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 1999年第4期
编号:10286450
常用血液流变学指标及其影响因素
http://www.100md.com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1999年第4期
     作者:王秀梅 李铮 张华芳 王玉香 刘长山

    单位:山东省潍坊市人民医院老年病研究室 (山东261041)

    关键词: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990409 中图分类号 R318.01

    血液流变学是一门研究血液及其组份流动和变形规律的科学,近年来国内血液流变学的基础理论与临床应用研究进展很快,本文就常用血液流变学指标及其影响作一概述。

    l 血液粘度

    流变学检测中两个重要指标为全血粘度和血浆粘度。

    1.1 影响全国年度的因素[1.2] (1)血细胞数量、体积及结构是影响全血年度的主要决定因素。全血粘度主要与血液有形成份特别是红细胞数量、红细胞压积密切相关。全血粘度随着红细胞压积的增高而增高,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脱水等均有全血粘度增高。当细胞压积达80%时,血液几乎完全失去其流动性。白细胞异常增高,如白血病时白细胞超过200×109/L,全血粘度也会明显增高。血小板粘附性增强也可导致全血粘度增高。除细胞数量外,全血粘度还与平均红细胞体积(MCV)有关,MCV大全血粘度高,MCV小则全血粘度低,(2)全血粘度还受血细胞主要是红细胞和血小板的聚集特性的影响。正常情况下,血液流动过程中红细胞是分散的,但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如休克、糖尿病等,红细胞形成"z0701.gif (136 bytes)钱状"或凝集体使微循环障碍是造成全血粘度增高的重要因素。(3)红细胞变形性对血液粘度影响很大。红细胞变形性降低时,增加血流阻力,血液粘度升高。血液为非牛顿液体,其全血粘度随切变率增大变小,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由于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可致全血粘度增高。(4)血浆粘度主要由血液中大分子蛋白质特别是纤维蛋白原和球蛋白B的数量所决定,血浆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血浆粘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全血粘度的高t低。(5)全血粘度与血管结构和功能状态密切相关。在较小血管中,全血粘度随管径变小而!降低,但若小于2~3微米的临界半径时,全血粘度则急剧增高[2]
, 百拇医药
    1.2 影响血浆粘度的因素[1,2] 血浆粘度决定于其中所有的各种蛋白质、脂类和糖类等高分子化合物的含量,其中以蛋白质的含量和浓度最为重要。尤其是纤维蛋白原在细胞之间起联接作用,易使红细胞聚集,血液粘度升高。球蛋白IgM增加流动阻力,也是增加血浆粘度的重要物质。纤维蛋白原等链状高分子化合物在血浆中能形成网状结构,是导致血浆粘度增高的重要原因,如应激反应、炎症或组织坏死等,可引起纤维蛋白增多、血浆粘度增高。此外,血浆蛋白的水解程度、蛋白的膨胀性、蛋白分子的带电状态以及血浆的酸碱度和离子强度等对血浆粘度均有一定影响。

    2 红细胞电泳时间的测定及影响因素[3]

    红细胞表面带负电荷,红细胞悬浮于血浆(或生理盐水、缓冲液)中,当有直流电作用时,红细胞向阳极方向移动,称为红细胞电泳,。10个红细胞移动170μm平均所需时间称为红细胞电泳时间(EPT)。EPT测定是反映红细胞表面电荷密度的一项重要指标。血浆蛋白的比例对EPT影响较大,白蛋白带负电荷,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带正电荷,若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加,则红细胞表面负电荷减少,EPT延长;反之,若纤维蛋白原减少或白蛋白增加,EPT缩短。红细胞表面电荷密度减少,红细胞易于聚积,导致全血粘度升高。
, http://www.100md.com
    3 红细胞变形能力的测定及影响因素

    红细胞能自由通过直径比它小的微血管是因为红细胞具有变形能力,决定红细胞变形能力的有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4,5]。内部因素包括红细胞膜结构与功能状态,表面积与体积之比及红细胞内液的粘度。红细胞膜中ATP含量、Ca2+/Mg2+及胆固醇/磷脂对膜的变形能力有重要影响。ATP为K+、Na+、Ca2+泵提供能量,又是钙的鳌合剂,它可降低膜中钙的浓度,ATP含量降低、Ca2+/Mg2+及胆固醇/磷脂比值升高,均可导致红细胞膜硬度增高,变形能力降低;表面积与体积之比降低(如球形红细胞)其变形能力也降低;红细胞内液的粘度主要受血红蛋白含量和血红蛋白理化性质的影响,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增加及异常血红蛋白、血红蛋白溶解度降低等均使红细胞内粘度升高,变形能力降低。外部因素主要有切应力、渗透压及酸碱度。作用于红细胞的切应力增大时,促使红细胞变形,渗透压偏高或偏低及pH降低均降低红细胞的变形性。
, http://www.100md.com
    其它血液流变学指标尚有血沉(其意义基本同EPT)、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等,临床医师较熟悉,在此不再赘述。

    参考文献

    1 吴云鹏等.临床血液流变学问答.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108

    2 余猛进,杨瑞和.血液流变学及其临床应用.上海医学,1997,20(2):117

    3 陈槐卿.血液流变学与临床医学.生物医学工程杂志,1985,2:123

    4 高佩奇.临床血液流变学进展.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1991,25:141

    5 陈清,郑盼,张之南.红细胞变形的生理意义与影响因素.生理科学进展,1991.22:142

    (1999年5月16日收稿),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