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 2000年第3期
编号:10284057
慢性硬膜下血肿93例临床分析
http://www.100md.com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0年第3期
     作者:尹畅 阳楚雄 胡守兴

    单位:胡守兴湖南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 长沙 410011

    关键词:慢性硬脑膜下血肿;CT;MRI;手术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000321 目的:回顾性分析从1990年6月至1998年6月应用CT,MRI确诊的慢性硬脑膜下血肿93例。其目的在于加强对本病的认识,做到早诊断、早治疗。方法:从这93例的一般资料、病程,主要临床表现、血肿部位和血肿量,辅助检查,尤其是CT,MRI检查的重要性及治疗方法和预后等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析。结果:慢性硬脑膜血肿多见于年龄较大者,50岁以上占60.2%,脑外伤是最重要的原因(68.8%),病人常无明显症状或仅有一时性头痛。只有在颅压明显升高时,可出现偏瘫、失语,而中青年颅高压表现较明显,头颅CT扫描是简单、安全、较准确的诊断方法,MRI是最佳影像学方法。现认为钻孔、冲洗引流被认为是治疗本病的最佳方法,对于多房分隔型的慢性硬脑膜下血肿,应行开颅以清除血肿。结论:慢性硬脑膜下血肿较易漏诊或误诊,凡临床疑有本病者,必须作CT或MRI检查,并行相应治疗。
, 百拇医药
    分类号 R651.1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一般指头部外伤后3周以上开始出现症状,位于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具有包膜的血肿[1]。本病头部外伤轻微易被遗忘,起病隐袭,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征,容易误诊[1]。我院自1990年6月~1998年6月共收治本病93例,现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83例,女10例;年龄最小2个月,最大86岁,平均50.5岁,1岁以内8例(8.6%),1~50岁29例(31.2%),50~69岁56例(60.2%),70岁以上18例(19.4%)。

    1.2 受伤原因

    摔伤41例,打击伤10例,交通事故13例,不明原因29例。伤时有昏迷史13例,9例昏迷时间在30min之内,4例在30min至4h之间。
, 百拇医药
    1.3 病程

    从受伤到确诊历时3~48周,平均12周。

    1.4 主要临床表现

    头痛、恶心63例,呕吐35例,智能及精神障碍20例,失语5例,复视6例,视乳头水肿38例,锥体束征20例,抽搐6例,面瘫4例,瞳孔不等大6例,婴幼儿前囱张力增高3例。入院时GCS计分9~15分83例,6~8分10例。

    1.5 血肿部位和血肿量

    单侧额颞顶枕15例,单侧额颞顶34例,单侧颞顶忱10例,单侧额顶忱5例,单侧额顶5例,单侧颞顶14例,双额颞顶枕10例。血肿量按多田氏公式计算:<30ml 3例,30~100ml 82例,>1000ml 8例,平均68ml。

    1.6 辅助检查
, 百拇医药
    93例均作头部CT检查,35例加做增强扫描,8例加做MRI检查。87例显示为新月形或半新月形病灶,5例显示为梭形病灶。血肿呈稍高密度14例,低密度36例,稍低密度8例,等密度13例,混杂密度13例。其中5例较明显呈高密度或略低密度或低密度分层排列,84例有脑室受压变形、中线结构移位的占位效应,6例疑脑疝形成,6例双侧额颞顶枕慢性硬脑膜下血肿,无中线移位,脑室变小,MRI显示血肿在T1加权像为高信号,T2加权像也为高信号,6例有中线移位,脑室受压变形。

    1.7 治疗方法和预后

    85例采用钻单孔冲洗引流方法,8例钻双孔冲洗引流。术后76例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7~10d复查头部CT,32例血肿消失,无积液、积气,44例有少量积液、积气,均<10ml,其中20例1月后再复查头部CT积液积气完全吸收。本组有几例临床上较少见情况简介如下:1例术后7~10d复查头部CT仍有45ml积液、积气,经第二次钻孔冲洗引流后,复查头部CT仅10ml积液、积气。1例19岁患者术后并发硬脑膜外血肿,经开颅血肿清除术后,症状完全消失。1例78岁患者术后第7天血肿再发,且已形成脑疝,经及时开颅行血肿清除术后转危为安,但遗有轻偏瘫和不完全性运动失语。1例曾在外院2月前作过钻孔冲洗引流治疗术后再发,经开颅血肿清除,术中见血肿呈“胎盘样”改变,血肿包膜明显增厚,与脑表面粘连紧,部分血肿呈豆腐渣样,部分血肿已机化,7d后复查头部CT,已无积液积气,3例血肿量>30ml,因无明显颅高压症状和神经系统体征,病人经脱水等治疗20~30d后复查头部CT,血肿明显吸收或消失。
, 百拇医药
    术后引流量,最少10ml,最多900ml,平均80ml,引流时间2~5d。3例术后引流量一直较多,考虑为蛛网膜下腔破裂后混有脑脊液所致,予以抬高引流管,试夹管后于第5天拔除引流管。2例引流不畅,引流液呈较稠血性液,混有血凝块,考虑与冲洗不够彻底或创伤出血可能,经引流管注入尿激酶2次后,引流通畅。住院时间最短7d,最长50d,平均20d。术后随访25例1~3年,均健在且无任何并发症。

