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必要推广使用中药煮散
作者:陆高翔
单位:陆高翔 (右江民族医学院附院药剂科 百色 533000)
关键词:中药;剂型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0002133 中图分类号: R28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5817(2000)02-0310-02
中药煮散是药材粗颗粒(粒度大小以2~4mm)与水共煮去渣取汁而制成的液体药剂。从剂型上看,它并非独立剂型,而只是汤剂的一种用药形式,具有汤剂的一切特征,是一种传统的剂型,具有悠久的历史。
中药煮散较完整的记载始见于汉.张仲景《伤寒论》中四逆散、半夏散方捣细加水煎汤的用法。在《金匮要略》中对煮散的记载更为详备,共9方。“煮散”一词始见于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中卷八“续命煮散”,卷十二“茯神煮散”等,11个煮散方剂。唐末至五代十国时期,由于战争不断,药材短缺,为节省药材,医家提倡使用煮散。到宋代,煮散得到广泛推广使用,如对后世影响极大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共收载788方,其中煮散239方[1]。此外在宋、金、元时期所编著的大批方书中,对煮散均有大量的记载。可见煮散在当时已得到广泛应用。明、清后,药末渐被饮片取代,煮散应用逐渐减少,尽管如此,不少医家仍主张使用煮散,如《温病条辨》中的银翅散仍应用至今。近代,煮散仍然得到继承和发扬,著名中医蒲辅周十分喜欢使用煮散,在《蒲周医家》等著作中,就有许多有关煮散的记载,上海科技出版社1985年出版的高等医学院校教材《方剂学》收载422方,其中煮散61方。而上海科技出版社1986年出版的高等医学院校教材《中药药剂学》中,就对中药煮散这一传统剂型作了详细的介绍,使其得到进一步的发扬光大。
, http://www.100md.com
中药煮散与汤剂的区别在于药材题粒大小的差别。药效发挥主要是与有效物质的煎出量有关。中药材绝大部分是具有细胞组织的动、植物,少数为矿物、金属,药物成分的浸出,是指水等溶媒进入细胞组织,有效成分被溶解,经扩散进入溶剂的过程。药材粉碎成颗粒,扩散面积增大,依扩散公式ds=-DFdt(dt为扩散时间,ds为在dt时间内的物质扩散量,F代表扩散面积,即药材的粉碎度,D为扩散系数;为浓度差,-号表示扩散趋向平衡时浓度降低);粉碎越细,扩散面积越大,越有利于浸出。因此颗粒煮散用药量虽少,但提高了药物的利用度,取得与全剂量饮片汤剂相同的疗效[2]。五十年代后,医药工作研究人员对不同规格的中药粗末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药物粉碎成颗粒煎煮,比原饮片可提高中药有效成分的煎出量[2~13]。中药饮片汤剂药材用量大,浪费惊人,以中药煮散代替饮片不仅可以节省大量药材[2,10,14],而且可以使中药方剂规范化、标准化,便于临床应用有规可循。张玉芳等通过对古代文献的考证、动物实验、临床实验等手段进行研究表明中药煮散常用标准量每次9~15g之间,每天3次,每天27~45g,疗效可靠[15]。
, 百拇医药
使用中药煮散是完全可行的。中药煮散完全保留了汤剂的所有特点,只是将汤剂的饮片粉碎成颗粒。煮散原料是单味加工、据方调剂,这与传统中药饮片汤剂处方毫无差别,既按中医理论辨证施治、随证加减,也保持了汤剂处方和群药共煎煮的特点,同时对药物的君、臣、佐、使,七情合和等配伍理论也无任何影响,既遵循了中医药的基本理论,又保持了汤剂的固有特点,其疗效是可保证和肯定的。其次是药材粉碎成一定规格的颗粒,现在的机械设备可以完成。目前国内已有颗粒饮片的生产单位,如陕西铜川市中医院的中药颗粒饮片加工、装袋、袋配、袋煎技术已获国家发明专利。而邯郸市中医院的“实用新型中药饮片”已通过省级鉴定,并在本单位应用达200多种,得到医生、患者和药剂人员的好评[16]。
我国是个人口大国,资源相对来说比较贫乏。当今中药处方有的药味越开越多,有的药量越用越大;这与中药在炮制上还存在着切制不符合规范,根茎类整段整块入药,果实类、种子类该捣的不捣,该碎的不碎有关,给中药材带来极大的浪费,严重影响临床疗效,结果是容易使患者对中医处方,甚至对整个传统医学产生怀疑和误解。中药煮散可以节省许多药源,这样无形中降低了每剂中药的价格,大大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中药煮散可以提高中药材的利用度,因此大力推广中药煮散的应用,对于节约药材,增进药效,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 http://www.100md.com
当然,中药煮散由于药材粉碎成粗末,分散度大,易吸潮变质;含淀粉、粘液质较多的药材粉碎后,入煎易糊化;药材粉碎后使外观鉴别产生了困难;这些问题,措施上可相应采用真空密闭包装、包煎等方法处理。在医院,可将药物入院检验合格后在进行粉碎。在科技发达的今天,这可以解决。
