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综合临床》 > 2000年第12期
编号:10289586
肝豆状核变性误诊误治原因分析
http://www.100md.com 《中国综合临床》 2000年第12期
     作者:池春 李楠 顾凯华 周建飞

    单位:解放军第309医院消化内科 北京100091

    关键词:

    中国综合临床001266 肝豆状核变性又称威尔逊病(Wilson),为血中含铜氧化酶活性降低所引起的铜代谢紊乱,有先天遗传倾向。由于多数临床医生缺乏对本病的认识,易导致长期误诊。现将我院1990年10月~1999年10月收治的肝豆状核变性19例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男16例,女3例;男∶女=5∶1;发病时年龄5~47岁,平均23.6岁,41.7%的发病在15岁前。有肝豆状核变性家族史7例(36.7%),其中有2例哥哥、弟弟、父亲均患本病。起病时间4个月~2年,平均1.2年。在我院住院的科室分别是神经科8例,消化科5例,肿瘤科2例,小儿科4例。
, http://www.100md.com
    1.2 主要临床表现 高热6例,震颤和肌强直17例,巩膜黄染、尿黄11例,共济失调14例,行走不稳10例,腹胀、腹水9例,双下肢浮肿7例,血尿、尿少13例,脾大5例。成人以神经症状为主,主要是震颤和肌强直、语言障碍等。首发症状:锥体外系统12例,肝功异常6例,水肿、尿常规改变1例。

    1.3 主要症状 根据Scott与Lange分型,本病主要症状为:①脑神经型或称肝脑型8例;②肝型或腹型6例;③神经型或假性肝硬化型10例。

    1.4 实验室检查 尿异常17例,肝功能异常14例,出现异常脑电图4例,头颅CT示脑萎缩改变2例,B超或CT示肝大6例。血清铜蓝蛋白:所有病例均作2次以上血清铜蓝蛋白检查,均明显低于正常值(0~13.0 mg/L),平均值(74.0±3.0)mg/L。色素环(K-F环)阳性17例(83.3%),2例未见到。

    1.5 误诊时间 平均6个月~18年,中位确诊时间5.5年,超过10年者7例。
, http://www.100md.com
    1.6 误诊主要疾病 震颤麻痹8例,肝炎、肝硬化4例,共济失调2例,急、慢性肾炎1例,癫痫及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各1例,肾结石、IgA肾病、乙肝肾、蛛网膜炎及恶性淋巴瘤各1例。

    2 讨论

    2.1 肝豆状核变性的诊断标准[1] ①出现椎体外系为主的神经症状、肝脏症状和(或)精神症状;②角膜K-F环阳性和(或)血清铜氧化酶活力低下,尿铜增高,血清总铜量和铜蓝蛋白量减少;③除外其它疾患。本组所有病例均符合上述诊断标准。以往认为本病系肝-基底神经节-角膜三联征[2],近年随着人们对本病认识的不断深入,本病几乎可以累及全身各个系统,所以临床表现复杂,尤其是早期症状多样化,缺乏特异性,易致误诊。本组中位误诊时间为5.5年,说明本病的早期确诊比较困难。误诊的主要疾病为:①锥体外系疾病,最为常见,其中以震颤麻痹及共济失调最为多见;②其次为肝脏疾病,包括肝炎和肝硬化;③泌尿系统及其它锥体病,包括震颤、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恶性淋巴瘤、甲亢、蛛网膜炎等。
, http://www.100md.com
    2.2 误诊的主要原因 ①本病为少见病,对本病认识不足,从而忽略了本病的诊断。②本病早期临床表现多样化。例如:本组1例女性因反复阴道、齿龈出血为首发症状,无锥体系表现,被误诊为恶性淋巴瘤。以肝脏损害为首发症状者因精神、神经疾病出现较晚,而长期被误诊为肝炎、肝硬化。本组1例因合并肝硬化长期被误诊为肝硬化达15年,直至出现共济失调后才被确诊。还有2例反复癫痫大发作为主要临床表现,长期被误诊,直至出现肝硬化腹水才被确诊。③询问病史不详细,检查项目不全面,不能及时行铜代谢检测等有关检查。本组3例肝硬化患者均伴有神经或精神症状,而均有K-F环,血铜蓝蛋白均低于正常,由于经验不足,尽管出现较为典型的临床表现,但仍被多次误诊。所以,我们认为青少年肝损害、锥体外系或精神症状者应警惕本病的可能,若有本病家族史者,更应高度怀疑本病,及时查角膜K-F环及血清铜蓝蛋白等。目前国内研究已达到基因诊断水平,可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2.3 治疗 应尽早及时治疗。①低铜饮食:主要作用是降低胃肠道吸收铜,长期低铜饮食可使体内铜达到负平衡;②排铜治疗:予以二硫基乙醇、二硫基丙磺酸钠;③对症治疗:目前仍以D-青霉胺效果最佳,为首选药。本组1例患者坚持服药6年后自行停药,结果病情恶化,于次年死亡。其余以D-青霉胺为主的综合治疗,症状体征大部分消失。惟患儿的智力恢复较差,中年女性的肝面容及蜘蛛痣没有完全消退。对本药过敏者,不应轻易放弃用药,可予脱敏治疗。若因副作用严重,可改用乙烯四胺或乙烯乙胺四醋酸治疗。

    参考文献

    1,周 兰,孙桂华,黄小让,等.肝豆状核变性临床分析.第六次全国消化病学术会议汇编,1999,10.7-11

    2,李 石,许国铭,主编.现代消化病治疗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68

    2000-06-21,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