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大面积切痂治疗特大面积烧伤(附37例报告)
作者:杨磊 周一平 陈惠英 荣新洲
单位:杨磊(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烧伤科,广东 广州510515);周一平(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烧伤科,广东 广州510515);陈惠英(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烧伤科,广东 广州510515);荣新洲(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烧伤科,广东 广州510515)
关键词:切痂;烧伤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000443 摘要:报道了对37例特大面积烧伤病人伤后早期大面积切痂、微粒皮+异体(种)皮植皮等全身综合治疗。病人病程大都平稳,创面愈合时间(45±10)d 。
中图分类号:R64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0-2588(2000)04-S0023-01
, 百拇医药
特大面积烧伤是指烧伤总面积>80% TBSA(Total body surface area)或°烧伤面积>50%。治疗过程中易发生各种并发症,救治难度极大,成功率不高。我科自1989年开始采用早期大面积切痂,微粒皮+异体(种)皮植皮方法,成功救治37例特大面积烧伤病人,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人男30例,女7例,年龄3~41岁,平均年龄(26.5±9.2)岁。烧伤面积(85.5±9.1)%,°面积(66.5±14.7)%,合并吸入性损伤22例。烧伤面积>90% TBSA、°烧伤面积>70%16例,其中1例病人最大烧伤面积达97%,同时°烧伤面积达90%。
1.2 全身治疗要点
病人入院后予全身抗休克,补液量参考补液公式,但不拘泥于公式。休克期尿量控制在每小时1 ml/kg× b.w.左右,使病人平稳渡过休克期。入院后即选用高效广谱抗生素,围手术期加大抗生素用量。伤后2周左右待全身水肿回吸收完成后即停用抗生素,创面溶痂或清创植皮时再依据药敏情况加用有效抗生素;创面简单清创,外涂SD-Ag糊剂或复方皮维碘行暴露治疗。病房用空调+去湿机保持空气干燥,促进成痂。合并吸入性损伤或头面部烧伤病人要注意呼吸情况,放宽做气管切开的指征,做好呼吸道护理等。病人休克期过后鼓励进食,采用口服强力营养素或持续鼻饲以加强营养。
, 百拇医药
1.3 早期切痂情况
本组烧伤病人烧伤面积较大,均为深度创面,休克期过后深度创面即行大面积切痂、微粒皮+异体皮植皮手术。平均手术时间(3.5± 1.0)d,平均切痂面积(40.5± 9.2)%,最大切痂面积50%。平均供皮区面积3%,供皮区与植皮区面积之比1∶10~20。切痂时切至深筋膜平面,切除坏死组织和水肿液,如有坏死肌肉则予以剔除。术中严格止血,严密监护生命体征,保证输液畅通。刃厚自体皮片取下洗净毛发后剪成微粒状,飘浮粘附于异体皮真皮面,缝合于切痂创面,术后加压包扎。术后7~8 d拆开敷料行暴露疗法。
2 结果
经早期大面积切痂加抗感染治疗及其它对症支持治疗,病程大都平稳。其余创面行保痂治疗,以后再视情况行清创植皮术3~5次,可基本上封闭创面。本组病人创面平均愈合时间(45± 10)d。
3 讨论
, 百拇医药
特大面积烧伤病人,全身各脏器功能较差,病人进入水肿回吸收期之后,早期由于微循环扩张渗透到组织间隙的水肿液的回吸收,将大量的细菌毒素及其他毒性物质吸收入血,使病人发生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和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严重者会危及生命。我们既往的研究初步证实了水肿液是个储毒库[1,2],因此在水肿回吸收之前及时减少创面、减少毒素的吸收是病人抢救成功的关键。特大面积烧伤病人自身皮源不足,给短时间内覆盖创面带来了一定困难。既往治疗大面积深度烧伤病人一般采用分批分次切痂手术,每次切痂面积15%~30%。创面采用异体皮打孔、嵌自体小皮片的方法,手术时间长,所需自体皮面积较大,手术次数多,往往需要几次切痂手术才能有效地封闭创面,每次手术去除焦痂和毒性物质有限,因此治疗过程中易发生创面脓毒症和内脏并发症,从而导致治愈率不高。 我们采用的自体微粒皮+大张异体皮行早期大面积切痂手术,用较少的自体皮可覆盖较大创面,供皮区与植皮区比例可达到1∶20,较好地解决了特重烧伤病人自体皮皮源不足的问题。伤后早期行大面积切痂,去除了大部分烧伤创面,使部分创面成为手术创伤创面,切痂后残余创面不超过50%,解决了创面的根本治疗问题,同时由于切痂手术去除了焦痂和痂下水肿液,减轻了毒性物质回吸收所致的全身中毒症状,使病情趋于稳定,提高了治愈率。
, 百拇医药
作者简介:杨 磊(1966-),男,河南镇平人,1995年毕业于第一军医大学,硕士,主治医师,讲师,电话:85140367
参考文献:
[1] 杨 磊,周一平. 烫伤豚鼠早期痂下水肿液内毒素水平的研究[J]. 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 1997, 13(6):421-3.
[2] 李志清, 周一平,荣新洲,等. 豚鼠烧伤后痂下水肿液和血浆中 TNFα、IL-6和IL-8的变化[J]. 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 1999, 15(2):158-9.
