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 > 1999年第2期
编号:10283564
颌骨、牙槽骨骨密度与全身骨密度的关系
http://www.100md.com 《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 1999年第2期
     作者:温 宁 综述 王忠义 审校

    单位: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陕西 西安 710032

    关键词:颌骨;牙槽骨;骨密度

    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990257 中图号:R78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593(1999)02-0171-03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新的骨密度检测仪器的问世,使得人们对骨密度的研究更深入、广泛。骨质疏松症、牙槽骨吸收严重危害老年人的健康,早期诊断和预防骨质疏松与牙槽骨吸收具有重要意义,是国内外重点研究的方向之一。本文综述了影响全身骨密度变化的主要生物因素以及与颌骨、牙槽骨骨密度变化的关系。

    1 骨质疏松症的特性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为主的全身性系统性疾患。它的主要病理改变是骨量减少,同时累及皮质骨与骨小梁,骨折的危险系数增加,且骨骼的显微结构发生变化。骨质疏松症一般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指机体和骨骼本身生理性退行性变所引起的骨质疏松,多与年龄的增长有关。骨质疏松及骨折的发生情况女性大于男性,特别是绝经后的妇女,骨量丢失加快[1]。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是由于某些疾病或某些原因诱发而成,如各种内分泌疾病、肠胃疾病、结缔组织病等全身性疾病及药物等因素而导致的骨质疏松,较为少见。近年,国内外医学界重点研究的是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 http://www.100md.com
    骨质疏松可造成骨量丢失以及相应的骨结构发生变化,出现骨小梁减少、骨吸收增加等变化,这些变化均可导致骨强度降低。骨强度取决于几个因素,主要包括骨密度、骨结构、骨体积以及骨的代谢能力等,其中骨密度对骨强度的影响最大。所以在研究骨质疏松症时,常将骨密度作为检测骨质疏松症的标准之一。Baxter[2]提出了骨密度检测可以早期诊断骨质疏松,并进行分类。骨质疏松症是老年人的多发病,其骨量的减少常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加重。据美国国立牙科研究所(NIDR 1993)报告,在美国目前约有2000万骨质疏松症患者,其中大部分为女性,在这些患者中约有150万人发生骨折,每年消耗医疗费为10亿美元。据日本1980年的报告资料,约有400万骨质疏松患者,其中发生股骨颈部骨折及桡骨下端骨折者约为10万人,随着日本社会人口的老龄化,目前这一疾患人数的数字会更高。在我国也有10余个省市进行了骨矿含量及骨密度的测定,这些调查结果表明,我国不同地区的人民也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骨矿含量的下降愈多。男性自50岁以后开始下降,在80岁左右骨矿含量下降约25%~30%,女性自40岁以后开始下降,绝经期的妇女下降明显高于同年龄组的男性,且随绝经年限增长呈显著的负相关,女性丢失的骨量为男性的2~3倍。因此,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在老年人女性高于男性,且骨密度的递减率,女性也比男性快1倍。这些报告与国外报道基本相符。所以,在今后几十年内,骨质疏松及骨折都将是危胁老年社会的重要疾病之一。因此,早期诊断骨质疏松是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
, 百拇医药
    2 骨质疏松症在颌骨、牙槽骨的表现及对口腔疾病诊治的影响

    颌骨是全身骨骼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关于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颌骨情况,虽然了解较少,但近年来正在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骨质疏松症在全身骨骼的表现特征是骨皮质层变薄,如股骨等。而在口腔的表现特征是骨矿丢失。这可从下颌角角点的厚度研究和下颌骨骨量的研究中得到证实[3]。骨矿丢失引起的临床表现为下颌骨萎缩和牙槽突吸收,在X线片上则显示为低密度的透光区。

