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Ⅲ型矫治器在前牙反矫治中的应用
作者:樊晓群
单位:南京市口腔医院正畸科(210008)
关键词:
江苏医药990921FRⅢ型矫治器在前牙反
前牙反
材料和方法
23例中男性15例,女性8例,年龄6~14岁,平均9.7岁。为替牙期或恒牙初期。无矫治史。病例选择要求:磨牙近中关系,前牙反覆
结 果
23例患者通过治疗,牙
一、颌骨的改变:SNA角代表上颌骨与颅骨相对关系,从治疗前后的数据看,平均增加了1.8度,有显著性差异。SNB角平均减小0~2度,无显著性差异。由此可见FRⅢ型功能矫正器促进了上颌的发育,相对限制下颌的生长,导致上、下颌骨相对位置改变。这是因为FR-Ⅲ对上颌前庭粘膜产生张力刺激所致,本组中有1例SNA角增加7度。
附表 矫治前后X线头影测量差值分析 (单位:度) 测量值
s值
t值
P值
SNA(前颅底平面―上齿槽座点角)
1.60
1.705
3.053
0.0135*
SNB(前颅底平面―下齿槽座点角)
-0.28
1.512
-0.635
0.5312
ANB(上齿槽座点-鼻根点-下齿糟座点角)
1.70
1.225
4.493
0.0024**
上1-NA(上中切牙长轴-NA连线交角)
9.54
5.882
5.130
0.0059*
下1-NB(下中切牙长轴-NB连线交角)
-3.84
7.380
-1.650
0.1334
上1-下1(上下中切牙长轴交角)
-9.83
0.027
-2.980
0.0124*
MP-SN(下颌平面与前颅底平面交角)
1.05
3.910
0.726
0.0023
FH-MP(下颌平面与眶耳平面交角)
2.23
4.015
1.771
0.4860
Y轴角
3.23
4.130
2.411
0.1922
面角
-9.80
-0.028
-2.930
0.0124*
注:*P<0.05 **P<0.01
二、牙位的改变:上1-ΝΑ角平均增加4~9度,有显著性差异。下1-NB角平均减小2~3度,上1-下1角平均减小5~9度,有显著性差异。说明在矫治后上切牙唇倾,下切牙舌倾,上切牙轴倾斜度较下切牙轴倾斜度明显。这种上切牙轴的代偿性变化参于改变前牙反
三、下颌及面部的变化:MP-SN角增加1度,FH-MP角增加2~3度。Y轴角平均增加2~3度,面角减小5~8度。这一切说明该FRⅢ型矫治器使下颌生长方向发生改变,下颌向下向后旋转。
讨 论
根据23例患者测量数据分析,得出上、下颌骨相对位置改变,即促进上颌骨向前生长,改变下颌的生长方向,使面中凹陷的发育不足得以补偿。这一结果支持Frank关于FRⅢ矫治器的机理。通过FRⅢ功能矫治器使前庭皱裂,结缔组织纤维的持续牵引刺激骨的形成,导致基骨的横向和矢状方向的生长。另外,年龄愈小,矫治时间愈短。说明在智牙恒牙初期,在青春发育高峰期上颌骨缝没有愈合,有利于上颌骨的发育。愈早治疗愈有利于面型的改善,其矫治时机要比Ⅱ类面型的矫治更为宽广。
鐎甸偊鍠曟穱濠囧棘閸モ晝褰�
闁稿繗娅曢弫鐐烘儌閻愵剙顎�
閻犲洤瀚鎴﹀礄閻樻彃缍�
闁瑰吋绮庨崒銊╁即閺夋埈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