收稿日期:1999-12-03, 百拇医药
单位:杨磊(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烧伤科,广东 广州510515);周一平(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烧伤科,广东 广州510515);陈惠英(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烧伤科,广东 广州510515);荣新洲(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烧伤科,广东 广州510515)
关键词:切痂;烧伤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000443 摘要:报道了对37例特大面积烧伤病人伤后早期大面积切痂、微粒皮+异体(种)皮植皮等全身综合治疗。病人病程大都平稳,创面愈合时间(45±10)d 。
中图分类号:R64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0-2588(2000)04-S0023-01
, 百拇医药
特大面积烧伤是指烧伤总面积>80% TBSA(Total body surface area)或°烧伤面积>50%。治疗过程中易发生各种并发症,救治难度极大,成功率不高。我科自1989年开始采用早期大面积切痂,微粒皮+异体(种)皮植皮方法,成功救治37例特大面积烧伤病人,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人男30例,女7例,年龄3~41岁,平均年龄(26.5±9.2)岁。烧伤面积(85.5±9.1)%,°面积(66.5±14.7)%,合并吸入性损伤22例。烧伤面积>90% TBSA、°烧伤面积>70%16例,其中1例病人最大烧伤面积达97%,同时°烧伤面积达90%。
1.2 全身治疗要点
病人入院后予全身抗休克,补液量参考补液公式,但不拘泥于公式。休克期尿量控制在每小时1 ml/kg× b.w.左右,使病人平稳渡过休克期。入院后即选用高效广谱抗生素,围手术期加大抗生素用量。伤后2周左右待全身水肿回吸收完成后即停用抗生素,创面溶痂或清创植皮时再依据药敏情况加用有效抗生素;创面简单清创,外涂SD-Ag糊剂或复方皮维碘行暴露治疗。病房用空调+去湿机保持空气干燥,促进成痂。合并吸入性损伤或头面部烧伤病人要注意呼吸情况,放宽做气管切开的指征,做好呼吸道护理等。病人休克期过后鼓励进食,采用口服强力营养素或持续鼻饲以加强营养。
, 百拇医药
1.3 早期切痂情况
本组烧伤病人烧伤面积较大,均为深度创面,休克期过后深度创面即行大面积切痂、微粒皮+异体皮植皮手术。平均手术时间(3.5± 1.0)d,平均切痂面积(40.5± 9.2)%,最大切痂面积50%。平均供皮区面积3%,供皮区与植皮区面积之比1∶10~20。切痂时切至深筋膜平面,切除坏死组织和水肿液,如有坏死肌肉则予以剔除。术中严格止血,严密监护生命体征,保证输液畅通。刃厚自体皮片取下洗净毛发后剪成微粒状,飘浮粘附于异体皮真皮面,缝合于切痂创面,术后加压包扎。术后7~8 d拆开敷料行暴露疗法。
2 结果
经早期大面积切痂加抗感染治疗及其它对症支持治疗,病程大都平稳。其余创面行保痂治疗,以后再视情况行清创植皮术3~5次,可基本上封闭创面。本组病人创面平均愈合时间(45± 10)d。
3 讨论
, 百拇医药
特大面积烧伤病人,全身各脏器功能较差,病人进入水肿回吸收期之后,早期由于微循环扩张渗透到组织间隙的水肿液的回吸收,将大量的细菌毒素及其他毒性物质吸收入血,使病人发生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和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严重者会危及生命。我们既往的研究初步证实了水肿液是个储毒库[1,2],因此在水肿回吸收之前及时减少创面、减少毒素的吸收是病人抢救成功的关键。特大面积烧伤病人自身皮源不足,给短时间内覆盖创面带来了一定困难。既往治疗大面积深度烧伤病人一般采用分批分次切痂手术,每次切痂面积15%~30%。创面采用异体皮打孔、嵌自体小皮片的方法,手术时间长,所需自体皮面积较大,手术次数多,往往需要几次切痂手术才能有效地封闭创面,每次手术去除焦痂和毒性物质有限,因此治疗过程中易发生创面脓毒症和内脏并发症,从而导致治愈率不高。 我们采用的自体微粒皮+大张异体皮行早期大面积切痂手术,用较少的自体皮可覆盖较大创面,供皮区与植皮区比例可达到1∶20,较好地解决了特重烧伤病人自体皮皮源不足的问题。伤后早期行大面积切痂,去除了大部分烧伤创面,使部分创面成为手术创伤创面,切痂后残余创面不超过50%,解决了创面的根本治疗问题,同时由于切痂手术去除了焦痂和痂下水肿液,减轻了毒性物质回吸收所致的全身中毒症状,使病情趋于稳定,提高了治愈率。
, 百拇医药
作者简介:杨 磊(1966-),男,河南镇平人,1995年毕业于第一军医大学,硕士,主治医师,讲师,电话:85140367
参考文献:
[1] 杨 磊,周一平. 烫伤豚鼠早期痂下水肿液内毒素水平的研究[J]. 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 1997, 13(6):421-3.
[2] 李志清, 周一平,荣新洲,等. 豚鼠烧伤后痂下水肿液和血浆中 TNFα、IL-6和IL-8的变化[J]. 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 1999, 15(2):158-9.
收稿日期:1999-12-03,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