    关于全身骨质疏松症与颌骨及牙槽骨吸收的关系,Kribbs等[4]分析了30例已确诊为骨质疏松症的女性无牙颌者口腔情况与全身钙含量和桡骨骨矿关系,结果发现全身钙量与牙槽骨骨矿呈显著相关(即下颌骨骨密度随全身骨密度降低而降低),与牙槽骨吸收量没有关系。他在随后的研究中认为,下颌骨的骨矿含量反映了患者全身骨骼的情况。朱晓滨等[5]测量腰椎骨密度并进行牙齿X线平行投照,用计算机图像定量分析处理所得X线片测量牙槽突骨密度分析结果表明,下颌骨骨密度与腰椎骨密度呈明显正相关关系,Nodelman和Berinck[6]从组织学检查的角度,清楚地描述了上下颌骨的骨质疏松现象,他认为颌骨的骨性丢失,可能是身体其它部位骨性物质丢失的进一步表现。Dger[7]也认为牙槽骨的吸收与其它部位的骨吸收有关。Kribbs等[8]对85例患者有骨质疏松症的绝经后妇女做了检查,利用显微光密度计测量下颌骨骨量,同时测量下颌角的皮质骨厚度及牙槽嵴顶高度,并做牙周探查。结果表明:下颌骨量与全身骨量有明显的相关关系。Kribbs等[9]又对50例20~90岁的健康妇女,进行了下颌骨骨量、骨密度和下颌角骨皮质厚度的测量,并与腰椎骨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下颌骨骨量与年龄无明显相关性,但与全身骨量有明显的相关关系。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全身性骨质疏松症与颌骨的骨矿丢失之间呈正相关,骨质疏松症与下颌骨萎缩及牙槽骨吸收也有显著的相关性。骨质疏松症与牙周炎均引起骨吸收、骨量的减少,有人提出牙周炎可能继发于骨质疏松症,但多数研究结果表明,牙周炎患者的牙槽骨吸收主要是局部因素作用引起,而骨质疏松症在牙周炎的发生上不起主要作用。
, http://www.100md.com
    3 性别、年龄对骨密度的影响

    一般说,无论男女峰值后的骨密度均随年龄增长而下降。余卫等[10]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分析445例正常人腰椎正侧位骨密度,认为正常人腰椎骨量积累过程中,皮质骨和松质量的骨量积累是不同步的,松质骨骨量积累在先,皮质骨骨量积累至峰值在后;在男性70~79岁年龄组,骨密度值高于60~69岁年龄组,虽然这两个年龄组的骨密度值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但至少可以说明男性在此年龄段骨密度值并非减少,且有增加趋势。Karisson等[11]的正位观察也见到类似现象。Solar等[12]用DXA法测量25个无牙下颌骨骨密度结果显示性别间有显著性差异。随着年龄的增加,男性的骨密度值呈微微增加的趋势,而女性下颌骨骨密度值呈降低趋势。这可能是男性皮质骨数量的增加使下颌骨的萎缩得以稳定。

    牙槽骨是支持天然牙列行使正常功能的生理基础,活动全口义齿及种植义齿对牙槽骨的作用方式尽管与天然牙列有根本区别,但牙槽骨依然是义齿修复的生理基础,其骨钙丢失程度受原始骨量及骨结构强度的影响。有研究表明,同龄不同性别成年人之间骨质强度、骨矿含量均存在明显差异,女性松质骨的疏松程度大于男性,皮质骨的厚度较男性薄,差异均有显著性,这可能是女性骨质疏松及骨折发生率均大于男性的原因之一。同样的差异亦存在于颌骨和牙槽骨,年轻女性有牙下颌骨的无机物含量亦低于同龄男性[13]。很多学者对性别与骨质疏松症的关系作了大量研究[14,15]。女性绝经后雌激素缺乏,而雌激素借助于成骨细胞受体促进骨形成。同时,它还促进1,25(OH)2 VitD3及降钙素的形成,有抑制甲状旁腺素的骨吸收作用,有利于骨形成。老龄女性骨质疏松病人远较男性者多,也说明雌激素与骨量变化密切相关。绝经后骨质疏松即Ⅰ型骨质疏松,主要是因为雌激素缺乏而出现的快速、连续地以小梁骨吸收为主的骨减少,故富含小梁骨的椎体及桡骨远端容易发生骨折。此时,骨吸收旺盛而骨形成尚无明显减少,即所谓转高型骨减少。女性绝经期过后,骨减少速度又趋缓慢,恢复到按增龄而减少的速度,表现为Ⅱ型骨质疏松,即老年性骨质疏松。此时骨吸收低下,骨形成也明显减少,即所谓转低型骨减少。女性与男性相比,前者的最大骨量起点低,故进入老年期的女性骨量更易降至发生骨质疏松,甚至合并骨折的危险水平。Wowern等[16]对下颌骨3年的变化研究中发现,其下颌骨骨密度女性每年下降1.5%,而男性每年下降0.9%。王敏等[17]应用γ射线骨密度分析仪测量了19例无牙颌患者5年前后的桡骨骨密度和下颌骨骨密度。发现随着年龄的增加,桡骨骨密度和下颌骨骨密度均下降,说明下颌骨骨密度变化是全身骨密度变化的口腔局部表现。其女性患者均为绝经期妇女,桡骨骨密度值和下颌骨骨密度值均低于男性,且随着年龄的增加,骨密度值下降也较显著。说明骨质疏松症与性别有较大关系。
, 百拇医药
    4 颌骨、牙槽骨骨密度定量测量方法

