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本科护理专业课程设置的分析
作者:何平先 熊诗华 叶宝霞 何俊
单位:何平先(郧阳医学院护理系,十堰 442000);熊诗华(湖北省十堰市太和医院,十堰 442000);叶宝霞(湖北省十堰市太和医院,十堰 442000);何俊(郧阳医学院护理系,十堰 442000)
关键词:
护理学杂志000836
1999年我院在进行本科护理专业课设置过程中,对全国18所医药院校护理教学计划进行了学习、分析与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来源及教学计划中专业课设置的特点
1.1 资料来源
全部资料来源于《中国高等医药院校课程指南》[1]一书。18所医药院校除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学制为4年外,其余17所医药院校学制均为5年。
1.2 教学计划在专业课设置方面的特点
1.2.1 课程名称沿用传统护理教育模式中的名称,主干课程基本趋同:各院校课程名称基本沿用传统课程名称,主干课程有《护理学基础》、《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等。经17所5年制护理专业课程设置统计数字显示,开课院校为17所,开课率为100.0%。17所院校还开设有《护理管理学》及《诊断学》,占100.0%;16所开设了《精神神经科护理学》,占94.1%;12所开设了《五官科护理学》,占70.6%;11所开设了《传染病护理学》,占64.7%。
1.2.2 探讨专业课全新课程体系: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专业课程设置放弃了传统的课程构建形式,按系统进行专业课课程设置,将专业护理课分为护理学Ⅰ(人与社会),护理学Ⅱ(生殖),护理学Ⅲ(营养与排泄),护理学Ⅳ(呼吸与循环),护理学Ⅴ(活动与休息),护理学Ⅵ(认识与感觉),为一创新举措。虽然尚在实验与探索之中,仍不失为护理学科发展及护理教育新模式的形成进行了有效的尝试。
1.2.3 实践课比例增大:18所医药院校课程开设情况见表1,2。
1.2.4 适应整体护理需要,增加护理新课程:17所医药院校增加了一些临床护理新课程,如13所院校开设了《急救护理学》,占76.5%;7所开设了《康复医学》及《康复护理学》,占41.2%;4所开设了《老年病学》及《老年病护理学》,占23.5%;2所开设了《社区医学》及《社区护理学》,占11.8%。
表1 17所医药院校课程开设情况 科目
平均总
学时
理论
实验
与学习
理论与
实践比例
护理学基础
内科护理学
外科护理学
妇产科护理学
儿科护理学
207
183
184
88
87
96
107
104
52
49
111
76
80
36
38
0.86∶1
1.41∶1
1.30∶1
1.44∶1
1.29∶1
表2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专业课课时情况 科目
总学时
理论
实验
理论与实践比例
护理学Ⅰ
护理学Ⅱ
护理学Ⅲ
护理学Ⅳ
护理学Ⅴ
护理学Ⅵ
144
288
216
216
162
216
36
72
72
72
54
72
108
216
144
144
108
144
0.33∶1
0.33∶1
0.50∶1
0.50∶1
0.50∶1
0.50∶1
1.2.5 人文科学知识与护理专业知识融合,护理专业课程有所拓宽:临床护理工作已从机械的执行医嘱进入到对人进行全身心的整体护理,护理人员的素质要求也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为此,各院校注重护理专业课与人文科学的有机联系,对专业课进行了拓宽,如9所院校开设了《护理心理学》,占52.9%;17所开设了《护理管理学》,占100.0%;3所开设了《护理药理学》,占17.6%;2所开设了《护理科研》,占11.8%。说明护理专业课程有所拓宽。
1.2.6 增大选修课比例,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各医药院校根据学院自身情况开设了选修课。根据12所医药院校提供5年制本科选修课的教学计划,共开设专业选修课累计达21门,每科18~36学时。开设选修专业课科目有《护理教育学》、《护理英语》、《护理美学》、《症状护理学》、《口腔护理学》、《护理病案操作》、《科研讲座》等。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提高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2 讨论
2.1 建立突出中国特色的护理教育课程体系是护理教育者的职责
