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儿科杂志》 > 2000年第6期
编号:10288391
猫抓病一例
http://www.100md.com 《中华儿科杂志》 2000年第6期
     作者:舒李焱 刘高俊 方元勋 程士樟 汪露祥

    单位:舒李焱(245000 安徽省黄山市人民医院儿科);方元勋(245000 安徽省黄山市人民医院儿科);程士樟(245000 安徽省黄山市人民医院儿科) 汪露祥(病理科) 刘高俊(病理科)

    关键词:

    中华儿科杂志000626 患儿男,5岁。1周前自诉腋窝疼痛,家长发现其右腋下有一鸡蛋大小的圆形肿块,表面不红,上肢活动正常。5 d前除咳嗽外,无发热、食欲减退及精神不振。未见皮疹。曾在当地医院诊断为结核性淋巴结炎,用药情况不详。因病情无好转来我院,门诊以“恶性淋巴瘤”收住院。体检:体温:37.8℃,呼吸28次/min,脉搏96次/min。营养发育中等。前臂及头面部皮肤可见线条形浅表疤痕9处,无皮疹及化脓病灶。颌下、颏下、颈、腋下、滑车上及腹股沟处淋巴结普遍增大,蚕豆至鸽蛋大小,右腋下一淋巴结鸡蛋大小,质中等,表面光滑,与周围组织不粘连,无波动感。轻度压痛。巩膜无黄染。咽充血,扁桃体不大。颈无抵抗。心肺检查未见异常。肝、脾肋下未触及。四肢活动正常,关节无肿胀。辅助检查:白细胞 9.3×109/L,中性0.53;淋巴0.46;血红蛋白111g/L,红细胞4.0×1012/L;血小板139×109/L;血沉30 mm/1 h。胸部X线检查:心、肺无异常,肺门及纵隔未见肿大的淋巴结。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PPD)试验阴性。淋巴结穿刺及骨髓检查提示嗜酸性粒细胞稍增多,未发现肿瘤细胞。取淋巴结活检,病理报告符合猫抓病。追述病史,近3年来患儿宠养猫,经常与猫共眠,接吻。曾被猫抓伤皮肤达20余次,当时有血痕及轻微红肿。未加处理,于3~5 d后渐愈。猫自身并无病状。确诊后给予环丙沙星每日10 mg/kg,连续静脉点滴7 d后观察1周,除右侧滑车上淋巴结缩小至黄豆大外,其余淋巴结已全部消失。

    讨论:小儿时期许多感染及非感染性疾病都可引起淋巴结肿大。由于儿科医生对猫抓病缺乏了解,极易造成误诊、漏诊,本例即以“恶性淋巴瘤”收住院,经淋巴结活检后才确诊为猫抓病。

    本病是因接触带病菌的猫被感染上一种革兰阴性棒杆菌而发生的急性传染病[1]。儿童和青少年发病为多见。多数在发病前数周有被猫咬或抓伤的病史。本病的潜伏期为8~10 d。以颈、腋下、滑车、颌下和耳前等局部淋巴结肿大及疼痛为特征,近半数有发热伴流感样症状,可有原发性丘疹、水泡或脓疱等皮肤病损。重症病例可并发脑炎、脑脊髓膜炎、眼病和其他病变。本例由于条件有限,无法做病原学检查。除活检有典型的肉芽肿性炎症外,淋巴结穿刺液细菌学检查、皮内试验以及免疫荧光抗体试验检出高效价血清抗体等可作为诊断依据。猫抓病须与结核、淋巴瘤、性病性淋巴肉芽肿等鉴别。目前尚无肯定的特效治疗药物,本例给予环丙沙星静脉点滴治疗,取得较好效果。

    刘高俊(进修医师)

    参考文献

    1,骆抗先.猫抓病.见:李梦东,主编.实用传染病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498-499.

    (收稿日期:1999-09-14),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