    由于口腔颌骨的结构特点和复杂性,用任何方法均比测量全身骨骼密度困难。随着全身骨密度的测量方法不断改进,一些新检查仪器的问世,骨密度测量趋向于辐射量小、省时、精度高,活体颌骨骨密度的测量方法也不断得到改进。在应用仪器测量骨密度之前,X线肉眼密度分析法一直为医生所采用。但骨密度需降低30%以上才能在X线上显示出来。而且医生仅凭肉眼观察X线片,分辨能力有限,各人评价不一,不能精确计算骨中矿物质含量,误差较大。显微光密度法较传统的X线肉眼分析法有较大进步,是研究骨矿物质改变的基本方法。计算机辅助密度测量图像分析法、单能光子吸收法均已应用于临床,80年代中期国外开始应用双光子吸收法和双能X线吸收法测量活体无牙下颌骨和有牙下颌骨的骨矿含量[18],目前国内也已开始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对牙槽骨的骨密度进行测量分析[5],测量的图像清晰度高、准确性和精确度明显提高(误差仅1.0%),双能X线法比较于放射性同位素作放射源的双光子吸收法,不存在同位素衰变的问题,比其他方法减少了扫描和辐射线暴露,是一种简单、无创、精确的测量方法,可逐渐推广应用于临床测量下颌骨骨密度,即时检测诊断骨质疏松症,预防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 http://www.100md.com
    参考文献

    1 刘忠厚主编. 骨质疏松症.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2.68

    2 Baxter JC. Osteoporosis:Oral manifestations of a systemic disease. Quintessence Int, 1987,18(6):427

    3 Kribbs PJ, Chestnut Ⅲ CH, Ott SM et 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mandibular and skeletal bone in an osteoporotic population. J Prosthet Dent, 1989,62(6):703

    4 Kribbs PJ, Smith DE, Cheanut Ⅲ CH. Oral findings in osteoporosis. Part Ⅰ:Measurement of mandibular bone density. J Prosth Dent, 1983,50(4):576
, http://www.100md.com
    5 朱晓滨,于世凤,史凤芹 等. 骨质疏松症患者下颌骨骨密度的分析研究.现代口腔医学杂志,1996,10(2):78

    6 Nodelman CI,Bernick S. The significance of age changes in human alveolar mucosa and bone, 1978,39(5):495

    7 Dyer MY, Ball J. Alveolar crest recession in the edentulous. Brit Dent, 1980,149(10):290

    8 Kribbs PJ, Chesnut CH, Ott SM et al.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dibular and skeletal bone in an osteoporotic population. J Prosth Dent, 1989,62(6):703
, http://www.100md.com
    9 Kribbs PJ, Chesnut CH, Ott SM et al.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dibular and skeletal bone in a population normal women. J Prosth Dent, 1990,63(1):86

    10 余卫,秦明伟,徐苓 等. 正常人腰椎骨密度变化.中华放射学杂志,1996,30(9):625

    11 Karlsson M, Gardsell P, Johnell O et al. Bone mineral nomative data in malmo sweden. Acta Orthop Scand, 1993,64(2):168

    12 Solar P, Ulm CW, Thornton B et al. Sex-related differences in the bone mineral density of atrophic mandibules. J Prosth Dent, 1994,71(4):345
, http://www.100md.com
    13 Ortman LF, Hansman E, Dunford RG et al. Skeletal osteopenia and residual ridge resorption. J Proth Dent, 1989,61(3):321

    14 Peck WA, Riggs BL, Bell NH et al. Research directions in osteoporosis. Am J Med, 1988,84(1):275

    15 盛康,袁绍云.更年期妇女性激素与无牙颌下颌骨骨密度、牙槽骨吸收关系的研究.华西口腔医学杂志,1993,11(2):115

    16 von Wowern N, Storm TL, Olgaard K.Bone mineral content by photon absorptiometry of the mandible compared with that of the forearm and the lumbar spine. Calcif Tissue Int, 1988,42(3):157

    17 王敏,黄琼,胡国瑜.全身骨密度和下颌骨密度5年变化的初步研究.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1994,12(3):227

    18 Corten GF,Hof MA,Buijs WC et al. Measurement of mandibular bone density ex vivo and in vivo by 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netry. Arch Oral Biol,1993,38(3):215

    收稿日期:1998-10-26;修回日期:1999-03-12,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