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 2000年第2期
编号:10283730
左心室假腱索的检出率及其与室性早搏的关系
http://www.100md.com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2000年第2期
     作者:张卫卫 许凤芝 汪荷 杨宏梅 蒲英英

    单位:张卫卫(中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院);许凤芝 汪荷 杨宏梅 蒲英英(沈阳军区总医院,沈阳市,110015)

    关键词:左心室假腱索;室性早搏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000247

    摘要 目的:探讨左心室假腱索的检出率及其与室早关系。方法:应用超声心动图检查4573例受检者。结果:检出548例假索,检出率为12%。有、无假腱索者的室早发生率分别为36%、8%,二者差异极显著(P<0.01)。结论:室早与假索有关。

    左心室假腱索(false tendon,FT)系指横过心室的异常条索,在超声心动图(UCG)问世之前,只能通过尸体才能发现,现在通过UCG能及早检出。本研究应用UCG连续检查4573例受检者,检出FT548例,现就FT检出率与室早关系进行探讨。
, http://www.100md.com
    1 资料及方法

    1.1 资料

    本研究连续检查1996年5月~1999年5月4573例门诊及住院患者。年龄12~78岁,60岁以上253人。经内科体检、χ线、心电图(ECG)、UCG检查,确诊心脏病59例,余4514例(98.7%)未见器质性心脏病证据。但其中有室性早搏495例。

    1.2 方法

    应用日本产超声心动图诊断仪。探头频率4MHz。常规检查心脏各心腔,并做实时记录。

    2 结 果

    2.1 左心室假腱索的发生率

    本组4573例中检出左心室假腱索548例(12.0%)。其中老年人253例,左心室假腱索50例(19.8%)。二者比较无明显差异。
, 百拇医药
    2.2 有心脏病者室早的发生率

    548例FT中59例有心脏病,其中室性早搏者24例(40%);无心脏病的489例中有室早173例(35%)。两者室早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

    2.3 有无假腱索者室早发生率的比较

    有假腱索548例中有室早197例(36%);无假腱索4025例中有室早者322例(8.0%)。有假腱索者室早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无假索者(P<0.01)。

    3 讨 论

    左心室假腱索的发生率:左心室假腱索的发生率各家报告不一,其频率从0.5%~60%[1~3]。这种差别可能与受检对象的选择、机器的性能、检查者的技术(如切面是否详尽)等有关。还要强调假腱索要与室间隔、左室内膜、附壁血栓相鉴别,因为假腱索的回声和这些结构很相似。本组连续检查4573例基本健康者,发现左心室假腱索548例,检出率为12%,与国内的资料12.7%接近[4],明显高于Suwa报告的6.4%发生率。这种假腱索分二型:纵行型(对角型),位于左心室腔内,又分为长纵行型和短纵行型二种;另一型为横型,是从室间隔中部到左心室的侧壁,呈水平型走向。本文在253例老年人中发现左心室假腱索50例(19.8%),与总检出率无区别,说明假腱索与年龄无关。
, 百拇医药
    假腱索与室性早搏的关系:许多文献报道左心室假腱索和室早有关,有假腱索者室早增加,但其发生率不尽相同。如Suwa报道62例有左心室假腱索者中无器质性心脏病者的室早发生率为56%;Perry等描述了没有器质性心脏病的假腱索,室早发生率为20%[5]。本文资料显示,假腱索者548例中有室早197例(36%);而无假腱索4025例中有室早者302例(8.0%),二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从而提示了假腱索的存在,对于无器质性心脏病来说,可能是室早的主要原因,此种室早属良性,对身体无害,不需要治疗。

    本组的资料还证实,假腱索548例中伴心脏病59例,其中有室早24例(40%),而无心脏病489例中有室早173例(35%),二者室早的发生率相似(P<0.05)。Luetmer等尸检483例正常心脏者,发现265例(54.9%)有假腱索,因此得出了假腱索是心脏的一种正常变异的结论[6]

    假腱索导致室性早搏的机理:假腱索导致心律失常有两种假说:①由于机械性牵拉,使浦氏细胞自律性增强;②假腱索的组织学为一种特殊的纤维组织,可含有或不含有心肌,而含有特殊的传导细胞,能造成自发异位兴奋性增高。有的学者通过电镜观察,发现假腱索中可见浦肯野细胞,细胞中肌原纤维Ⅰ带常缩短或消失,表明细胞可能处于收缩状态,使假腱索的浦氏细胞除具有兴奋传导的性能外,还有收缩作用,这些可能是假腱索导致室早的原因。
, 百拇医药
    参考文献

    1,Turner W.Anormal heart with moderator band in the left ventricle. J Anat physiol,1986,30:568

    2,Gerlis LM, et al. Left ventricle bands: a normal anotomical feature. Br Heart J,1984,52:64

    3,Suwa M, et al. Incidence of the coexistence of left ventricular false tendons and pruematre ventriction in apparently healthy subjects. Circulation,1984,70:793

    4,肖竹影,等.左室假腱索的二维超声心动图与临床分析.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89,17(1):10
, 百拇医药
    5,Perry LW, et al. Left ventricular false tendons in children prevalence as detected by 2-dimensional echocardiograpy and cliniial signifincance. Am J Cardiol,1983,52:1264

    6,Luetmer PH,et al. Incidecnce and distribution of left ventricle false tendons a autopsy study of 483 normal human heart. J Acc, 1986,8:179

    (收稿日期:2000-02-23),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