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重庆医学》 > 2000年第4期
编号:10282177
5岁以下小儿腹泻的病原学分析
http://www.100md.com 《重庆医学》 2000年第4期
     作者:李达先

    单位:广西兴业县妇幼保健院(537800)

    关键词:

    重庆医学000459 为了解婴幼儿腹泻的病原分布情况,我科于1996年9月~1998年2月间,对儿科5岁以下急性腹泻的414例患儿进行了病原学分析,现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对象 凡大便次数突然增多,大便性状有明显改变,起病在5天以内。未经治疗的5岁以下患儿为本次研究对象,其中,男271例,女143例,1岁以下351例,占82.4%。临床表现主要为腹泻,大便呈稀水样或含有少量粘液,多数<10次/日,部分病人有脱水和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病情多在5~15天。

    1.2 检查方法 新鲜粪便或肛拭采集标本后置无菌瓶中立即送检:分份标本均做轮状病毒,腺病毒抗原检测。同时常规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病毒检测应用乳胶凝集试验,药盒为芬兰 Orion Diagnosticu 公司生产,操作按说明书进行,细菌检查:取新鲜粪便接种于 SS 培养基及麦康凯琼脂培养基。
, http://www.100md.com
    2 结 果

    2.1 病原学检查情况

    2.1.1 病毒检出结果 共检出单纯轮状病毒感染49例,单纯腺病毒感染29例,两者混合感染32例,共计110例。

    2.1.2 细菌检出结果 枸橼酸杆菌39例,克雷伯菌15例,产气肠杆菌11例,阴沟肠杆菌8例,赫夫尼亚菌7例,变型杆菌6例,假单胞菌3例,摩根菌2例,福氏志贺菌Ⅱ型、致病性大肠埃希菌、伤寒沙门菌各1例,共计94例。

    2.1.3 混合感染结果 轮状病毒、腺病毒合并产气肠杆菌、克雷伯菌、阴沟肠杆菌、枸橼酸杆菌、奇异变形杆菌、赫夫尼亚菌、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感染者,分别是8、6、5、4、3、3、2、1例。轮状病毒合并阴沟肠杆菌、赫夫尼亚菌、克雷伯菌、产气肠杆菌,粘质沙雷菌、普通变型杆菌感染者,分别是3、3、3、2、1、1例。腺病毒合并枸橼酸杆菌、克雷伯菌、福氏志贺菌感染者各1例,共计48例。
, 百拇医药
    2.2 不同年龄组病原检出情况 0~1岁组病原检出率占54.9%,~3岁组占64%,~5岁组占66.7%,各组间差异不显著(X2=3.33,P>0.05),从所检病原看,0~1岁组细菌感染33.6%,而>1岁组占52.4%,差异显著(X2=8.992,P<0.05),细菌病原中以枸橼酸杆菌,克雷伯菌,产气肠杆菌为主。

    3 讨 论

    3.1 病毒仍然是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之一,从检查结果可见~1岁患儿病毒感染占42.1%,且以轮状病毒为主,与国内有关报道相近,试验中发现标本的采集可直接影响结果,轮状病毒肠炎病程5~7天,呈自限性。病毒的排出高峰时间是发病后3~5天,以后渐下降,我们体会在病后24小时至3天内取样,粪便越呈水样或蛋花汤样,病毒的检出率越高。提示标本的性状和采集时间是影响结果的重要因素。

    3.2 毒力较弱的条件致病菌为本次调查的主要病原菌、以枸橼酸杆菌、克雷伯菌,产气肠杆菌为主,而痢疾杆菌、沙门菌,致病性大肠埃希菌,伤寒沙门菌等重要的肠道致病菌却很少见。说明条件致病菌在婴幼儿腹泻的病原学上占有重要位置,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3.3 不同年龄组病原的分布有明显差异,从本组资料中可见,1岁以下组以病毒感染为主,>1岁组则以细菌为主,可能前者对轮状病毒,腺病毒系首次感染,易感性高,以后随着体内抗病毒抗体效价的逐渐升高,增加了对病毒的抵抗力,1岁以后为何易获革兰阴性杆菌感染,有待进一步探讨。,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