总之,中药煮散剂型,遵循了中医药的基本理论,继承了辨证论治的长处,保持了汤剂的固有特点,克服了汤剂用量大,饮片大,有效成分不能充分利用等缺点,既节省了药材,又提高了疗效,大大降低药费、减轻病人的负担,它的推广使用具有着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谢海洲.从中医临床角度探讨药物的合理应用[J].药学通报,1985;20(7):400~403
[2] 黄煮.中药煮散的历史沿革及现代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1989;24(2):74~77
, 百拇医药
[3] 史久良,沈映欢,佟婉君.药材体积大小的煎出效果比较[J].哈尔滨中医,1964;(5):55~58
[4] 孙雁序,于仲玲.提高中药汤剂煎煮质量的几个环节述略[J].中医药学报,1992;(4):10~11
[5] 郝玉衍,姜明堂,刘丰印,等.汤剂的火煎法制备[J].中成药研究,1980;(3):17~20
[6] 刘中煜.大枣完整与破开煎煎出物比较[J].中药通报,1983;8(3):23~24
[7] 吕桂月,李连信.中药汤剂煎煮研究[J].中成药,1989;(3):9~10
[8] 李寿田.经济有效的剂型—粗末水煎[J].内蒙古中医药,1989;8(3):37~38
, http://www.100md.com [9] 张维安.中药小剂量煮散初探[J].中药材,1992;15(8):38~39
[10] 徐昌远.中药煮散简介[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1;11(3):125~126
[11] 吴玉成,李桂洁,肖秋萍,等.中药煮散研究[J].中成药研究,1981;(3):11~13
[12] 吕文海,张学兰,孙秀梅.从煎出效果看果实种子药的炮制[J].中药材,1985;(4):39~40
[13] 谢以若,李进更.颗粒煎煮法的初步探索[J].人民军医,1977;(9):93~95
[14] 张守玉.推广中药煮散大有必要[J].中成药,1993;15(12):47
[15] 张玉芳,琚玮,李雁,等.煮散常用量标准化研究[J].河南中医,1996;(4):253~254
[16] 景丽华.中药汤剂调配方法改革的设想[J].中国药事,1994;(5):300~301
收稿日期:2000-01-20, http://www.100md.com
单位:陆高翔 (右江民族医学院附院药剂科 百色 533000)
关键词:中药;剂型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0002133 中图分类号: R28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5817(2000)02-0310-02
中药煮散是药材粗颗粒(粒度大小以2~4mm)与水共煮去渣取汁而制成的液体药剂。从剂型上看,它并非独立剂型,而只是汤剂的一种用药形式,具有汤剂的一切特征,是一种传统的剂型,具有悠久的历史。
中药煮散较完整的记载始见于汉.张仲景《伤寒论》中四逆散、半夏散方捣细加水煎汤的用法。在《金匮要略》中对煮散的记载更为详备,共9方。“煮散”一词始见于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中卷八“续命煮散”,卷十二“茯神煮散”等,11个煮散方剂。唐末至五代十国时期,由于战争不断,药材短缺,为节省药材,医家提倡使用煮散。到宋代,煮散得到广泛推广使用,如对后世影响极大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共收载788方,其中煮散239方[1]。此外在宋、金、元时期所编著的大批方书中,对煮散均有大量的记载。可见煮散在当时已得到广泛应用。明、清后,药末渐被饮片取代,煮散应用逐渐减少,尽管如此,不少医家仍主张使用煮散,如《温病条辨》中的银翅散仍应用至今。近代,煮散仍然得到继承和发扬,著名中医蒲辅周十分喜欢使用煮散,在《蒲周医家》等著作中,就有许多有关煮散的记载,上海科技出版社1985年出版的高等医学院校教材《方剂学》收载422方,其中煮散61方。而上海科技出版社1986年出版的高等医学院校教材《中药药剂学》中,就对中药煮散这一传统剂型作了详细的介绍,使其得到进一步的发扬光大。
, http://www.100md.com