    病理学检查:10例取血肿外膜作病理切片。为纤维样组织,内有渗出性出血,增生纤维组织内有少数增生的小血管。

    12例取血肿液作常规检查:FDP均增高,李凡他试验阳性。

    2 讨论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一旦确诊,均应及早手术治疗。而钻孔冲洗引流术被认为是治疗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简单、安全、疗效可靠的治疗方法,已广为应用[2]。本组85例作钻孔冲洗引流术,其中8例作双孔冲洗引流,10例双额颞顶枕作双侧钻孔冲洗引流术。作者体会在操作上应注意以下几点:钻孔后用咬骨钳将骨窗扩大至2cm×2cm,利于置管从多个方向冲洗,又不易损伤血肿膜与脑组织。钻孔部位选择在血肿最厚处钻孔最安全。硬膜与血肿膜宜分层切开或先穿刺抽出部分积血减压再切开,这不至于插管时插入硬脑膜与血肿外膜之间而未插入血肿腔,也不会伤及血肿内膜,更不会插入硬膜外冲洗致硬膜损伤分离、塌陷致使硬脑膜与颅骨之间小血管撕裂而引起继发性硬脑膜外血肿[3]。本组1例病人因操作不当即出现了硬脑膜外血肿,值得重视。另外如血肿腔液体涌出过猛或引流过快,如脑复位也快,则置管将比较困难,易损伤血肿内膜和脑组织,故手术时应强调缓减压,中低压与慢速冲洗[3],此时可用棉片堵塞减缓血肿液过快涌出。对于选择单孔还是双孔冲洗引流,文献上有不同见解,关键是看血肿量和积血成分性质以及单孔是否能引流彻底。采用双孔双管即—管冲洗—管引流,应注意两孔之间的距离,有利于冲洗引流作用。置管深度勿过深也勿太浅,其长度依血肿大小范围而定,过深易伤及脑组织或将血肿内膜和蛛网膜撕破,造成血肿腔与蛛网膜下腔相通,导致术后引流量过多,本组已有2例,血肿腔难以闭合,过深插入脑组织还可引起癫痫频繁发作,本组2例术后出现癫痫,CT证实导管插入脑组织。如双侧慢性硬脑膜下血肿,则对双侧要平衡减压,否则易造成一侧脑组织移位,形成脑疝,甚至扩大对侧血肿。对于血肿腔必须反复多次冲洗干净,根据CT的密度值,密度越低,血肿液化越好,越便于引流。对于CT所示密度分层型血肿,更应作各个方向反复冲洗至清亮为止。在冲洗中常发现冲洗出许多小血凝块及白色絮状物,从血肿液常规检查来看FDP普遍较高,故冲洗血肿腔对CT密度高,血肿液中有血凝块、纤维素片的彻底清除和防止复发是有益的。钻孔冲洗引流术的治疗效果在很大程度取决于脑组织的复位情况。中青年一般脑复位较好,术后复查CT,血肿腔残余积液、积气少,而老年人脑复位差又有脑萎缩,术后易造成过多的积液,因此老年人可考虑将置管引流时间相对延长,在拔管时可用注射器轻轻缓慢抽吸出残余积液。有文献报道利用负压引流技术可令内外包膜互相贴附,减少死腔,而达到加快血肿自然愈合的目的[4]。此外,术后嘱病人咳嗽、头部呈多个方向变动亦利于引流,术后使用脱水剂等可促使受压脑组织膨起,使血肿腔逐渐闭合。为减少颅内积气手术结束时可注入生理盐水充满血肿腔以排出积气;在换引流袋时,注意先夹管保持引流袋负压;拔除引流管时,当第1个侧孔接近脑表面时要尽快拔出并及时结扎预制缝线关闭引流口。本组44例术后7~10d复查头部CT均有少量积液或积气。作者体会少量积液、积气大都可以自行吸收,一些老年人脑复位不理想,尚残余部分积液是正常的。如积液量过多需作第二次钻孔冲洗引流术。
, http://www.100md.com
    对于多房分隔型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冲洗引流效果是不佳的,往往这类血肿CT与MRI呈梭形,似硬脑膜外血肿,钻孔引流难以奏效。本组5例此类病人均行开颅清除血肿而治愈,术中见血肿以“胎盘样”改变,血肿膜均明显增厚,其内为黄灰色豆渣样物,故必须行开颅才能将血肿清除。

    参考文献:

    1 王忠诚主编.神经外科学.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336

    2 Mark Walder.FM.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s a review.J Neurosurg,1981;54:637

    3 梁玉敏,张光霁.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后并发症及其防治.中华创伤杂志,1995;8:251~253

    4 陈 满,吴耀晨,陈健康.钻孔负压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8;3(14):131

    (1999-03-23收稿),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