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急救医学》 > 2000年第6期
编号:10285103
外伤性骶髂关节半脱位的诊断和治疗
http://www.100md.com 《中国急救医学》 2000年第6期
     作者:刘建新 黄阳 陆晓峰▲

    单位:黑龙江省医院骨科,150036

    关键词:

    中国急救医学000647 我们于1994年9月~1998年12月骨科门诊诊治急性外伤性骶髂关节半脱位72例,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72例,男30例,女42例,年龄18~50岁,平均28.1岁。右侧骶髂关节半脱位40例,左侧32例。

    X线检验所见 患者取仰卧位,X线管向头侧倾斜15~25°摄骨盆斜位片,可见患侧耻骨枝向前移位48例;患侧耻骨枝向后移位24例。两种类型的移位范围2~5 mm,平均3.1 mm。

    骶髂关节半脱位的复位方法 ①斜扳法(搬肩推臀旋脊法):患者侧卧,患侧下肢屈曲在上,健侧下肢伸直在下,术者一手扳肩,一手推患侧骶髂关节外侧,将脊柱极度旋转后突然顿挫发力使骶髂关节复位。此法用于前旋半脱位。②反向斜扳法:患者侧卧,患肢伸直在上,健肢屈曲在下。术者一手推肩胛骨外侧向前,一手扳髂前上棘向后,极度旋转脊柱后突然顿挫发力使骶髂关节复位。此法用于后旋半脱位。③足蹬法:患者取仰卧位或俯卧位,术者坐在患肢侧床边,双手牵患肢足踝部,足蹬患肢侧坐骨结节,足与双手相反方向顿挫发力使骶髂关节复位。仰卧位用于前旋半脱位。俯卧位用于后旋半脱位。

    2 结果

    评定标准 ①优:治疗后疼痛消失,活动正常。②良:骶髂关节部有不适感,无叩痛及放射痛,活动正常。疗效见附表。

    附表 外伤性骶髂关节半脱位的治疗结果 临床分型

    例 数

    疗 效

    有效率

    优

    良

    前旋半脱位

    48

    44

    4

    100%

    后旋半脱位

    24

    24

    0

    100%

    3 讨论

    临床治疗时应按X线检查结果选择复位方法,以减少患者痛苦,避免造成医源性损伤。复位应按斜扳法或反向斜扳法、足蹬法依次进行。每种复位方法完成后可检查患者屈髋情况,如患肢髋关节能完全屈曲则提示骶髂关节半脱位已复位,不需进一步复位。由于骶髂关节半脱位时多伴有周围韧带损伤或血肿,复位后应卧床2~3周以利于骶髂关节周围的韧带组织修复,血肿吸收。前旋半脱位48例中有4例治疗后患侧骶髂关节有不适感与卧床时间短仅一周左右即负重活动韧带修复不完全有关。

    由于骶髂关节半脱位时的脱位范围微小,缺乏显而易见的畸型和明确的影像学改变。骶髂关节的大小及形状随个人有很大差异,即使同一人两侧也不完全相同。因而给骶髂关节半脱位的X线诊断增加了困难,降低了准确性。目前临床上多用X线摄片除外骶髂关节结核、类风湿性关节炎、炎症等器质性疾病。我们通过测量耻骨联合的旋转位移,间接诊断骶髂关节半脱位,提高了诊断率。耻骨联合的旋转位移提示骶髂关节半脱位是一种耳状关节面异常旋转位移的病变。

    本文通过72例急性外伤性骶髂关节半脱位的诊断与治疗,初步探讨了骶髂关节半脱位的发病机理和骶髂关节半脱位的复位指征。依据X线的检查结果分为前旋半脱位和后旋半脱位两种类型,提出了间接诊断骶髂关节半脱位的影像学标准。

    [收稿:1999-02-08,修回:1999-10-20],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