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甲襞微循环观察与分析
作者:郄玉芳 李爱平 余 芳 王兆新
单位:郄玉芳 310033 浙江省杭州市,浙江省丝绸工学院保健科;李爱平 余 芳 王兆新 解放军杭州疗养院五科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微循环;甲襞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甲襞微循环观察与分析
【摘要】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的甲襞微循环变化特点。方法 对35例SLE患者及30例健康者进行甲襞微循环观察。结果 SLE组甲襞微循环的形态、流态、襻周状态的综合积分值均明显高于健康组(P<0.01)。结论 基于SLE患者在微血管功能和形态方面的特征性变化,认为临床微循环检测对该病的早期诊断及预后判断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ectosus,SLE),是一种严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被列为世界四大疑难病之一。该病的发生以遗传为基础,以免疫为核心,以内外环境的变化为诱因,侵犯人体多系统、多器官。患者的素质及病情、病期各有差异,临床表现复杂,特别是早期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缺乏特异性,极易漏诊、误诊。本文利用甲襞微循环检测法,分别对35例SLE患者和30例健康者进行多项指标观察、对照,旨在探讨SLE的微循环变化特点及规律,为该病的早期诊治和病情监测分析提供依据。
, 百拇医药
材料及方法
1 资料
SLE组35例,男5例,女30例。年龄15~25岁,平均28.5岁。均为本院专科门诊病人,符合中国风湿学会1987年诊断标准[1]。健康组30例,男10例,女20例。年龄18~49岁,平均30.8岁。均为本院工作人员。
2 方法
采用WX—753B型微循环检查仪,按《临床微循环检测手册》及田牛氏加权积分法观察评判甲襞微循环三类十九项指标[2],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
结 果
1 甲襞微循环变化特点
35例SLE患者的甲襞微循环均有明显改变。主要表现为血管清晰度降低(占94.2%);管襻延长伴数目减少(80%);输出枝管径扩张、襻顶膨大淤血(85.8%);血管形态扭曲、畸变(100%);运动性增强(71.4%);血流速度减慢、红细胞明显聚集(97.1%);甲襞乳头变浅(91.4%);渗出、出血现象(82.8%);可见白色微栓(34%)。
, 百拇医药
2 两组甲襞微循环积分值比较(见表)
SLE组与健康组积分值比较(±s)
观 察 项 目
SLE组(n=35)
健康组(n=30)
形态积分
流态积分
襻周状态积分
综合积分
1.9±1.04
, 百拇医药
1.7±0.92
1.3±1.00
4.80±1.80
0.40±0.67*
0.62±0.70*
0.20±0.04*
1.22±0.96*
注: 两组比较 * P<0.01 讨 论
有关文献指出,SLE的发病机理与微血管形态和功能异常关系密切,皮肤粘膜受损和肢端雷诺氏征(血管受累)是该病的早期重要特征[3]。甲襞微循环是全身循环的最末梢部分。本文观察35例SLE患者,尽管临床表现轻重程度不一,实验室检测指标结果各异,但其甲襞微循环形态、流态和血管周围状态等方面均有明显的特征性变化,且与病情、病变程度一致。即: 病程长,病情重的病例,微循环改变严重,其加权积分值亦随之增高。提示SLE患者的微血管形态、结构和功能异常变化较有关血清学指标的变化出现更早,表现更明显,更直观。
, 百拇医药
观察结果显示,绝大部分SLE患者的甲襞血管襻延长、数目减少、管襻顶端淤血、膨大畸形且排列十分紊乱,血流滞缓、血管运动性明显增强并伴不同程度的渗出及帽状型襻顶出血。这是由于体液免疫亢进,使之抗原抗体复合物吸附于微血管壁上造成血管痉挛,产生病理性免疫效应—缺氧所致的病理性结果,亦是SLE患者甲襞微循环的特征性变化。此可作为临床诊断SLE的重要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 刘辅仁.实用皮肤科学.第2版.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424~424
2 田牛.实用微循环学(上册).北京: 军事科学出版社.1988,174~175
3 顾瑞金.临床变态反应疾病.天津: 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5~5