中药煮散与汤剂的区别在于药材题粒大小的差别。药效发挥主要是与有效物质的煎出量有关。中药材绝大部分是具有细胞组织的动、植物,少数为矿物、金属,药物成分的浸出,是指水等溶媒进入细胞组织,有效成分被溶解,经扩散进入溶剂的过程。药材粉碎成颗粒,扩散面积增大,依扩散公式ds=-DFdt(dt为扩散时间,ds为在dt时间内的物质扩散量,F代表扩散面积,即药材的粉碎度,D为扩散系数;为浓度差,-号表示扩散趋向平衡时浓度降低);粉碎越细,扩散面积越大,越有利于浸出。因此颗粒煮散用药量虽少,但提高了药物的利用度,取得与全剂量饮片汤剂相同的疗效[2]。五十年代后,医药工作研究人员对不同规格的中药粗末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药物粉碎成颗粒煎煮,比原饮片可提高中药有效成分的煎出量[2~13]。中药饮片汤剂药材用量大,浪费惊人,以中药煮散代替饮片不仅可以节省大量药材[2,10,14],而且可以使中药方剂规范化、标准化,便于临床应用有规可循。张玉芳等通过对古代文献的考证、动物实验、临床实验等手段进行研究表明中药煮散常用标准量每次9~15g之间,每天3次,每天27~45g,疗效可靠[15]。
, 百拇医药
使用中药煮散是完全可行的。中药煮散完全保留了汤剂的所有特点,只是将汤剂的饮片粉碎成颗粒。煮散原料是单味加工、据方调剂,这与传统中药饮片汤剂处方毫无差别,既按中医理论辨证施治、随证加减,也保持了汤剂处方和群药共煎煮的特点,同时对药物的君、臣、佐、使,七情合和等配伍理论也无任何影响,既遵循了中医药的基本理论,又保持了汤剂的固有特点,其疗效是可保证和肯定的。其次是药材粉碎成一定规格的颗粒,现在的机械设备可以完成。目前国内已有颗粒饮片的生产单位,如陕西铜川市中医院的中药颗粒饮片加工、装袋、袋配、袋煎技术已获国家发明专利。而邯郸市中医院的“实用新型中药饮片”已通过省级鉴定,并在本单位应用达200多种,得到医生、患者和药剂人员的好评[16]。
我国是个人口大国,资源相对来说比较贫乏。当今中药处方有的药味越开越多,有的药量越用越大;这与中药在炮制上还存在着切制不符合规范,根茎类整段整块入药,果实类、种子类该捣的不捣,该碎的不碎有关,给中药材带来极大的浪费,严重影响临床疗效,结果是容易使患者对中医处方,甚至对整个传统医学产生怀疑和误解。中药煮散可以节省许多药源,这样无形中降低了每剂中药的价格,大大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中药煮散可以提高中药材的利用度,因此大力推广中药煮散的应用,对于节约药材,增进药效,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 http://www.100md.com
当然,中药煮散由于药材粉碎成粗末,分散度大,易吸潮变质;含淀粉、粘液质较多的药材粉碎后,入煎易糊化;药材粉碎后使外观鉴别产生了困难;这些问题,措施上可相应采用真空密闭包装、包煎等方法处理。在医院,可将药物入院检验合格后在进行粉碎。在科技发达的今天,这可以解决。
总之,中药煮散剂型,遵循了中医药的基本理论,继承了辨证论治的长处,保持了汤剂的固有特点,克服了汤剂用量大,饮片大,有效成分不能充分利用等缺点,既节省了药材,又提高了疗效,大大降低药费、减轻病人的负担,它的推广使用具有着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谢海洲.从中医临床角度探讨药物的合理应用[J].药学通报,1985;20(7):400~403
[2] 黄煮.中药煮散的历史沿革及现代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1989;24(2):74~77
, 百拇医药
[3] 史久良,沈映欢,佟婉君.药材体积大小的煎出效果比较[J].哈尔滨中医,1964;(5):55~58
[4] 孙雁序,于仲玲.提高中药汤剂煎煮质量的几个环节述略[J].中医药学报,1992;(4):10~11
[5] 郝玉衍,姜明堂,刘丰印,等.汤剂的火煎法制备[J].中成药研究,1980;(3):17~20
[6] 刘中煜.大枣完整与破开煎煎出物比较[J].中药通报,1983;8(3):23~24
[7] 吕桂月,李连信.中药汤剂煎煮研究[J].中成药,1989;(3):9~10
[8] 李寿田.经济有效的剂型—粗末水煎[J].内蒙古中医药,1989;8(3):37~38
, http://www.100md.com [9] 张维安.中药小剂量煮散初探[J].中药材,1992;15(8):38~39
[10] 徐昌远.中药煮散简介[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1;11(3):125~126
[11] 吴玉成,李桂洁,肖秋萍,等.中药煮散研究[J].中成药研究,1981;(3):11~13
[12] 吕文海,张学兰,孙秀梅.从煎出效果看果实种子药的炮制[J].中药材,1985;(4):39~40
[13] 谢以若,李进更.颗粒煎煮法的初步探索[J].人民军医,1977;(9):93~95
[14] 张守玉.推广中药煮散大有必要[J].中成药,1993;15(12):47
[15] 张玉芳,琚玮,李雁,等.煮散常用量标准化研究[J].河南中医,1996;(4):253~254
[16] 景丽华.中药汤剂调配方法改革的设想[J].中国药事,1994;(5):300~301
收稿日期:2000-01-20,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