我国自1983年恢复高等护理教育以来,高等护理教育发展迅速,但由于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根据以上资料显示,我们在肯定护理教育改革所取得成效的同时,也注意到护理专业教育的不足,如护理专业课目前主要是以传统医加护的课程名称,仅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进行课程重组,新的课程体系尚未形成;新课增幅比例太小,如《老年医学》及《老年护理学》仅4所院校开设,而《社区医学》及《社区护理学》仅2所院校涉及该内容;专业课拓宽有所局限;选修课有一定盲目性和随意性。这些是目前护理专业教育值得研究的课题。作为护理教育工作者,应注意在引进国外先进护理教育理念与护理经验的同时,注意与中国护理实践相结合,探索出一套适应中国护理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应着重探讨如下几个问题:①专业课课程体系如何体现护理特色;②如何在更大范围内开设新课程;③选修课能真正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扩大知识面。对护理专业课课程内容的综合性改革,应体现在知识重组的基础上,强调护理专业各门课程在内容上的合理组合与归类,课程的合理设置与课程内容更新基础上重新组合,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2]。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的课程设计体现了在遵循专业学习标准的同时,注意知识结构目标体系的有机重组,值得护理教育界借鉴。
2.2 统一制定学生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知识模块
统一知识模块有利于院校之间横向联系与比较,保证在灵活多样的教学计划指导下学生学习的基本质量。
从18所医药院校的教学计划中可以看出专业课程的设置门数、课时、是否必修各不相同,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更是独树一帜,体现了教学计划的灵活多样,但给横向比较带来一定的困难。近期全国医学院校基础课知识点已经定稿,对于护理教学来讲也应制定适应21世纪护理需求的基本知识模块。有了基本学习标准,学院即可根据本地区、本院校特点,采取各种形式的教学计划、课程安排,以利教学改革的进行。
知识模块的制定要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具有超前性、先进性与科学性,要体现能适应现代化社会迅速发展的、构建护理学科所需求的、素质高的新型护理工作者所具备的基本要求。
2.3 促进护理教育改革,适应整体护理需要
护理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护理模式。否则,护理教育只能成为空中楼阁。现代护理模式已发展成为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即根据病人身心、社会、文化需要,为病人创造一个温馨、和谐、充满希望和力量的健康空间和心境,提供优质的护理[3]。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对课程进行了调整和优化、突出了护理特色,以适应整体护理模式的需要。
从以上资料可看出,各院校已在重视增加实践课,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实践课的增加更为显著。而目前国内多数医院仍按疾病分科,且分科越来越细,这对于独立疾病的诊断、治疗、护理乃至科研来讲,都是有利的。但对病人整体观察与处理是否存在着一定的弊端,这种状况是否适应高等护理专业的临床实践,还须进行探讨。总之,医院应根据医学模式的转变进行大胆改革,以促进护理教育的改革。
目前我国护理教育正处于飞速前进、大胆创新、新旧交替的过渡阶段,而适应国内需要的教学模式尚在尝试与摸索阶段。新的护理教育理念对培养人才的能力、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标准。护理教育应顺 应这一发展趋势,努力改进护理教育体制中不合理的部分,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护理教育模式,使中国护理教育与世界护理教育接轨。
参考文献
1,林惠青主编.中国高等医药院校课程指南.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629~650,885~961
2,王雄国,张静芬,张妹娣.护理专业素质教育课程化的思考.实用护理杂志,1999,15(10):56
3,王晓霞,阎成美,肖海云等.展望21世纪之护理教育.实用护理杂志,1997,13(9):487
收稿:1999-12-23
修回:2000-03-20
瀵邦喕淇婇弬鍥╃彿
閸忚櫕鏁為惂鐐
鐠囧嫯顔戦崙鐘插綖
閹兼粎鍌ㄩ弴鏉戭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