收稿: 1998-09-11 修回: 1998-11-13, http://www.100md.com
单位:郄玉芳 310033 浙江省杭州市,浙江省丝绸工学院保健科;李爱平 余 芳 王兆新 解放军杭州疗养院五科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微循环;甲襞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甲襞微循环观察与分析
【摘要】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的甲襞微循环变化特点。方法 对35例SLE患者及30例健康者进行甲襞微循环观察。结果 SLE组甲襞微循环的形态、流态、襻周状态的综合积分值均明显高于健康组(P<0.01)。结论 基于SLE患者在微血管功能和形态方面的特征性变化,认为临床微循环检测对该病的早期诊断及预后判断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ectosus,SLE),是一种严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被列为世界四大疑难病之一。该病的发生以遗传为基础,以免疫为核心,以内外环境的变化为诱因,侵犯人体多系统、多器官。患者的素质及病情、病期各有差异,临床表现复杂,特别是早期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缺乏特异性,极易漏诊、误诊。本文利用甲襞微循环检测法,分别对35例SLE患者和30例健康者进行多项指标观察、对照,旨在探讨SLE的微循环变化特点及规律,为该病的早期诊治和病情监测分析提供依据。
, 百拇医药
材料及方法
1 资料
SLE组35例,男5例,女30例。年龄15~25岁,平均28.5岁。均为本院专科门诊病人,符合中国风湿学会1987年诊断标准[1]。健康组30例,男10例,女20例。年龄18~49岁,平均30.8岁。均为本院工作人员。
2 方法
采用WX—753B型微循环检查仪,按《临床微循环检测手册》及田牛氏加权积分法观察评判甲襞微循环三类十九项指标[2],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
结 果
1 甲襞微循环变化特点
35例SLE患者的甲襞微循环均有明显改变。主要表现为血管清晰度降低(占94.2%);管襻延长伴数目减少(80%);输出枝管径扩张、襻顶膨大淤血(85.8%);血管形态扭曲、畸变(100%);运动性增强(71.4%);血流速度减慢、红细胞明显聚集(97.1%);甲襞乳头变浅(91.4%);渗出、出血现象(82.8%);可见白色微栓(34%)。
, 百拇医药
2 两组甲襞微循环积分值比较(见表)
SLE组与健康组积分值比较(±s)
观 察 项 目
SLE组(n=35)
健康组(n=30)
形态积分
流态积分
襻周状态积分
综合积分
1.9±1.04
, 百拇医药
1.7±0.92
1.3±1.00
4.80±1.80
0.40±0.67*
0.62±0.70*
0.20±0.04*
1.22±0.96*
注: 两组比较 * P<0.01 讨 论
有关文献指出,SLE的发病机理与微血管形态和功能异常关系密切,皮肤粘膜受损和肢端雷诺氏征(血管受累)是该病的早期重要特征[3]。甲襞微循环是全身循环的最末梢部分。本文观察35例SLE患者,尽管临床表现轻重程度不一,实验室检测指标结果各异,但其甲襞微循环形态、流态和血管周围状态等方面均有明显的特征性变化,且与病情、病变程度一致。即: 病程长,病情重的病例,微循环改变严重,其加权积分值亦随之增高。提示SLE患者的微血管形态、结构和功能异常变化较有关血清学指标的变化出现更早,表现更明显,更直观。
, 百拇医药
观察结果显示,绝大部分SLE患者的甲襞血管襻延长、数目减少、管襻顶端淤血、膨大畸形且排列十分紊乱,血流滞缓、血管运动性明显增强并伴不同程度的渗出及帽状型襻顶出血。这是由于体液免疫亢进,使之抗原抗体复合物吸附于微血管壁上造成血管痉挛,产生病理性免疫效应—缺氧所致的病理性结果,亦是SLE患者甲襞微循环的特征性变化。此可作为临床诊断SLE的重要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 刘辅仁.实用皮肤科学.第2版.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424~424
2 田牛.实用微循环学(上册).北京: 军事科学出版社.1988,174~175
3 顾瑞金.临床变态反应疾病.天津: 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5~5
收稿: 1998-09-11 修回: 1998-11-13, http://www.100md.com