌瓣缝合应在睑板中下1/3中央区,并注意缝合睑板不要太深或太浅,以1/2或2/3深度为适合,并注意三对缝线位于同一水平上。②额肌瓣与额部皮肤分离要完全,牵拉肌瓣时无皮肤移位绷紧现象,肌瓣长度足够达上睑板部不出现睑外翻;分离皮下组织暴露睑板时做一条细轮匝肌置于缝合肌端上方,使睑皮自然美观。肌瓣位置选弓上中央区额肌,分离时不损伤眶上动脉及神经,避免出血不利于操作。③部分病例术后出现睑闭合不全,因额肌瓣有较强伸缩机能,三个月后能自然恢复,眼裂小于1mm。

    我们认为,此法优于在上睑提肌力小于6mm病例的上睑提肌缩短术及其它悬吊术,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怀宝.Hess改良术治疗重症上睑下垂.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1994,16(2):146

    2 高明宏,李宝储,蓝 平,等.Whitnall韧带悬吊术治疗复发先天性上睑下垂.中国实用眼科杂志,1994,12(9):560,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